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客觀原因,我沒有辦法去圖書館借書,但是家里也沒有什么新書可看,于是我在逛家樂福的時候,順便去購書區看了看。
《無聲告白》這本書第一個就跳入我的眼簾。“征服歐美文學的華裔作家”、“憑借處女作奪得2014亞馬遜年度最佳圖書第1名”,這樣的廣告語已經足夠吸引讀者。不過,打動我的卻是另外一句話——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開篇第一章,第一句就是“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就是這一句話,帶領著我讀下去,想要迫切知道莉迪亞是誰?她為什么死了?他們又是指誰?為什么他們還不知道?
莉迪亞是一個美國混血家庭的孩子,媽媽是美國人,爸爸是中國人,她有一個哥哥和妹妹。當她失蹤的時候,家庭里的每一個人似乎都有著秘密,讓人覺得這個家庭的氣氛無比壓抑。莉迪亞的父親說她從來不會游泳,準確的說是拒絕游泳,但是警察最終還是在家附近的湖底找到了她。既然拒絕游泳,那應該是他殺?
第二章,第一句話就把原因告訴了我們——“為什么會出這樣的事呢?如同任何事一樣,根源在父母。因為莉迪亞的父母,因為他父母的父母。”為什么說根源在父母呢?這一章,我們知道了莉迪亞的父母。
莉迪亞的父親是一位中國“偷渡”移民的后代,家境貧困,社會地位低下,因為不同的膚色受盡侮辱,導致他從小活得小心翼翼,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但他還是憑借個人的努力成為了一所學院的歷史教授,他想融入到別人的生活但始終沒有成功。莉迪亞的母親是一位美國人,從小生長在一個離異家庭,她看不起教家政課的母親,看不起母親期望她考上哈佛就為了找到一個好男人,她一心要與眾不同,她勤奮努力,最想做一名醫生。只不過,在她大三的時候,她愛上了“與眾不同”的中國男人,懷孕、結婚,并放棄了學業,從此以后,她再也沒能完成未完成的學業,成為了一個照顧三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難道就因為這樣的一個家庭導致了莉迪亞的死嗎?
故事依然在各種時空穿插中講述著過去或者現在在這個家庭發生的事情。
莉迪亞的母親直到莉迪亞5歲的時候才發現自己心底壓抑的愿望。
起因是她得知自己的母親病逝了。
這個時候,她才發覺自從結婚后已經有八年時間沒有跟母親聯系過。當她再次回到母親的舊宅,發現依然是那么熟悉,童年時候想要“與眾不同”的念頭不斷浮出水面。
她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驚覺自己竟然過上了她曾經最看不起的生活,她過上了母親曾經期望她過上的生活!內心的不甘與倔強讓她心底燃起抗爭的勇氣,她發誓決不能活得像母親那樣渺小、孤獨!
讓莉迪亞的母親最終做出行動的,是她處理完母親的后事回家途中發生的一件事。
因為下雨,她去了一所醫院,那里是她曾經的夢。她竟然發現,毫不起眼的某位鄰居居然是這里的醫生!她聽其他鄰居說過她,離異、帶著一個孩子卻不怎么管孩子、在醫院當護士,經常值夜班。可是站在她眼前的,是一位優雅、職業、自信,在醫院很有威望的醫生!她不明白她是怎么做到的?她突然想,她也能做到!
莉迪亞的母親回到家,過了一夜,第二天就消失了。
故事讀到這里,我不明白這位母親為什么要一句話不留就離開了。
兩個孩子,其中一個就是5歲的莉迪亞,他們坐在家里的臺階上,明白母親已經走了。莉迪亞的父親,這位害怕“與眾不同”的中國男人,從來沒有做過家務沒有單獨照顧過孩子的他,可想而知,他帶著兩個孩子最初的生活是多么的一團糟。
時間過了兩個月。
在這段時間里,莉迪亞的母親在遠處的城市租了一個小公寓,帶上了未曾翻閱完的書籍,重新報考了未完成的考試科目。她想完完全全重新開始。可是,她發現自己再也回不到曾經在學校時候的專心致意,她無時無刻不在掛念著家人,掛念著家里的每一件事。她學得特別的吃力,終于過了兩門功課。
但是,她懷孕了!不到兩個月,她就放棄了最后的努力,并且相信這是命運的安排。
她回家了!
