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天主要理解第一章數字產品的設計過程
書中對于設計的定義給出了一個概念,簡單來講是:
理解用戶的期望、需求情緒和動機;
理解商業技術等限制條件以及機會;
看到這句話大家可能更多注意到“限制條件”,卻忽略了后面實際還跟著兩個頗具正能量意味的字:“機會”。可能我們現在很多設計師普遍只看到限制卻未看到機會,比如說當想設計某個產品時,總會不自覺的參照基于這個行業里的標桿,覺得自己的產品一定要向這些大公司的產品看齊,覺得也要做成這個樣子才是對的。但我們知道公司是不一樣的,如果在一家創業型公司或中小型公司,要做的不是照搬行業里的標桿,而是要居于當前的環境來做設計,來用設計的手段幫助公司解決問題,有可能這個問題是發展的問題,也有可能這個問題是生存的問題,所以在小公司里面也存在很多的機遇。比如說小公司剛剛開始做亂七八糟,是不是可以建議老板我們可以做一些簡單的設計模版和規范,讓別人拿去就能用,這對于自己來講也鍛煉了產出設計規范這個更高級的能力,而不是僅僅是畫圖。而對于老板來講,使公司從質量、效率都有了提升,減輕了人力成本的負擔,畢竟對于中小型公司,人力成本壓力很大。
另外公司正在往上走,很多東西是不規范的,對于設計師來說,公司這些不規范對于你想做行業領先的設計造成了約束,但是它也給你提供了一些機會,你在這些公司核心業務飛速發展的過程中,你能了解到現在的大量用戶它們最核心的訴求是什么,若能夠在這種情況下抓住機會,去實現某個需求的小功能,用戶就很happy,能夠繼續使用公司的產品,也得以讓公司的業務往下增長。這不一定是說,把產品做的多么標準,多么精美,而是去解決了不同場景下的具體的問題。即便公司不一樣,但是并不妨礙設計師在小公司也可以用高超的設計手段去實現公司發展中遇到的問題,我想這個就是在小公司設計師面對的困難和機遇,這兩者是并存的。所以在憂心限制的同時也希望看到機遇,發現機遇。
據以上基礎來創造產品,讓產品更易用可用,營造好的體驗,并且在技術和經濟上是可行的。只要方法得當,我們能夠在用戶需求欲望和技術成本的限制下作出體驗不錯的產品。
產品行為惡劣的后果
數字產品速度更快、功能更強大、價格更便宜,但是用戶沒有更開心。
產品如人品,數字產品的行為特征就像一個人的行為舉止,那么作者書中寫了四個,數字產品可用性差主要體現在“言語的粗魯讓用戶沮喪”、讓人們像計算機一樣思考、經常出錯和bug、給用戶帶來大量的操作任務。這個如果我們把它拿到人的身上,是可能它的性格特征有幾個大的特點:沒禮貌、很固執、智商低、惹麻煩
沒禮貌指的是說出讓人感覺很不舒服的話,在我們交互設計中,經常會出現諸如“你錯了”、“系統已崩潰”等信息。這些信息會讓人感到很沮喪,也不具有建設性的意義,只是粗魯的把這些結果通知了你。
很固執,就是用自己的話來表達,比如只用代碼:error 來表示你錯了,你可能根本不懂講的是什么,只有技術員懂。這就是用技術的思維同化用戶的思維,讓用戶思維按照它的套路走,讓用戶覺得很不爽。
智商低,數字產品經常會出現一些bug這類的東西。
惹麻煩,本來數字產品是要減輕我們的負擔。很多時候正是用了數字產品的工具,我們不得不做額外的工作,才能讓數字產品正常的運轉起來,實則浪費了用戶更多的時間和精力。
是什么原因造成上述提到的糟糕結果呢?
1.重點錯置,產品管理和開發團隊重點錯置;
2.營銷人員只能給出功能需求列表,但是并不是用戶的真正需求和期望;
3.開發人員更關注的是解決技術難題,如期完成任務。
一般情況下負責產品開發的通常是公司的管理團隊來決定,基本是公司的營銷人員來給老板和產品團隊提需求,由于Allen Cooper做傳統軟件行業的緣故,在傳統軟件行業的確是銷售營銷人員負責搜集客戶的信息,客戶需要做這個,客戶需要做那個,他就整理出需求列表,給到開發團隊,開發團隊就去做了。但是營銷員從客戶那里得到的需求其實并不一定是用戶真正的需求。加上開發人員的目標并不是把這個東西做得多么好,其實更關注有沒解決有挑戰性的難題,然后希望代碼寫的優雅漂亮效率高,來如期的完成整個方案。這是程序員成就感所在的地方,也是程序員在乎的,但是否是用戶需要的,用戶是否覺得好用,并未考量太多,這就會導致了數字產品在剛開的時候就放錯了位置。
在《精益創業》這本書里,也提到了同樣的狀況,一般開發人員成就感來源于代碼寫了多少行,這是可量化的東西,看得見摸得著,覺得心里踏實,很有安全感,但如果說用戶到底需要什么東西,這些他也會很困惑,所以他會首先把能抓在手里先抓住,用一堆堆代碼寫出來,來證明自己還是做出了一些東西,但這個東西是不是用戶想要的,是不是很好用,其實并沒有必然的關系。
無視產品的真實用戶
在軟件行業里存在的一個問題,開發軟件產品時,并沒有去關注產品的真是用戶是誰,只是設想大概是這么一撥人,大概的量有多少,但未去細致描述用戶的動機 期望 行為,也就說用戶僅僅是作為標簽的存在,而不是有欲望有動機的真真實實的人。但在互聯網行業用戶畫像等已深入人心,跟書中說的還不完全一樣,情況要好很多。
利益沖突
主要講開發人員的利益沖突,也就說他們的目標與產品的目標不一致,產品目標是讓用戶覺得好用有價值,開發人員的目標是讓整個代碼運行的效率比較高。故而在緊張時間內,通常兩者之間就會出現矛盾,一般如果想達到開發同學的目標,他會選擇最容易實現的方式,但并一定是對用戶來說最好用的方式,但兩者之間做一個權衡,那么產品直接的締造者--程序員,大部分情況下會選擇易于實現的方式,因為這對于他的目標更有利,那么這樣用戶需求目標就沒人管了。
流程缺失
書中描述的狀況在國內互聯網行業也好多了。行業知識≠設計知識,有很多行業知識很強的專業網站比如醫療網站,結果還是很難用,所以不能把用戶的話語當成真正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