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思維,化混亂為有序:想清楚 說明白
1.結構性思維的四大原則:
(一)結論先行(二)上下對應
(三)分類清楚(四)排序邏輯
2.結構性思維在記憶中的作用
(一)畫結構圖加強視覺記憶
經過科學家研究,視覺記憶往往比其他幾種記憶更容易被記住。視覺記憶最極致的一種記憶方法叫做影像記憶法。所以在聽別人說話,或者閱讀文章時就可以順手畫出所聽或所看到的內容的結構圖,把原先的聽覺記憶變成視覺記憶,把長篇的復雜的視覺記憶變成簡單的形象的的視覺記憶,這樣一來就好記很多。
在江蘇衛視的一檔電視節目《最強大腦》中,就有記憶力超強的參賽者表示,他是運用了影像記憶法來記憶的。
(二)結構性思維有助于找到聯系
記憶的內容是分散、孤立存在于神經元當中的。如果兩個記憶本身沒有聯系,那么他們之間的神經元就沒有聯系,也就很難被同時調用。生活和工作當中,常常感覺這個人的名字就在嘴邊,可就是突然想不起來。好比放在兩個地方的球,當需要用到這兩個球時,可能只找到一個球,另一個球已經不知道放到哪里去了。但是如果將兩個球用繩子連起來,在拿一個球時另一個球也就自然而然的出來了。
在兩個記憶之間建立起聯系,比如上下對應也好,分類清楚也罷,都是找到信息和信息之間的聯系,這樣在同一個縱向當中的記憶,在同一個分類當中的信息,就都能一起被記住,被調用了。
(三)結構性思維有助于加深理解
從小背課文的時候,老師就告訴我們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以記憶。
對于結構性思維而言,理解是比找到聯系更進了一步的聯系,就是不僅僅找到的事物表面的聯系,還找到了本質的聯系。
(四)結論先行有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應、優先效應或第一印象效應。首因效應是指是指個體在社會認知過程中,通過“第一印象”最先輸入的信息對客體以后的認知產生的影響作用,第一印象作用最強,持續的時間也長,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對于事物整個印象產生的作用更強。
(五)結構性思維有助于整理思路
在面對一堆數量較多又雜亂無章的信息時,可以運用結構性思維里的方法進行整理,比如運用自下而上的概括和總結,概括出主要內容,方便抓住重點;也可以運用橫向演繹和歸納,找到信息與信息之間的關系,幫助理解。在將所有信息進行整理之后,就可畫出結構圖或者運用結構圖整理出提綱。如此一來,簡單、清晰、概括性的提綱,肯定是回避之前多而亂的信息要好記很多。
當結構性思維遇上職業生涯規劃
(一)系統思考型
職場人士在自己的發展中經常反復陷入一種以點帶面的思考中,糾結帝們在“北京擠寫字間電梯好還是麗江曬太陽好?”“我是應該選擇做銷售還是選擇做HR呢”“老板對我的方案橫挑鼻子豎挑眼,是不是要炒了我啊,元芳,你怎么看?”等等問題間徘徊猶豫,其實用一個結構性模型就可以豁然開朗,5W1H提示的是可以從六個方面來展示對一個問題的系統和創新式思考。
What--------做什么,做成什么,是目標;
where-------在哪兒做,是地點;
when--------什么時候做,是時間;
Who---------誰來做,是執行對象;
Why---------為什么要做,是原因;
How---------怎么做,是方法。
把這六個方面的問題思考、分類、排列以后,如下圖示,可以簡化、排序,得出對問題創造的思考答案。
5W1H職業生涯規劃問題
(二) 問題探索型
傳說北大的門衛,如同古希臘先哲,會問你三個問題:“你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
而在電影題材里,這個經典三問也會時常出現,有一部英國電影叫《垃圾箱里的嬰兒》寫的就是一個棄嬰的人生故事。影片主人公April不停的在追尋這三個問題的答案:“我是誰?”“從哪里來?”“到哪里去(生活)?”影片把哲學的思考和流暢的情節結合起來,看起來頗有幾分溫情脈脈。
現在的時代,一個個村莊已經成為留守兒童的家鄉,更多的成年人在自我放逐,人們這個城市走到那個城市,有人要逃離北上廣,有人要去大城市尋夢。當你準備出發的時候,不妨用下圖所示的結構性思維來思考自己的選擇。
我是誰的職業生涯規劃問題
(三)階段遞進型
在網絡上有一句流行的話“你現在的生活是由五年前的選擇決定 ,你現在的努力決定了你五年后的生活”。
的確,人的一生就象是一株植物,春種夏長秋收冬藏,中國的先賢早就在《齊民要術》中寫下了“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知道在恰當的時候做恰當的事情,就離不開對生涯發展階段的認知和理解。
生涯發展大師們把人的普遍性職業發展分為這樣的幾個階段,以14-25年齡階段的新員工為
(四)換位思考型
2014年9月3日,百度發表了《90后洞察報告》,報告中指出,隨著時代的進步,九零后享受著父輩之前的人們從沒享受過的自由度,就業觀是“認得清現實,擇業興趣為上”,對于職場跳槽,有96.15%的人會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另謀他就,對于就職單位的選擇,個人興趣高高凌駕于薪資水平和發展空間之上。對于企業的HR們,如何讓“小鮮肉”們平衡理想和現實,就成了核心任務。如下圖示的結構,可以幫助他們實現換位思考,在個人意愿(我想做的事)能力(我會做的事)任務(我應該做的事)之間形成重合區,使新員工從嘗試喜歡現實任務,從中利用能力突破,調整找到自己的興趣點。
“意愿-能力-任務”結構圖
結語:
古往今來的事實證明,那些成功者,既不是最勤奮的人,也不是知識最多的人,而是那些善于思考勇于行動的人。在使用以上工具的時候,我從來也沒有否認過生涯的不確定性這一迷人的特點。這些結構性思維的運用的前提是職場人士能夠保持積極進取向往未來的心態,它在職業生涯探索的過程中是煉金術而不是金手指,只為勇于探索的人們在個人生涯實踐中錦上添花。
行動:
1.用圖形去分析,作分析,思維導圖的運用,打開新的視野。
2.做一個善于思考和勇于行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