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僅從我家孩子入手,講講我對孩子磨蹭的看法:
? ?一、在校時間長,練習任務多。
? ? ? 孩子在學校呆得時間比父母一輩在學校呆得時間長。做得練習,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遠遠高過我們成長的那個年代。孩子在學校學習了八小時后,回家還得像在學校一樣,去完成作業,而且作業不是幾分鐘就能完成的,是他不可預知的。人,天生有畏難情緒,當做某件事,我無法判斷花費的時間時,往往選擇拖延。
? ? ?孩子在學校過的是集體生活,無論今天的課堂多有趣,活動多豐富,他都是和同學、老師一起度過的,回家繼續埋頭寫作業,也就意味著屬于他自己的時間更少了,甚至寫完作業,就該上床睡覺,沒有自由時間,所以,他只能選擇邊玩邊寫。玩耍,原本是孩子成長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孩子的許多能力,是在玩耍、獨處中獲得的。
? ? ? 叔本華說:“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可以完全成為自己。”
? ? ? ?誰要是不熱愛獨處, ?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 ?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 ?他才是自由的。”如果說學會與人交往是一種能力,那么學會獨處也是一種能力。獨處,考驗的是人性的本能——對歸屬感的依賴。
? ? ? 孩子需要父母的關注,也需要獨立發展的時間與空間。
? ? ? 二、父母干預太多
? ? ?我們小時候,向來是把作業記在本子上,回到家自己看著做,現在作業發在家長手機上,做家長的必須參與到孩子寫作業中,家長看到孩子邊玩邊寫,很多時候會催促,嘮叨,而催促、嘮叨根本不會解決問題,只會強化孩子拖延的行為,這叫心理暗示。
? ? ?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他曾經在紐約的一所小學做過一個有趣的試驗。先在1-6年級各3個班的學生中,隨意選出20%學生的名單,然后聲稱根據智力測驗結果表明“這些學生在智力有很大的發展的可能性”。并把這些學生的名單交給該校新任的教師。但正是這份特殊的名單,使教師自覺不自覺地提高了對這部分學生的期望。在教師的關懷暗示和積極鼓勵下,這些學生學習熱情高漲。經過8個月教學后,奇跡出現了,這些隨意抽出來的學生,包括原來學習成績并不理想,處于中下游的同學,智商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是著名的“羅森塔爾效應”,教師的期望變成了現實。
? ? ? 通過這個實驗,我們可以了解到心理暗示的強大作用。如果父母總是催促孩子,孩子就會認為自己做事拖拉,拖延就變成了習慣。記住,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你說得越多,他聽得越少。
? ? ? 寫作業本來是孩子的事,大人不需要參與進來,如同你的領導安排你去處理事情,你有自己的打算,領導在一旁不停地指點,你做事的動力自然減弱。是孩子的事,就讓孩子自己處理,既可以培養他的責任意識,也可以增強他處理問題的能力。現在,老師都要求家長監管孩子的作業,我們可以倒過來,讓孩子監管父母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你不要主動提醒他,該做語文作業了,該做數學作業了,該簽條了。我們應該傳遞給孩子這樣一種思想:做作業,是你的事情,媽媽只負責老師安排下來的任務,但你要提醒我做,因為媽媽也有自己的工作、事情要去處理。
? ? ? 人,都有很強烈的控制欲望,很多事情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在工作中,我們會壓制這種欲望,在孩子面前,我們天然的權威感,就迸發出來,所以表現得更為突出。再者,我們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認為孩子就是我的,就應該聽我的,不知不覺地要去控制他,干預他。其實,孩子的成長,無所謂什么“逆反”啦、“叛逆”啦,都是因為我們按自己的意愿要求他,隨著孩子慢慢長大,他的自主意識、獨立意識逐漸凸顯,與我們的主張、想法不一致,我們便說孩子“叛逆”,不是孩子叛逆,是家長不理解他,不包容他。
? ? ? 現在,很多年長點的孩子存在一個問題,老師不安排作業,就不知道做什么。他就像一個木偶,你不拉繩,他不動,你牽他到哪兒,他就到哪兒,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出現這類問題,很大程度,是我們父母,老師管制太多。習慣了被別人操控著生活,突然間,他獲得自由時間,獨立安排,反而無所適從。
? ? ? ?三、上課外班,壓縮了孩子的自主時間
? ? ? ?我家孩子周末上三種課外班,分別是舞蹈、繪畫、古箏,這三門課從早上8點開始,到下午4點結束。雖然上藝術班,孩子很開心,但回到家,還是希望痛痛快快玩一玩。可是還有三四個小時的作業要完成,家里人止不住提醒他,趕緊寫作業。
? ? ? ?換作任何成年人,在學習了六小時課程后,他一定選擇放松自己,孩子也不倒外。
? ? ? 藝術興趣的培養與孩子健康心靈的培養,孰重孰輕,不言自明。我們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一下,或許就不那么焦慮了。
? ? ? ? 更何況,最好的藝術教育,不是將孩子送到各類培訓班,而是讓他接觸經典,聆聽經典,親近經典。
? ? ?林曦12歲在巴黎舉辦第一個畫展,13歲拜在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老師門下,15歲大學畢業,18歲讀完北大宗教學課程,成為中央美院的研究生,出唱片、寫小說、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這個成長經歷令人眼花繚亂的姑娘,在童顏賣萌的年紀就帶著畫作滿世界跑,被西方人稱為“東方文化的天使”。
? ? ?現在少年宮或是一些兒童美術培訓,有一套他們的套路,一些所謂的獲獎作品,面貌都是類似的。這個,其實是跟“考學”那套換湯不換藥,是一種模式化的教育方式。小朋友本來就善于模仿,如果去模仿這樣的東西,我覺得很浪費才能。不如臨摹點大師的作品來的有效。 ? ? ? ? ?
? ? ?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位老師,看見我常看的都是《四僧畫集》、《石濤全集》這樣的老古董,非常不屑,非給我訂了本《美術》雜志,幸虧我已經習慣了古代作品,不然非把眼睛搞壞了不可。
? ? ? ?記得央視十套《我的一本課外書》(去年更名為《少年讀書會》)節目中,有一個喜歡畫畫的8歲小男孩,看了一本敦煌畫冊,自己跟著臨摹了一幅圖,他沒有上過任何繪畫培訓班,畫出的線條非常優美,非常流暢,色彩搭配十分和諧,令人驚訝。
? ? ? ?父母只需要提供給孩子良好的藝術熏陶環境,他的欣賞能力一定是高雅的。
? ? ? ?那些藝術世家,代代出人才,或許主要是因為孩子一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