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蘆娃,葫蘆娃,一根藤上七朵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啦啦啦啦!”
在輕盈律動的曲調伴奏之下,相信在座的每一位8090后腦海里也都會不自覺的浮現出七個色彩斑斕能力神奇且迥異的小男孩,為了拯救養育自己的老爺爺而與蝎子和蛇精對抗的一幕幕場面。
這是一部誕生在上世紀80年代中葉的國產動畫,雖說故事看似簡單直白,但截至今天為止的30年時間當中,《葫蘆娃》也都一直作為國產動畫的代表,成為不可被取替的經典之一。
對的,我們一直銘記著這部動畫的名字,也清楚記得制作該部動畫的“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名銜。
但是,對于真正賦予《葫蘆娃》靈魂生命的幕后總導演的名字,你們又有多少人能夠記住呢?
33年過去了,一把手締造葫蘆娃世界的“胡進慶”導演也終究在2019年5月13日離開了人世,生命最終定格在83歲的這個夏天當中。
對于這則突如其來的消息,隔夜君相信N多小伙伴在微博或朋友圈給胡進慶導演點上蠟燭悼念之前,都一定會先在腦海里浮現出這樣一句話:“哦,原來葫蘆娃是他創造的呀!”
是的,任憑胡進慶導演在當年的制作歷程里煞費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苦心---
原本美影廠希望對《十兄弟》進行動畫改編,但胡進慶導演在對制作資源進行盤算后發現,制作十個形態各異的超級英雄對抗原著中數不勝數的反面角色的戲碼,那完完全全是異想天開的事情。于是就強勢的用“罷導”條件作為說辭,希望美影廠能夠讓他改編成《葫蘆娃》的模樣(七個形態相似只有顏色不同的小娃娃,并且敵人也簡化成了蛇蝎兩人)。
也竭盡了一切可能調動的精力---
為了能夠在稀缺資金約束下保證制作的進度,胡進慶導演在制作《葫蘆娃》的兩年周期里基本都過著“夜不能眠”的生活。工作至深夜,而且往往也會因為在睡夢中的靈機一現而翻身起床,給動畫的劇本,人設,場景等等進行優化修改。
在整部《葫蘆娃》動畫中,胡進慶導演足足擔綱了“導演”,“編劇”,“形象設計”等工作。但如果你們觀看動畫足夠細心以及足夠記性良好,那想來一定會奇怪為何“制作名單”里只有導演一欄會有胡進慶的名字,而其它崗位卻看不到呢?
這個事情同樣是胡進慶有意為之的,他不是不存在于其他崗位上,而是改用了諸如“進慶”,“墨犢”等簡寫或筆名,目的在于不營造出“全都是自己名字,那多難看”(胡進慶導演原話)的窘態。
是的,在那個時代不僅受眾如此,即便是制作者本人揣懷的也只是“集體創作”的意識,絕無一絲的自私性顧慮。
那不是一個推崇個人的時代!
站在上帝視角去縱觀美影廠在過去半個世紀的發展,我們很難給出“集體主義”是優還是劣的評判。
從上個世紀30年代至90年代這整整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當中,國產動畫的制作基本都是沖著“國際電影節獲獎”的目的來進行作的---《大鬧天宮》如此,《金色的海螺》如此,即便是那部曾讓吉卜力創始人宮崎駿和高畑勛言說過“看得都傻了”的《小蝌蚪找媽媽》也同樣如此。
制作人滿懷著對藝術的追求,以及為讓國產動畫能夠在世界動漫舞臺上獲得立足之地的宏愿,便絡繹不絕的投身進艱苦卓絕的動畫事業當中。
而面對美影廠吐苦“水墨形式動畫制作成本高昂,吃不消了”,萬古蟾導演便帶領著包括了胡進慶在內的一大批優異動畫人革新性的創作出了“剪紙動畫”(一種糅雜了皮影戲和民間剪紙藝術的形式),并在1958年時推出了第一部剪紙作品《豬八戒吃西瓜》(其后登場的一系列經典《人參娃娃》《金色的海螺》《葫蘆兄弟》等都是應用此等手法創作的)。
