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logan
講故事
不追求捷徑就是捷徑。
窄而深,500頁到5頁
………………
博物館的秘密1-3,制高點,美國商業大享傳奇
得怎么樣?有什么可以幫到你的?
好的財務人員,他的本事就是能夠透過財務數字看到一線市場上的硝煙。
商業世界只有問題,沒有理論。很多問題的答案都蘊含在經驗里,而不是理論里。案例分析,骨子里就是要找出或者說訓練出邏輯分析的能力,訓練出經驗分享的能力,這就是哈佛案例教學的特色所在。
………………………
用博物館了解世界文明,是個捷徑,但每個人的招法都不一樣。我的體會是:在很多展廳里面,你可能就喜歡看一幅畫。但這一幅畫,就會給你講述一個時代,講述無數有趣、有關聯的故事。很多時候,為了搞清楚這幅畫背后的故事,就要去圖書館找書看,了解一個畫家,了解畫中的故事,無形中就牽帶出了很多歷史中的人和事。一幅作品,有時會讓你去看好幾次。
漸漸地,你的所看所知,就和正史、野史,以及文學作品有了勾連,人的精神世界就開始形成,興趣和理想就開始長豐滿了、長結實了。這時,也就開始形成獨立思考和獨立判斷的本錢。這就是所謂的“見識”。去看博物館,并不是單純為了看那些展品。那些東西就是些直觀的由頭,離開了這個由頭,就沒有了趣味。但只為了那個由頭,就因小失大了。
我對孩子說,多帶幾本好的中文歷史書,最好是名著的中文譯本。你剛出國,雖然外語基礎不錯,但那種應付考試的能力,出去聽課交流開始時也會有問題,特別是歷史和文化領域,專業詞匯多,估計你光靠英文書不見得完全搞得懂,記得住。所以,來個短平快的,中英對照走捷徑,上課和考試的壓力小些,才有時間去參觀。總之,課不重要,開眼界、聊天才重要。
就是年輕人要敢于打破常規,敢于離經叛道,敢于用青春 “ 賭明天 ” 。
所有真正學會的東西,都不是跟隨老師學的、都是自學的;而真正有用的東西,也大多都是自己經歷過、體驗過的東西。我建議朋友的孩子用歷史的線索去了解世界,主線是出去旅行看博物館和美術館,輔線是選修一兩門文化和歷史課程,就是這種觀念的反映。中國古人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其實,也是強調用“知”和“行”來理解世界。
我自己的體會是:讀書和行路,相輔相成。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藏品看多了,書本里的歷史一下子就鮮活了;跑過的地方多了,地圖自然就看得多,地理的概念無形中就建立起來了,而且,這時的地理是有人文含義在里面的地理。
比如,盧浮宮里有很多關于北非的展品,看得興起,說不定就跑到埃及看看。就這一件事,耗時也許一周,但一個人對于文明的理解說不定就會提高一大塊。我覺得其收獲遠遠大于學一門課。
……………………
雍正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