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上有個林覺民,寫過一個著名的《與妻書》,寫的是革命就義前夕寫給妻子的一封絕筆。《與妻書》又名《與妻訣別書》,是清朝末年為了反清反封建爭取民族解放而犧牲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在1911年黃花崗起義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寫給其妻子陳意映的訣別信,此文感人肺腑,讓人忍不住掉淚。(百度百科)。偶然看到原來民國女神 -- 林徽因是他的侄女,果然都是名門之后啊。
我寫的這個是小情懷,不是大義凜然。
與妻子結婚是2005年的事情了,當年我25歲,她26歲,都是黃金的年齡。現如今,我們在一起生活了12年了,古話講,“12年一輪回”,該改變、該接受、該“轉世”的都已經完成了蛻變,而剩下的就是2個人赤誠相待了。我們之間還剩下些什么, 彼此熟悉對方喜歡什么,討厭什么,可以用最浪漫的方式直接擊中對方的淚點,也可以用最簡單的話語最深的妨害對方。
我的心中一直住著一個理想主義的“孩子”,有著舍身忘己、浩然正氣的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我如果現在告訴全世界,其實我想當一個作家,我想靠寫作養活自己和家人,有多少熟悉我的人,就有多少人認為我是一個瘋子,有精神病的瘋子 -- 放著每月萬把塊的工作不做,去搞什么浪漫主義的作家、詩人,你以為你是徐志摩?你是王小波?你是莫言?然而,真的在夜深人靜、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那個聲音依然很強烈,只是在這個嘈雜的社會、浮躁的環境中,那個聲音被掩蓋了。
妻子是一個比較現實的、善良的女人,刀子嘴豆腐心,就是嘴上不饒人,什么都要表達一下自己的意見和關心。不理解她的人,包括她的父母和姐妹都不是真正的了解她,認為她生性孤僻、不善于跟人溝通。她是一個邏輯性很強的、做事講究原則和規律的、同時也是非常自律的人,典型的完美主義者,她看不慣世間的不公和混亂,有人違章停車,亂穿馬路,隨地丟垃圾,超市東西拿了亂放,都會讓她義憤填膺。我經常“糾正”她 ---- 這個社會本來就是混亂的,混沌的,這個引來不必要的夫妻爭執。理論上講,她的最佳職業是警察或者質量監控人員,絕不放過一個壞人,也不會放過一個可能的次品。
從女兒上幼兒園開始,我們就是三口之家自己住。在我出差離家的日子里,她照顧著孩子的生活起居,作業叮囑,其實我在家的時候,也是她操心孩子的生活和學習好習慣的養成。沒有修剪的樹苗是難以長成參天大樹的,對于子女的教育也是同樣的道理,孩子不會自覺的去規范自己。從有了孩子以后,她的重心就在女兒身上,我被邊緣化是必然的事情,但是我相信她的“心會回來的”,哈哈,我吃女兒的醋。我在家的角色就是燒飯,準備好吃的東西,“爸爸張羅了一桌好菜”,就是應了這句話。當妻子付出了這么多,而女兒沒有達到她的期望的時候,她難免情緒失控,難免覺得孤獨,不被理解。作為伴侶的我,還經常指正她,看的開一點,其實道理大家都懂,每個人需要一個情緒宣泄的平臺和認同。此時此處我沒有理解她,同情她是否過于殘忍???
人和人結婚過日子,部分是分擔物質上的壓力、共同追求物質上的滿足,而另一部分是心靈上的、精神上的追求和溝通。從內心里知道對方是可以依靠的另一半,在危難時刻是可以仰仗的另一半,這個安全感很重要。我們的祖先很厲害,造字的時候,已經考慮過了。伴侶,這2個漢字,伴,左邊是人,右邊是半個,意思是半個人,而侶字,左邊也是人,右邊是兩個口,表明是兩口子,2個人,兩個人合在一起就是一個完整的人,完整的伴侶。
一直有人講,十年修的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能夠在萬人之中,互相對上眼,成為夫妻,都是上輩子修來的福分,吵吵鬧鬧、油鹽醬醋的日子就是最真實的、最美好的。當你人生高潮的時候,你要有人分享、她就是那個懂你的人;當你人生低谷的時候,也有一個人愿意與你分擔,還是那個人,她就是你的伴侶。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