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慚愧,這是我讀石田衣良的第一本書。
或許是“池袋西口公園”系列太過知名;更或許在島國,你若是個暢銷書作家,沒有推理和兇殺案的鋪陳,總是說不過去的。以至于,剛看書名時,我本以為是個關于“文藝”的謀殺故事。
兩天的時間,自己便把書看完了。
每次在上下班的路上,那個嘈雜的環境中,讀著讀著就安靜下來了。感染自己的,更多的不是情節的起伏,而是敘述時的情景。
這種感覺談不上“喜歡”和“不喜歡”吧!只是覺得自然而然地讀完了。
我覺得這是一本特別適合排成話劇的書。
就這么簡單的幾個場景——家,主人公朋友圈聚會的場所,談出版的咖啡館、書店,以及和相親對象約會的店家……
就這么簡單的幾個人物:內斂的小說家青田耕平,簡單卻堅韌,不過真有些死板了!平心而論,只能算是個僅能“遠觀”但難以走近的人。相比父親青田,小池的成熟、懂事,或是源于從小母親“離世”的人生變故。小池對親人的體貼,特別是對父親的,讀來卻有一絲傷感。好在形形色色圍繞父子兩人的配角們,都是善良的。他們不約而同,滿含著微笑,見證“父與子”的成長。無論是青田耕平的責編,還是亡妻的父母;無論是與青田耕平走近的書店職員,還是善解人意的店家招待……似乎所有人都在等著小說家,一字一頓地把那本該獲獎卻十年來始終沒成功的作品寫出。
所有的點滴,溫婉、直白,讓人覺得看上去很假,可細細想來,卻覺得一點都不做作。
讀完后,讓人笑笑說,生活還是會有陽光的,生活還是充盈希望的。
以至于,一瞬間,讓人忘了——“孤獨”對小說家青田耕平來說,到底貼切不貼切?
“讀字”在這個多媒體橫行的時間截點里,日益蕭條。即使是面對已經出了好幾本書的小說家而言,很多表面對他的驚嘆、贊美,卻真是“鏡花水月”,只能假意看看的,深究起來,落寞得不行。
青田耕平人到中年,在身邊卻少了很多能讓自己愉悅起來的元素——妻子早逝、寫不出暢銷作品、獨自帶著孩子成長……當然還有最重要的:每每落筆,總覺得不夠完美,始終找不到新的值得書寫的東西。但面對生活,卻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提筆。
是啊,這就是職業小說家。
很多人積累了一輩子的才華,才最后落下筆,成了一部書。他們卻早就將自己的生活,掏空得干干凈凈。但不落筆成鉛字,生活又何以為繼呢?
小池說,不希望父親再寫自己的故事了,卻仍舊希望父親能拿直本獎。當然不想邪惡地將“獎項”和“一輩子就能賺兩億日元”相關聯”。可同樣,這些都是生活。
如果在小說中沒有同是作家朋友作品的推動,或許在修改《空椅子》的青田耕平,便無法突破自己,也無法第一次入圍獎項,更不要提及《父與子》的最終奪魁。
這是職業,是動容,卻又無可奈何、殘酷至極。
現實生活中,我不認識什么知名的小說家,卻有群碼字的朋友在身邊縈繞。論起這兩者的相似性,大概“碼”這個動作是有異曲同工的味道。只是很少有人會把碼字的朋友,貼上“孤獨”的標簽。因為碼字的人,是可以不用動腦,甚至簡簡單單地涂鴉上幾筆了事。
不用經歷生活,更不用經歷不同的人生。
為此,我在想——
這書名上“孤獨”一詞,算不算致敬呢?這情結里“身邊人善待青田耕平”的設定,算不算致敬呢?
即使沒有直木獎,本或許,小說家的生活全然算不上孤獨——有太多他愛的和愛他的人。
當然這筆觸下的東西、唏噓以及最后個確切的答案,大概依舊要在很久之后方能有,因為如同青田耕平亡妻的死因一樣,只在不經意間才明白那困擾心頭許久的意義。
只是。我忽然明白,“青田耕平的成功”該是作者設計上的水到渠成,它不需要太多的波瀾起伏、曲折迷離、惡人相阻。
畢竟,我們不該忘記,十年的堅持本身,就必然是“孤獨”的。
孤獨的不是小說家,而是“寫小說”。這本身就足以讓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