今天我們一起來讀采銅的《精進——如何成為一個很厲害的人》 第二部分:如何做出比好更好的選擇。
人的一生從某種角度上說只做兩件事:第一件是選擇,第二件是執行選擇。或許你會說:小魔,你錯了,我從不做選擇。不做選擇本身就是一種選擇,只不過是被動選擇。既然人的一生總是要作選擇的,那還不如按自己意愿選擇,賭一次,說不定成了呢~
人面臨選擇時,通常會采用“滿意原則”而不是“最優原則”。一個人會不會做出一個盡量好的選擇,跟他所采納的標準有很大關系。從終極問題出發,以人生最高目標作為第一原則。這個最高目標是指從整個人生來看最有意義和最有價值,并不是指那些可以被度量且數量力求最大化的目標。
P37一個成熟人的標準來自他內心,而大多數人,卻受環境所左右。
高考沒考上中意的學校,心不甘情不愿到學校報道后自暴自棄降低標準的大有人在,畢業后,沒找到好工作,就破罐破摔,降低標準當啃老族的大有人在。上班后找領導加工資沒如意,就說拿多少錢干多少活!不給我加,我就消極怠工!看到同事每天很閑,工資還比自己高一大截,心里不平衡開始磨洋工,1小可以做完的事非要用4小時。
短期來看,你是出氣了、舒坦了、平衡了,可長久來看,你不但浪費了一次性資源時間,還無法真正學到知識,更不會轉化成具有競爭力的技能,同時還會破壞自己的職場形象。
你認真對待你所做的任何事,積累到一定深度或精度,一定會有更適合你的平臺。你不是要在這個地方養老,也不是要在這個地方找家的溫暖。不管你喜歡不喜歡,有兩個選擇:一是有本事就做得更好或離開,二是沒本事就留下,沉下心修練,處處是道場,不管你喜不喜歡,先把你的本職工作做到80分再說,把不喜歡的事做好這也是種能力。
P41著名美學家朱光潛說,所謂“選擇”,就是“審分寸”。而“分寸”就是“本末輕重”。要能權衡好本末輕重,就得有“價值意識”,也就是要搞清楚“人生中到底想要什么,追求什么”。這跟古大俠常說的“你有什么,要什么,憑什么”是一個理兒。你的內心有什么目標,有啥樣價值觀,這反映你的格局。
四個格局:
零度格局:盲眾看到的是幻象和噪聲
一度格局:逐利者看到的是自己的能力和欲望
二度格局:理念人看到的是世界深處的真和美
三度格局:至善之人看到的是自我與世界、整個人類
如果現階段,你不知道自己的最高目標,你可以回想下最近一周或一個月或半年,你做過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這些最有意義的事帶來的感受,很可能就是你內心深處所追求的東西,由此可以思考,以什么作為人生的最高目標,可以讓你長期地,持續地獲得這種感覺。
【我們如何走入兩難的困境?】
書中通過三個案例分析得出一個困境模式:
1.有唯一的理想目標
2.理想目標與當前處境相反或者相差懸殊,兩者構成嚴重沖突。
3.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導致了糟糕的內心狀態。
當我們陷于某個人生困局時,困住我們的不僅有外界的客觀現實,還有我們過去的經歷、習慣和思維慣性。這些東西在我們思考時自動植入“隱含假設”,從而限制了思考的角度和范圍。“隱含假設”的威力在于,雖然他們存在,你卻意識不到,只是時時刻刻被他們影響。
當我們在人生中遇到某個無法擺脫的僵局時,可以試試:
1.找出潛意識中的隱含假設。
2.識別隱含假設的不合理性,進行校正。
3.形成新的思維框架,思考出更多可能選項。
【新的思維框架,探尋新的可能】
一.目標懸置
有串行和并行兩種模式,懸置是把目標停下來,放一放,等時機成熟又重新開始,不是放棄。
二.能力嫁接
尋找能力可以遷移的領域,尋找兩個選擇之間的連接點,把能力嫁接過去
三.特性改造
改造工作:挑戰時間分配,優化工具,改善與同事間的關系,以及影響上級的想法和思路。改造愛好:把“消費型興趣”升級為“生產型興趣”
【選擇太多怎么辦?】
答案是:精細化思考中的維度分析法。把選擇的對象分解為不同的維度,然后就不同維度做出評估。
例:挑選工作,假設你現拿到了A、B、C、D四個工作機會,怎么辦?
一、重新定義問題
從源頭梳理:為什么要工作
二、因素窮舉
找出工作特征、考慮要素(參考金樹人列出的“職業價值”27項)
三、因素賦權
不看重的因素打0分,不想要的打負分
四、因素打分
列表對A、B、C、D四個機會的各個因素打分
取加權分中最高的
以上不適合涉及情感、喜好等主觀意味特別強的情況或者復雜度過高、牽涉面過廣的情況,情感、喜好類最好的是聆聽內心直覺聲音。
【重新選擇,并不用全部推到重來】
“現在的我”不過是無數個“可能的我”中的一個樣本。有時候我們會選錯,甚至為這錯誤付出太多,但是沒有關系,我們仍然可以重新做出選擇,因為這才是人生常態。并且,重新做出選擇并不一定意味著全部推倒重來,曾經的想法,選擇,努力一定會在我們的人生中留下深刻的印記。我們沒有必要去抹殺這種印記,而是應該在過去、現在和未來之間建立某種關聯,不是把“過去的我”全部拋開,而是讓它在修剪之后重新發出新枝。
P71不管你做了哪個選擇,你的某些東西永遠不會改變,最終帶著你走向目的地的,可能并不是某一個選擇而是那些你不會改變的東西。
關于檢驗選擇最好的方法就是,當你回首你一生時,你能問心無愧地回答自己:這輩子自己沒有后悔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