此外,雖然動畫制作人的收入一直以來都稍顯微?。ū确秸f胡進慶導演知道《葫蘆娃》上映后曾在全國范圍營造出了現象級熱度,也知道美影廠“賺了一些錢”,但這個事情似乎與他并無多大關系,緊挨著就接到了美影廠給予的續作《金剛葫蘆娃》的制作任務)。
但那個時代的制作人們卻一如既往的抱著“掏空身體”的熱忱去賦予每一部動畫可能的“內涵”---
《大鬧天宮》所呈現出來的壓迫與反壓迫斗爭的旨意,《天書奇譚》對權力應當賦予每一位民眾的暗喻,《魔方大廈》對人性和社會糟粕境況的映射,以及在《葫蘆娃》當中的“穿小鞋”,“打悶棍”等等劇情都內含醉溫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在里面。
這種內涵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經典國漫”不可被超越的真相,而同一時間也對當下粗制濫造的國產動畫進行了不留情面的鞭撻。
猶記得胡進慶導演在談及《喜羊羊》和《藍貓》兩部國漫時所言說出的這樣一番話:“雖然對白、編排都不錯,但動作太簡單,雖然能賺些錢,但藝術生命力不會太長”。
其實在隔夜君看來,胡進慶導演還是太含蓄了,如果非要我遴選一段最恰如其分描述國產動畫的評價,那就絕非宮崎駿的這句莫屬:
“對于中國動漫,我失望至極,無以復加”。
說白了,在國產動畫進行市場化轉型后(90年代中后期以來),我們能夠在市場上看到的大多數作品都均一抱以著“掘金”為目的來創作的。
而這種轉變也就自然而然的會讓一眾動畫制作人日益趨于保守創作,甚至通通都往低幼年類型去扎堆---畢竟能否上映,能否獲得可觀的收視,能否進行周邊化二次盈利決定了他們飯碗的穩妥性嘛。
此外,在這個轉變過程中我們也能夠看到一些“錯位認識”的事情發生---
你們有沒有奇怪過《黑貓警長》為什么會在第五集后就沒有制作下去呢?或許血腥恐怖會是一大解釋點,但現存的五集內容可一點兒都不低齡呢,為何不僅在當時拿獎拿到手軟,而在如今的視頻平臺上也能夠輕易翻找來看呢?
事實上從最近幾年針對戴鐵郎的報道可以了解到,此位《黑貓警長》導演在90年代中期的時候就因為美影廠內部的利益斗爭而遭到了辭退,再加上《黑貓警長》動畫曾與原著作者“諸志祥”鬧過的版權紛爭而暫停了數年時間,故而也就導致后續劇情不得不遭遇難產的厄運咯。
另外,時間到來2009年,作為葫蘆娃之父的胡進慶也和昔日的東家美影廠就該部動畫的版權歸屬鬧起了沸沸揚揚的糾紛(原因為在08年時候美影廠推出了一部經由周克勤導演拍攝的電影版《葫蘆兄弟》)。
當然最終結果如何隔夜君也并不知道,網絡上關于這段糾紛的后續報道已經很難找到了。
但毫無疑問,上述兩件事情都可以歸屬為“美影廠仍舊帶有深厚的集體主義理念,認為個體創作者對于作品的貢獻并不至關重要,從而認為沒有了他們也都能夠繼續產出佳作”的想法,與“創作者們意識到市場風向的轉變,希望在創組過程中彰顯個人能力的重要性,以及獲得自己該得的報酬”的想法,這兩者之間存在錯位所導致的。
這種“錯位”的影響是深刻的,就在中國動漫市場步入90年代后期之后,面對著一大批從海外引進的優質動畫作品的擠壓以及合資在國內經營的知名動畫公司拋出的橄欖枝,原本在美影廠工作的優秀制作人也就做出了跳槽的行動,讓整個美影廠都陷入了自作能力匱乏的狀態。
《大耳朵圖圖》《新葫蘆兄弟》《黑貓警長2:翡翠之星》《阿凡提之奇緣歷險》等等,在2000年以來美影廠就再無推出過哪一部能夠對得住“曾經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動畫制作公司”頭銜的作品,甭管數量還是質量都陷入到慘不忍睹的囹圄當中。
而如今面對著老一代動漫人“胡進慶”導演的離去,隔夜君也情不自禁地陷入了迷思,為中國動漫的未來抱以了困惑和憂忡。
難道說,世間真的不可能再有《葫蘆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