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Ta進入書的世界
不要讓孩子自己看書
松先生一直強調:繪本不是讓孩子自己看的書,而是大人讀給孩子聽的書。即使孩子已經可以自己看(多數只是認識書里的文字),在上小學前,甚至小學以后,我們最好還是可以念給他們聽。這對豐富親子生活,建立心靈互通的人際關系,有相當積極的意義。
五六歲的孩子自己看繪本,大都是盯著文字一個一個念,這種讀字并不是看書,他們甚至不能理解書中的內容,更別說樂在其中了。而我們擁有豐富的人生體驗和讀書經驗,在看繪本時能充分體會作者的心情和思想,并通過文字想象故事所描繪的世界,甚至對某些內容產生共鳴,深受感動。能這么深入解讀繪本的人,如果滿懷愛心地念書給孩子聽,必定能將文字轉化成生動、溫暖的話語,并讓這些話語傳入孩子的耳中和心中。
這種言語的體驗和心靈的溝通,是幼兒自己看書時無法體驗的。因此大人讀圖畫書給孩子聽,對孩子的心智的成長非常重要。讀的人對書的了解越深,共鳴越強烈,聽得人越能深入書中,豐富自己的經驗。不要小看繪本書,它的價值因人而異可大可小,影響可深可淺。
閱讀是一種享受,充滿樂趣
對已經完全能自己看書的大孩子,我們可以準備一些有趣的書,或不露痕跡的送書給他們看,或陪他們去圖書館。重點是不要讓孩子覺得我們的注意力總是在“讀書”上,給他們最大的自由而不是壓力。
據說,孩子在三歲前已經能夠理解一生中所用語言的四分之三。無論讀書還是聽書,都是一種讀書方式,重點在于是否理解了書的內容。
到孩子上一二年級時,家長仍繼續念書給他們聽,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這是家庭教育的基礎,也可以進一步拉近親子關系。
孩子身邊應該布滿有趣的書,而不是父母認為對孩子有用的書。盡可能去制造大人和小孩一起讀書的氣氛,因為這是最好的閱讀指導。
家庭小計劃:
不妨規定每個周末的下午為家庭讀書日,一家人關掉手機、電腦和電視,完完全全地沉浸在書香之中,最后再做個小型分享會,我相信這濃濃充滿儀式感的閱讀氛圍一定會為孩子的童年時光留下最美好的與閱讀有關的記憶。
念給Ta聽
松居直:念書給孩子聽,是父母和孩子說話的最佳方式之一,因為繪本自己不會說話,繪本的內容必須經念書的人傳達給孩子。我們每天花十幾分鐘,選擇生動有趣的繪本念給Ta聽,Ta一定會又高興又滿足。這種喜悅也會感染到我們,把故事講得更生動。親子之間交互傳遞這種喜悅,孩子自然會擁有積極的人生觀。盧梭說:“生命不在乎長短,而在乎深切體會。”
小女孩對媽媽說:“媽媽,講故事給我聽吧!”
“電視里的叔叔講的故事,比媽媽講的還好聽,而且還有美麗的畫面”
“可是電視里的叔叔不會抱我…”
這個場景很觸動我,孩子們需要的不是冷冰冰的電視里的聲音,而是充滿深深愛意的,來自父母的有溫度的聲音和大大的擁抱與愛撫。
每天臨睡前,握著孩子的手,念書給他聽,一粒幸福的種子正在幼小的心靈中生根發芽。我深信繪本只有在這種溫暖的人際關系中才能發揮力量。
不要剝奪孩子的閱讀樂趣
當你念完一本書后,緊接著對孩子提出一連串的問題:這本書好不好看?哪里最有趣?你最喜歡哪一幅畫?故事在講什么…
這時,你可曾考慮過孩子的心情?
對孩子來說,聽媽媽講繪本本應該是一件非常快樂輕松的事,但為了應付媽媽馬上會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多半有跡可循),孩子只好一邊聽故事,一邊假設問題,一邊準備答案。比如,媽媽一定會問“你覺得哪里最有趣”,所以這一段要記清楚…
這么以來,孩子怎么能快樂的聽故事?當孩子覺得故事有趣,剛想沉浸在情節中,卻必須急剎車,準備一會可能要回答的問題。孩子就在這種想要陶醉,卻又不得不保持清醒的情況下,聽完了整個故事,然后接受“等待已久”的讀后指導及問題。這樣的閱讀方式當然不能滿足孩子,只會使他們排斥并討厭看繪本。
松居直:繪本不是教科書,更不是問題大全,它應該是孩子的快樂源泉。當孩子正沉醉在故事中,在幻想的世界里天馬行空的自由想象時,大人只管好好講繪本就好了,不要問東問西,不要為了滿足大人的需要去打斷孩子們的想象世界。如果是自然地互相討論,當然最理想,但一定要做到不露痕跡。
松先生在本章介紹閱讀方法時,多次提到了“不露痕跡”,其實在對待孩子教育,培養他們興趣愛好的道路上,如何在家庭中、在孩子身上花心思去制造和編排各種看似巧合的命中注定,是一件非常高級且值得花心思去思考的事情。我會在家庭教育這場持久戰中繼續上下求索并將行之有效的經驗方法和大家陸續分享。如果大家也有任何好的方法或小點子也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