在5歲的莉迪亞祈禱完以后,她回家了。
莉迪亞天真的以為,是自己誠心的祈禱換來了母親的歸來。
剛才她就在心里默默的祈禱:只要母親回來,她什么都愿意做。她在母親保留的一本書里發現了母親的愿望,她要幫助母親實現那個愿望。她會聽母親的話,不讓母親傷心難過,她要做一個乖孩子。
從此,莉迪亞的人生就逐漸偏離了軌道。她為了自己的承諾而活、為母親的期望而活,唯獨忘了自己。
不喜歡科學課程的莉迪亞表現出對科學的興趣,這讓莉迪亞的母親很高興,以為女兒真的有這個天分,以為女兒可以實現她的理想,于是,她把最多的時間精力放到女兒的學業上,她要幫助莉迪亞成為一個不像自己這樣的人,成為像鄰居那樣的精英醫生。
小學階段,簡單的科學內容還不足以難倒莉迪亞,但是到后來,數學、生物、物理、化學,她已經到了不及格的地步!她怎么努力都做不到優秀。她開始撒謊,撒各種謊。母親依然和鄰居談論著自己的女兒如何優秀如何有天分,依然幫她整理錯題,依然幫她報復習班。從小,她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母親的身上,她沒有一個朋友,而母親的注意力也全部在她的身上。
莉迪亞是全家人的宇宙,這讓莉迪亞的哥哥特別受傷害。
父母從來沒有正視過他,即便他考上了哈佛,他的努力也沒有換來家人的贊許和開心,反而是莉迪亞考試失敗更讓父母關注。
但是莉迪亞整個世界唯一可以有的依賴卻是他的哥哥。哥哥知道她所有的謊話卻從不告訴父母,哥哥能夠理解她的無奈。每次面對莉迪亞的求助和抱怨,他總是說“我理解你”,會給她安慰。所以,當她知道哥哥考上了哈佛,要離開這個家去上大學,莉迪亞很恐懼。她甚至把哥哥的錄取通知書撕成了兩半。
可實際上,哥哥討厭她的存在。
在他們的母親消失的那段時間,他們曾經來到湖邊。哥哥曾把莉迪亞推到湖里,就是那個時候,莉迪亞的記憶里有了落水后全世界都突然安靜的感受。十年后,當莉迪亞離開人世,哥哥在尋找妹妹死因的過程中與他人發生沖突掉進湖水,當湖水沒過頭頂,世界從此安靜的時候,他感受到了莉迪亞的感受。只不過,他從小就學會了如何游泳,而莉迪亞拒絕游泳。
她不善于交際,但是父親卻逼著她給同學打電話,送給她人際交往方面的書籍,送她裙子和項鏈,只是希望他融入群體,并且告訴她要笑,不想笑的時候也要假裝笑,因為這樣會讓她更受歡迎。可是,莉迪亞的父親自己在這方面卻是個徹底的失敗者。
她愛上了班上的一個“浪子”。
這個“浪子”學習成績不怎么好,可是人很熱情很樂觀,即使他隔段時間就換女朋友,全校的女生依然以能成為他的女朋友而光榮。
和他在一起的時候,莉迪亞可以卸下所有的包袱,做她自己。
當她主動獻身的時候,這個“浪子”居然拒絕了她!并且提醒她,她是學校唯一不是白人的女孩,是有著藍眼睛的中國人。莉迪亞何嘗不知道自己的格格不入呢?只是,一直以來她故意忽略周圍人異樣的眼光或者嘲笑的竊竊私語,她以為自己不在意就能融入群體,變得和其他人一樣,但是她知道,這些統統存在她的記憶里。
但是她不能忍受眼前的這個人居然暗戀著自己的哥哥!可是這個“浪子”說,至少他不用別人來告訴他,自己想要什么。至少他知道自己是誰,他想要什么。至少他不會一直讓別人告訴他該做什么,至少他不害怕。
她被這些話刺痛了憤怒了,對,這正是她想要而得不到也做不到的。
在她十五歲生日那天,莉迪亞的父親開車接她去參加駕照考試。
當她坐上車,發現副駕駛上坐著父親的助教,看著他們看似關系比較親昵的動作,知道父親送給自己的項鏈居然是這個陌生女人幫忙挑選的,她很憤怒,但是她的父親沒有覺察到。
雖然他父親是在莉迪亞死后才和這個陌生女人搞到一起,但敏感的莉迪亞應該是已經看出了一些苗頭并斷定他們有可怕的關系。
其實孩子什么都知道。就像莉迪亞的哥哥能聞出父親身上不一樣的香水味,能從父親不一樣的行為判斷他在外面有女人一樣,但是他敢于質問父親為什么。
一個本來就不怎么偉岸的父親的形象已經在孩子們的心中倒塌。她已經完全沒有心思考試。結果當然是沒有考過。
帶著所有的這些問題,回到家。莉迪亞破天荒地對正在準備生日party的家人發泄了幾句,很快,她壓抑住了自己,假裝給家人報以勉強的微笑。在樓上房間的一個小時時間里,莉迪亞已經做好了離別的打算。
她收拾好自己下樓過生日,她已經帶著告別的笑容注視著家里的每一個人。沒有人能看出她臉上的破綻,因為她從5歲開始就已經學會了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
深夜,莉迪亞獨自來到附近的湖水邊。她發現,在黑夜里,在空曠的安靜的野外,她感到無比的自由和放松。
她感到孤獨、深刻的孤獨,沒有朋友不被認同的孤獨;她感到恐懼,恐懼這個怪異的家庭隨時可能瓦解,母親有一天會再次消失,父親會崩潰,哥哥也會離開他;她承載不了母親醫生的夢想,也實現不了父親期盼她受歡迎;她已經不知道自己是誰,除了醫生她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還能做什么。
她回憶起5歲的時候掉進水里的感受,她下到碼頭的小船,解開繩索,向湖中心劃去......
