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我離開居住了十多年的小城,背起行囊一個人來到省會城市,開啟我的大學模式。這期間,我用上了屬于自己的第一部電話。母親抓緊與我通話的每一次機會,開始絮絮叨叨的叮囑。“電視上大城市里的車子好多,走路一定要前后左右看。”“沒錢了一定要說,家里再困難也會想辦法給你弄,可不能做傷風敗俗的事。”“不要跟別人亂跑,好多人都給騙了,天天給家里要錢,結果人都找不到了。”……
每每聽著母親一次又一次的嘮叨,我一次又一次的跟她講道理。大城市都有規劃建設,設有紅綠燈,不會被車撞的。我自律也自愛不會干那種事的。我是大學生,一無所有的大學生,不會給人忽悠的。母親從不理會我的解釋,只顧自說自話。有時候我被說急了,語氣就不大對了。她就會嘟囔著:“是啦,是啦。沒別的事了,就掛電話了”可下一次通電話她又一遍又一遍的開始說了。那時的我覺得她好頑固,甚至覺得有些煩。母親的這些嘮叨從大學到畢業,畢業到結婚一直沒停過。我從一開始的抗拒到默不作聲的忍著,直到后來我有了女兒,我開始會心的聽著她說重復幾十遍的老話題……
去年,我也成了一個可愛女孩的母親。照顧著這么嬌弱的小嬰兒,我開始畏手畏腳。害怕手太涼冰到她;她一哭便立即警覺是不是那不舒服了;一點點的小毛病也會無限的放大化,會不會是白血病、肺炎、先天性心臟病。這時候母親便開始笑話我,女兒沒病也得被你說出病來。嘴里雖這么說,但當外孫女流鼻涕了、咳嗽了,她卻很緊張,我不在身邊時就跟父親嘮叨:這娃娃是咋了,一天沒精神。見到我來了,立即說小孩都會有些小狀況,沒事的。女兒兩個月時,吃奶被嗆到了,發展成了肺炎,住院打了好幾天的針。母親知道后安慰我,小孩愛哭鬧,容易嗆。孩子奶奶的第一句話卻埋怨我沒看好孩子,心疼那么點小嬰兒輸液受罪。同為人母,母親知道這個時候最最心疼孩子的是親生母親,而她最心疼的也是她的女兒,所以她最先安慰我,怕我自責。
小孩出生后各種瑣事中。我開始一點點的理解母親這個角色了。在子女的身上,她們喜歡將小危險無限的放大化。并不是她們想要嚇唬你,而是覺得這些危險發生在她的子女身上就會是那樣的。即使千分之幾的概率,都不允許存在,她們不想讓孩子受到任何一點微乎其微的傷害。她們不停的嘮叨,對于所接收到的關于子女們的“嫌棄”,轉瞬即忘。又開始糾結你過馬路會不會看燈,走路是不是總是低著頭,吃飯是不是為了減肥只吃菜不吃肉,會不會做些不太合法的事……如此這般的循環往復,樂此不疲。這是所有母親們的“通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