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燒水泡茶喝,接滿一壺水放到燃氣灶上,到外面去忙乎,知道過會一準會忘記燒水這事兒。
果然,過了一會,聽到水壺壺嘴發出氣流鳴叫聲,才想到燒水這個事兒,過去關閉燃氣。
這是個常見生活小事,卻小事不小,因為說明一個事實:人人會忘記事情或者做事出錯,重要的不是避免發生,而是發生之后如何辦?
像燒水此類事情,接受人的記性是靠不住的,因此有了電熱壺自動跳閘斷電,有了燃氣灶使用鳴響水壺,這就是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避免犯錯。
不要回避自我局限,不要否定自我弱點,大膽承認自己會常常犯錯發暈,因為不承認只能更加糟糕不會自然變好,這是大腦結構和個體特質結果。
其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貴有自知之明”。自知是覺察,覺察目的是應對,所以關鍵是訓練應對問題的解決辦法。
我覺得起碼有三點,可以嘗試用作問題處理思路。
一是遇事不自責不指責。
遇到好事不用討論,遇到不順利事情,人性會自責或者指責別人,尋找替罪羊,其實過度自責的反向形成就是自我炫耀,比如古代“沽名釣譽罪”。
這其實是解決認知問題,負性認知和情緒宣泄無助于事,只能表達負能量,把自己搞成孤家寡人,人不嫌狗嫌。
這點是改變的關鍵,尤其習慣遇事抱怨的人,必須改變消極關注糟糕視角,意識到這是逃避,是虛偽,是缺乏擔責能力。
接下來第二步,就是設法積極解決問題。
凡事有N種解釋方式,就會有N種解決辦法,要堅信這一點,要相信除了自己那個習慣處理問題方式,還有其他N-1種方式。
我們常說一句話,“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拿不準時候甚至胸有成竹時候,主動詢問別人,虛心請教別人,這真是一個好辦法。
舉些例子,上班遲到了如何辦?想出三種應對方式不難吧。高考焦慮家長如何辦?提醒三種可能后果可以吧,能接受最差就可以緩解焦慮。畢業找工作如何辦?好中差各種都有吧,什么水平做什么事,機會垂青有準備頭腦。
解決問題就是所謂拿得起,即完全分類應對技術,不回避就有辦法處理,甚至沒有辦法也是辦法,關鍵要承認這點。
最后一步就是緩緩再處理又如何。
有些事情真的沒有最佳處理方法,不是人力所為,那就讓子彈飛一會好了,比如人生苦短如何辦,晉升晉級失敗如何辦,那就緩一緩,暫時接受停擺,沒啥大不了的。
這個緩一緩是所謂“放得下”,即主動示弱技術,自嘲是最好應對方式,人生不過如此,除了生死皆是小事,所有煩惱都是自尋煩惱,換個角度煩惱即菩提。
這又回到第一步的不自責不指責,所謂想得開,即知行合一技術,人際關系問題,助人為樂,與人為善。
因此,我們常說“拿得起放得下想得開”,還要繼續循環接著說“想得開拿得起放得下”,目標指向是積極心態,解決問題,即便暫時無法解決也可坦然接受,如此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