莉迪亞死了。
ps:
其實我看這本小說看得很辛苦。
一方面是作者在行文結構上一直在不同的時空變換,而我一直想找到所有的答案,所以找得辛苦;一方面是文字的細膩刻畫深入心靈,我的情緒一直處于不痛快的狀態,情緒上很辛苦;還有一方面是,小說的內容很貼近生活,它總會時不時的勾起你類似的記憶,回憶得很辛苦;我想,這應該就像王小波所說的“幽閉型小說”吧。
我從來沒有寫過小說的讀書筆記,也不知道該怎么寫。當我看完這部16.7萬字的小說,坐在電腦前,我竟然不知道從何下筆。腦袋里只有各種支離破碎的片段,還有各種我并不想寫出來的故事。我想,就給自己的教育一點點思考吧。
1
每個孩子最害怕的就是辜負父母的期望。想想我們自己,很多人最后不也是都活成了期望的反面嗎?我們內心真的希望父母給我們期望嗎?我覺得不希望。我希望父母首先能夠努力活成他們自己想要的樣子。我希望父母能夠給與孩子更多的支持、鼓勵和包容,無條件的接納孩子,不管是正面的還是所謂負面的,他們都能客觀的看待,坦然的接納客觀事實。不給期望并不代表著沒有約束和管理,并不代表著不給合理的目標。
什么時候知道是期望呢?
當父母說,你應該如何如何的時候,應該這個詞語背后就代表著父母的期望,也代表著一種家長似的命令。還有的說,等你長大了就知道了,我都是為了你好;我這么辛苦,還不是為了你;如果我死了,你就明白了。因為我一直很想去上大學,但是沒有上成,所以希望你能夠上。拜托,感覺胸口被堵住,腦袋要爆炸,卻無言以對。如果一堆鼓勵的話語再加上類似這些后綴語言,我們就背上一座座無形的大山壓,本來可以信心滿滿輕輕松松的走,卻被后面幾句話拖得疲憊不堪。
其實我們更希望聽到父母說什么呢?
我們更希望父母經常對我們說,孩子別怕,勇敢地去做你自己吧,努力過了,不管結果如何,我們都為你驕傲!我們希望在面對意見不統一的時候,能夠聽到他們客觀的建議,是建議而不是命令。我們想聽到他們說,你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可以這樣做是因為什么?如果這么做了,可能的結果是什么?可以那樣做又是因為什么?如果那樣做了,可能會是什么樣的一個結果。父母根據他們的人生經驗告訴孩子每種選擇可能導致的結果,至于選擇,讓孩子遵從自己的內心吧。
我想,當一個孩子做什么都唯唯諾諾,從來不提出自己的意見或想法的時候,想想我們是否給了孩子過量的不合理的期望?
2
每個人來到這個世界,它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自己的個性,有自己的使命。找不到自己的人,最終都會失去自己。
3
如果你想到家這個詞語的時候,那是一個你偶爾或者應該要回去的地方,還是一個你總是無時無刻想回去的地方?如果是前者,我想那么一定是父母的期望出了問題。
我想,每個人都非常希望家是一個溫暖的港灣,是一個無時無刻想馬上回去的地方,是一個你可以獲得滿滿的能量的地方,是一個無論你做錯了多少事情,無論受了多大的委屈,無論經歷了多少挫折,你都可以很安心的回去獲得家人無條件接納的地方。
而不是,像莉迪亞的家一樣,每個人都想逃離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