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討論了論題,和理由。那么,最后這一次,我們就來討論一下結論吧。
在我們的日常推理中,我們多半都會遇到從理由能推斷出多個結論出來的情形。 今天,我們就主要來談談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以及怎么去判斷得出的結論的合理程度?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
因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啊,如果沒有引導和暗示,面對同一個事物,大家都會從自己的角度給出相應的解讀。 同樣的,如果沒有引導和暗示,沒對同一套理由,人們站在自己的角度,也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第二個問題:
怎么去判斷得出的結論的合理程度?
首先,我們得清楚的認知,什么是結論?
從邏輯學來看,結論是從一定的前提推論得到的結果,對事物做出的總結性判斷 。
且,
結論只有在某人對理由的含義進行特定的解讀或者假設之后才能得出來。
現在你明白了為什么同一套理由可以得出不同的結論來了吧!
如果你對理由的含義進行不同的推測,那你就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具有不同水平的認知準確度、不同的參照體系和先驗知識,對哪些假設更為可取我們不斷表達不同意見。
我們從理由當中得出不同的結論是因為我們的背景各不相同,目標千差萬別,這樣我們在決定將理由和結論連起來的時候必然會被不同的假設所吸引。
在這里,我們要警惕一種叫做二分式思維方法的東西。
二分式思維:當人們習慣用非黑即白、非是即否、非對即錯、非正即誤的方式來思考問題的時候,他們就在應用二分式思維方法。
這種情況我們在各種腦殘電視劇,抗戰劇,肥皂劇中常常見到,我覺得我們應該少看這類劇,因為這類劇除了太扯,不符合生活的常識外,也會不自不覺地塑造我們的思想,削減我們理性思考的能力。
當然了,生活中這種情況也會有。有些人就是喜歡用簡單的好壞,對錯標準去評判他人,去評判事物。 對這種情況,我只想說,
its toooooooooo naive
很明顯嘛,無論是人本身、自然世界、社會、各種事物都是復雜的。面對這些復雜事物,你卻想簡單地以兩個標準來分類,是不是太幼稚了一點!
而且,
這些二分式的思維方式,會因為過度限制我們的視野而破壞了推理的過程。
運用兩分發思考問題的人常常是一成不變,容不得異議存在,因為他們不能理解語境對特定答案產生的重要性。
一成不變的二分式思維限制了你決定和選擇的范圍。更糟糕的是,它過度簡化了復雜的情況。結果采用二分法思維的人很容易變得糊里糊涂不知就里。
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的認知到二分法思維以及它的局限性,這樣才能避免我們在搖頭的時候,大海的聲音過大。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會出現一些二分法類型的問題,
比如,美國應不應當涉足其他國家的維和行動?我該不該繼續讀研啊?我是應該去找工作還是去創業?.....
要合理地回答這些貌似只有一個答案的問題,我們應該:
用“也許”或者“這取決于.......”進行回答,這樣回答的優點是在于它迫使你承認你所知道的一切還不足以給出確切無疑的回答。
但, 在你避免了一個確定答案的同時,你也形成了一個不確定的決定或者觀點,需要進一步投入時間精力去付諸行動。
比如,在遇到“中國應不應當涉足其他國家的維和行動?”這個問題時,我們可以這樣回答:
應該,當這個國家和中國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時,比如朝鮮。
或,不應該,中國國內亟待處理的問題已經數不勝數,根本不應該在其他國家浪費時間。
所以,在每種情況下我們都添加了一個必要條件,這樣才能證明這個結論,同時避免二分式思維。
在生活中,還會遇到一些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可能結論。
比如,
我們應不應該禁止大學生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答案是一句振聾發聵的“要!”。自從大學生學把自己的手機帶到課堂上來,絕大多數同學都不聽課了,只有老師在上面講,這些大學生真是缺乏自律的能力。
為了避免進入提問者二分式思維的套路,我們應該這樣思考: 帶手機去課堂這本身本沒有什么錯,錯的是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那學生為什么在課堂上用手機呢?一者老師沒有和學生進行相應的溝通和管理以及學生自身自制力太差,二者,老師的可太無聊了,無聊得比玩手機還無聊!
那么,怎么解決這個問題你知道了吧!
是的,一方面學生要學會自律,另一方面老師要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增加課堂的討論氣氛,使得學生上課更加有趣和感覺學有所得。
如果不這樣做,即使學生不帶手機去教室,也會有很多可以在課堂上做的雜事啊,最不濟也能發呆嘛,這個你總管不過來吧!
所以,在生活中我們應該避免用二分法的思維問題和方法去解決事情,順著合理的邏輯推理路徑去找到事物發生的本質原因,這樣才能找到根本的解決辦法。
否則,也只是,治標不治本而已!
最后,總結一些辨認備選結論的提示:
努力找出從理由當中可以推導出的盡可能多的結論。
使用條件句來限定備選的結論。
重新將論題表述為“我們該怎樣來處理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