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晚上抄經的時候,忽然發現自己好像特別在意結果——一天一定要抄完一卷。
我皺了皺眉,反問自己:“你抄經的目的是為了什么?”
回答:“靜心。”
又問:“那你為什么那么在意要不要一天抄完一卷呢?”
我愣住了,想回答些什么,卻又答不上來。
我開始回憶這些天抄經的經過,一開始的時候,我很反感坐在電腦前,一般都只能抄幾十個字,偶爾能抄下幾百字就很阿彌陀佛了。
那時候我跟自己說:“你只要能靜下心坐在這里抄一段經就可以。”
慢慢地重復重復再重復,我終于不再反感打開電腦。
于是我就開始給自己加量:抄完半卷再休息。
為了完成這個目標,我時刻捧著電腦,只要一有時間我就會打開電腦抄兩句。
后來,抄半卷的量也滿足不了我了,我又開始加量:一天抄一卷。
本以為加量后我會變得更加勤快,可事實卻是我變得越來越麻木。
好像自己是個沒有情感的抄經機器,餓了不能吃,困了不能睡,累了不能停。
我又不知不覺地進入了自我放棄的生活狀態,抄經太累,算了算了。
我渴望結果的樣子,真像一個貪婪的索取者。
02
7月1號我發了個朋友圈,說我要重新站起來,不管客戶虐我多少遍,我依然選擇視他們為初戀。
內容發的很激情澎湃,實際上我壓根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發朋友圈純粹是因為月初了,該喊個口號了。
其實,我的工作方式就像我抄經一樣。
最開始不愿意走出去的時候,我會跟自己說:“去見客戶吧,就當做見朋友。”
一邊打著雞血,一邊拎著包屁顛屁顛去客戶家。
第一次,初心不改,和客戶聊得很投機;第二次,初心依舊,仍然有很多內容可以交流……
但,第三次到來之前,總有一點小插曲。比如:
同事說:“你不能不帶目的去見客戶呀,這樣你怎么能賣出去產品?不能賣產品,你光做服務有什么用?”
乍一聽,覺得很有道理。
于是,第三次機會來了,在客戶家,使出渾身解數,將畢生所學傾囊托出。
我用自己的以為認定這個客戶穩了,但是對方看完我的表演之后只淡定地回了六個字:“我再考慮考慮。”
我忽然有些泄氣:就這樣還不肯點頭?你想干嘛?
嘴上仍然不肯罷休:“如果您有什么顧慮可以和我說……”
一番拉扯下,最終還是沒有成交。
“唉。”踏出客戶家門后,我抬頭望了望天,大喊一聲:“我果然就是不適合做銷售。”
一天的雞血耗盡,拎包,回家。
第二天,接著重演;第三天,繼續努力……
一天又一天,仍然看不見結果,我又回到起始位——跑客戶很難,還是算了。
03
我上網翻了一些名人不忘初心的事跡,有一個故事覺得挺有意思的。
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達·芬奇,從小愛好繪畫。
父親送他到當時意大利的名城佛羅倫薩,拜名畫家佛羅基奧為師。
老師要他從畫蛋入手,他畫了一個又一個,足足畫了十多天。
老師見他有些不耐煩了,便對他說:“不要以為畫蛋容易,要知道,1000個蛋中從來沒有兩個是完全相同的;即使是同一個蛋,只要變換一下角度去看形狀也就不同了,蛋的橢圓形輪廓就會有差異。所以,要在畫紙上把它完美的表現出來,非得下番苦功不可。”
從此,達·芬奇用心學習素描,經過長時期勤奮艱苦的藝術實踐,終于創作出許多不朽的名畫。
如果達·芬奇和我一樣,從最開始的一天畫一個,到后面增量一天畫十個,他會不會也直接選擇放棄?
因為一天一個是為了質,一天十個是為了量。前者為了學到精髓,后者只是為了完成KPI。
就像我抄佛經一樣,一天幾百字的量足矣。因為一開始抄幾百字是為了讓自己把心靜下來,后面仍然抄幾百字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領悟。
至于見客戶的目的,我仍然沒有想明白,也許這就是做銷售的難處吧。
《巴菲特給兒女的一生忠告》一書上說:“如果你能從根本上把問題所在弄清楚并思考它,你就永遠也不會把事情搞得一團糟。”
也行,這也是另一種成長方式。
說不定哪一天,你的路途就會亮起了燈光,照亮你奔跑腳步,而你也會遇見想要的未來。
不忘初心,終會抵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