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詞人李清照有首著名的詩歌頌項羽: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贊頌項羽不肯茍且偷生一個人回江東做楚王,而寧愿自刎身亡。年少時,讀前兩句,只覺項羽是個頂天立地的大英雄,為他舍生取義的豪氣贊嘆不已。
李清照這首詩,典故來源于《史記》名篇《項羽本紀》。項羽確實是中國歷史上曠古未有之人物,“力可抗鼎”、“才氣過人”這兩個成語,就是為項羽訂制的(參見火眼觀歷史《 史記這篇一萬字的文章, 給中華文化貢獻了二十多個成語》)。
但是讀過《項羽本紀》,并沒為他自刎烏江而感嘆,看到的只是他的幼稚。如果他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該為他慶幸嗎?把秦始皇難得一統的中華江山再次分封諸侯,豈不遺患后世嗎?他活著的時候就嘗到此苦果,如若不是漢朝再次一統,不知諸侯相爭還得多少世紀。即便他能成為一統天下的帝王,與秦始皇的殘暴相比,他一點不遜色。
殺人起家
項羽崛起,得益于兩次砍下人頭。
第一次是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項羽所在郡的郡守也要起義,想請項羽叔叔項梁和桓楚(后來成為項羽部將)當將軍,就請項梁來商議。項梁來了之后,騙郡守說只有項羽知道桓楚在哪,請召見項羽來詢問。項羽進來之后,項梁使了一個眼色,項羽便拔劍砍掉郡守人頭。然后又接連殺了一百多個郡守部下,其余人投降,項梁便成為起義首領,項羽成為副將。項羽從此有了自己的隊伍。
第二次是項梁發展壯大后,打的秦軍節節敗退,便開始輕敵。結果和章邯交戰時,兵敗身死。楚懷王便任命預測項梁必敗的宋義為上將軍,統領楚軍,任命項羽為次將。宋義帶楚軍去救趙國時,在安陽停留四十六天不前進,打算坐山觀虎斗。而項羽建議和趙軍夾擊秦軍,宋義不聽。宋義對項羽說“披堅執銳,我不如你;運籌帷幄,你不如我”。過了幾天,項羽趁覲見上將軍的時機,進入帳中砍了宋義的頭,自命上將軍,并且派人追殺了宋義的兒子。項羽從此成為楚軍首領。
坑殺俘虜
如果說亂世之中,要反抗暴秦,難免不殺人。但對于投降的俘虜和無辜的諸侯,項羽也不放過,坑殺俘虜不遜于秦將白起。
項梁派項羽攻打襄城時,久攻不下。攻下城后,項羽就把人全活埋了。
章邯在巨鹿之戰中敗給項羽,帶領秦軍投降。項羽和部將說:秦軍人多,其心不服,如果帶他們攻入關中,到時候不聽指揮,那就危險了。于是連夜坑殺秦軍降卒二十萬。
項羽入關后,屠殺咸陽城,把投降的秦王子嬰也殺了,把寶美女都掠走后, 放火燒了秦朝宮室,火燒三月不滅。
項羽建立西楚后,分封諸侯,然后殺了一些諸侯。但與劉邦誅殺功臣不同,劉邦殺人是出于政治原因,即防止國家分裂。項羽殺的卻是無功之人:讓楚懷王去封地時,派人秘密截殺楚懷王于大江之中。韓王成沒有軍功,就把他廢為侯,不久又殺了。
兵敗身亡
劉邦則與項羽不同,在奪取天下后,項氏分支家屬,全都不殺。還封項伯為射陽侯,并賜姓三個項氏侯姓劉。
項羽在烏江前說,“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司馬遷認為此話大錯。但我覺得相反,項羽帶兵打仗難道有問題嗎?不是他留下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戰的千古案例么?這樣殘暴,難道不是天要亡他?(火山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