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家里很窮,作為80后都尾巴,89年生的人應該很多人沒有體會過生在那個年代還會經歷那樣的貧窮。
在兒時的記憶中曾經也有過一段甜蜜的日子,那時候最起碼每年家里還會給我和姐姐做一身新衣,過年還能收到一些父母給的壓歲錢,但這種記憶從我六歲奶奶去世爸爸生病后就戛然而止了,剩下的就是漫長的窮酸日子,這種因窮而生的窘迫感甚至貫穿了我的青春期,直道現在還留著深深的烙印。
生長在那個年代的偏遠農村小時候對于吃和穿到沒啥概念,因為沒有比較,大部分人雖然不打補丁了但是依然是大的穿完小的穿,大人的衣服改了給孩子穿也是很常見,鞋子基本都是媽媽納的千層底,誰要擁有一雙白球鞋那是會讓很多孩子羨慕的,這種情況下大家比的是誰的媽媽針線活好,改的衣服合身,做的鞋子針腳均勻,在這些方面我是有絕對優勢的,因為我的媽媽心靈手巧,很多人都托她給自家孩子做個書包,改個衣服啥的,吃的方面就算是雜糧媽媽也能做出可口的味道,這些到不曾讓我自卑。
讓我抬不起頭的是家――里――沒――錢,沒錢到什么地步呢,就是兩毛錢一支的鉛筆都買不起,那時候上小學一年級不知道是不會用鉛筆還是鉛筆質量問題,筆芯老愛折斷,一支新鉛筆總是用不了一周的時間,而我一學期也沒有幾只鉛筆可以去支配,我就是那個用過同學用剩的鉛筆頭的人,我不僅用過鉛筆頭還用過大家都想不到的電池芯。那時候應該手電就是家里的家用電器了,電池用廢之后把電池用石頭砸爛取出里面的芯拿菜刀削尖了可以在家寫作業用,那會兒是不會有環保的概念的,只知道大人說砸的時候不能讓包裹電池芯的硫酸濺到臉上會毀容的要是濺到眼睛里眼睛是會瞎的。
我清楚的記得一次老師要聽寫作業時我因找不到鉛筆頭了,只能呆呆的坐著,而老師最后嚴厲的對我說沒有鉛筆明天別來上學了,第二天早上我哭了很長時間媽媽才給了我一個雞蛋讓我去學校小賣部換支鉛筆,那時候一個雞蛋兩毛五,一支錢幣兩毛錢所以小賣部會收雞蛋,所以就有同學偷了家里的雞蛋換零食吃,結果家長追到小賣部跟賣貨的人吵架的事也時有發生。那個時候同學一塊錢的自動鉛筆那在我眼里都是奢侈品了,讓我眼饞的很。
當然那只是漫長的窮苦生活中的其中一件事,另外的兩件事才真正讓我覺得貧窮對一個人的成長真是有著根深蒂固的影響。
小學五年級時,我們學校跟蘭州的一所小學舉行“手拉手心連心”活動,因為蘭州哪所小學的校長曾經是從我們那里走出去的,做這件事估計也算是對家鄉父老的一些關照吧,記得當時給我們學校捐了好多衣服,課外書之類的,還邀請學校的好像是15個學生吧去蘭州那邊的小學參觀,當時我們班上總共5個女生而我是唯一沒去的哪一個,一是學校就沒有打算讓我去,二是我自己心里也明白就是真的讓我去我也不會去,因為我沒有體面的衣服,家里也拿不出錢讓我帶著出趟遠門去看一下外面的天地。
窮有時候不僅會讓人錯失很多機會,也讓人丟掉爭取的信心,我想那會兒要是我有錢我估計也會勇敢的提出要去參加活動的想法。
再后來上了初中,那會兒正值青春期,內心更加敏感,而且那會兒應該是大家的生活都好了吧反正我覺得同學們已經很少有人穿布鞋了,男生大部分都是穿球鞋,女生有很多穿那種好看的人造革皮鞋。而我那會兒我沒有太多奢望,只希望能按時把老師要收的學雜費交上。上了中學我背的還是媽媽做的書包,但那會兒再怎么心靈手巧的東西看上去也是那么不合適宜,一雙皮鞋,一個雙肩書包,加起來那會兒不到50塊錢,而我期待了一年多才擁有。
后來國家對農村得各項扶貧政策越來越多,條件慢慢好了,我也有幸上了大學,在西安這座西北最大的城市扎根。
但是窮留給我的陰影就像烙在心上的印卻并沒有淡去多少,所以我愛錢,也不怕吃苦賺錢,我很容易患得患失,生活中很多的悲喜都受錢的控制,真是沒有經歷過的人很難想象也無法體會小時候物質方面的貧窮會對成年后的生活造成怎樣的影響。
現在雖然不是大富大貴但也不至于再為了一件想要的衣服想買的鞋子而猶豫不決,但我依然喜歡存錢,喜歡看著銀行卡中的數字一點點增長讓我特別有安全感。除此之外我還是特別節儉,水電氣,米面油在我這里容不得浪費,有時候老公多開了一個燈,洗澡涼水沒有接到桶里,我都會沖他嚷嚷,有時他都會覺得我小題大做,其實我也知道努力掙錢就是為自己服務的,讓自己開心讓身邊人愉悅才是最主要的,浪費一點水,一點電,一些手紙其實并沒有多少錢何必搞得氣氛緊張大家都不愉快,難道家庭的和諧比不了這些嗎?但是心里就是會不由自主的生氣,哪怕是忍著不說心里還是不痛快。
當然因為窮留給我的陰影不止這些,比如不懂得享受生活,在我看來看電影之類的娛樂純粹是亂花錢,比如沒有情調,情人節生日之類的與其送我束花還不如直接發200紅包讓我更開心。
但是還好有一點,我會舍得花錢,就是學習,這也許是源自在當時那種條件下父母依然用盡力氣供我上學讓我有機會見到更好的世界。
現在人人都喜歡把自己成年后性格上的缺陷,行為上的偏激,甚至不良的生活習慣都歸咎于原生家庭。似乎所有這一切不足都該由自己的成長環境負責。
我不否認一個人成年后的行為習慣與生活模式與原生家庭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但我也難以認同一個人成年后的一切苦難由自己都原生家庭去背負。
我們也許可以做一些努力讓這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不幸不要在發生在下一代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