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聲的告白》,講述一位女孩從出生開始就在努力迎合父母期待,成為父母眼中的“乖女兒”,但是這一切沒有給她帶來快樂,反而是不斷積累的壓力,終于最后女孩用死亡的方式永遠“擺脫了”父母的期待,而這場悲劇的“因”可一直追溯至莉迪亞父母自小到大的生活經歷、生活環境和家庭氛圍,父母將自己經歷中的遺憾、期許、未完成的事轉嫁到孩子身上,一代又一代,終釀成悲劇。
而在看完電影《消失的愛人》后,我有一種強烈的沖動將該電影和《無聲的告白》聯系起來,如果《無聲的告白》中莉迪亞沒死,會變成《消失的愛人》中的女主艾米么?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無聲的告白》
《消失的愛人》,女主是一個擁有著常春藤高學歷和高階層家庭背景的人,其自小在父母的“期待”下迎合著父母,成為眾人眼中的“神奇艾米”(一個被眾人追捧的以艾米為原型的系列文學作品的主角),她也如莉迪亞一般在父母的控制下成長,她一直壓抑著內心真實的人格同時也不斷地對抗著,他選擇了普通家庭出身、憨厚質樸的尼克,其實就是選擇了另一個自己,一個擁有著自己想擁有的特質的自己,這很像《無聲的告白》中莉迪亞父母選擇彼此的初衷,莉迪亞的父親希望自己和周圍人一樣,可以隨時藏匿于人群,選擇了莉迪亞母親,莉迪亞母親又希望自己能成為最顯眼的那個,所以選擇了她父親,而艾米也是一樣,這是一種對“被控制”狀態的厭倦,是一種叛逆。
但是好景不長,在和尼克結婚后,在生活和經濟的挫折下,女主艾米慢慢變成了一個控制欲日益增強的人,而男主尼克以前的優點也慢慢轉變為缺點,于是感情慢慢流逝,兩人自私地以“自己的方式”強迫對方過著“兩個人的生活”,家庭矛盾也日益積累,男主尼克出軌,女主憤怒,展開高智商的復仇計劃,偽裝自己被男主殺害,誓死要男主被抓判死刑,但是在計劃執行的過程中遭遇意外,于是艾米求助追求自己20年的高智商富二代,在丈夫出現在電視節目表現出她所需要的樣子,那個她期望中的丈夫尼克的形象時,她又毅然殺了高智商富二代,回到丈夫身邊,并且設置了“死局”,逼迫尼克隱瞞其實際行徑而且還要和她繼續生活下去,是相互傷害,相互控制,相互憎恨地生活下去。
這才是比“死”更可怕的結局,也是更可怕的悲劇。
回到那個問題,如果《無聲的告白》中莉迪亞沒死,那么她的父母也就不會醒悟到自己對她的期許和控制是有多可怕,那么莉迪亞還會繼續迎合父母,繼續在父母的控制下長大,成功考取名校,擁有著常人羨慕的光環,但是也擁有著一顆被壓抑的心,終有一天會開始對抗這種控制,而那個被壓抑已久的自己也可能會被“壓變形”而產生精神問題,被常年控制著成長的她可能在有能力時極度渴望控制他人,以此補償自己多年來遭受的精神壓抑,在生活的各種選擇上,也會任那個被壓抑已久的自己來做決定,那么她就已經是《消失的愛人》中的女主艾米了,而這樣下去的結局比死更加悲劇。
如果你真的愛一個人,或許是你的愛人,或許是你的孩子,請不要將自己一廂情愿的期許送給他們甚至還想要他們說出感謝,你要做的是幫助他們找到真實的自己,做真實的自己,你應該去傾聽、去理解、去尊重,多從他們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如果你不幸也是或多或少帶著他人的期許,沉甸甸的期許,苦不堪言生活過來的人,那么請別把這種“苦”再傳遞給你最愛的人了,往往我們常常說的“為你好”僅僅是“為了自己想看到的”。
小時候,因為我父母都是小學文化水平,大字不識幾個,幾十年生活下來,吃盡了沒有文化的苦,于是自小便要求我好好學習,把學習放在首位,我也是從小就做父母眼中的“好孩子”,老師眼中的“聰明學生”,鄰居口中的“隔壁家的孩子”,雖然沒有如小說電影中那么夸張的壓力,但也是疲于迎合周遭人的各種期待。
但我幸運的是,我父母雖然沒有文化,但是當我長大,上了高中大學,他們就覺得我的事情我自己能做主了,我也會告訴他們學習成績不是評判一個人成功與否的一切,他們也愿意接受,于是漸漸地我釋放了那個自我,做著我喜歡的事,也不用一味向著“成績”看齊,啃著我“不喜歡的面包”。
現在的小孩,父母動輒給報一個培訓班,孩子明顯不喜歡或者跟不上,卻逼迫自己的孩子去,無非是花錢買個心安,送著孩子不喜歡的禮物,全權決定著孩子的興趣愛好,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三頭六臂,為了什么呢?或者是為了酒桌上其他父母的羨慕和稱贊,或者是為了自己想完成的心愿,或者是為了不甘落后。
等孩子長大呢?又忙著催孩子找對象,忙著安排相親,對孩子帶來的對象說三道四,和孩子說這個姑娘不錯,那個姑娘哪一點不行,到底是孩子找對象還是父母找對象?
幸運點的,這些孩子長大教育他們的孩子深知“被期待”的苦,而糾正了這種“期待式”的教育方式,不幸點的,這種“期待式”的家庭教育一代接一代被繼承下去。
如今,我也有了孩子,我和我太太約定,我們在家庭中要尊重彼此,自孩子懂事起,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我們應該是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孩子探索這個美好的世界,而怎么玩轉這個世界,這是孩子他一生的課題,他自己的課題,我們僅僅是他的“參考資料”,對于我們彼此,我們也尊重對方,不讓對方迫于自己的想法而成為別人。
愛一個人,是去尊重,而非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