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 陪女兒去上舞蹈課。我在家長休息室里看書,一對姍姍來遲的母女引起了在場很多家長的注意。女兒一直哭哭啼啼,媽媽也是沒好氣在一旁厲害到:“不想上課就回去。” 原來女兒因為不想穿統一的白色絲襪鬧情緒,她就喜歡自己身上黑色的厚絲襪。可是,媽媽覺得厚絲襪太熱,不適合去跳舞。兩人就這個問題僵持著。中間,媽媽有試圖想和孩子理性溝通,可是語氣態度卻絲毫沒有軟下來的意思。女兒一言不發,一直抽泣的狀態再次激怒了媽媽。媽媽企圖轉身離開來嚇唬她,可是女兒絲毫不買單,只是跟在后面,哭聲更大了。周圍的家長都紛紛勸說,讓孩子先進去上課。可是媽媽卻始終沒有發話。旁邊,一個熟人試著想逗逗小姑娘,可是女兒也是沒有什么回應,熟人只能和這位媽媽聊了起來緩解尷尬。
事后,我和閨蜜們聊起這件事。大家似乎都有過類似體驗,孩子也會因為類似的事情受過委屈,甚至受過不同程度地皮肉之苦。其實,事后反思,這樣類似事件是我們家長太過強勢了。雖然我們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怕他們受熱或是受涼,摔倒了或者受傷了,但是我們作為大人對事情的預判能力是孩子不能體會到的。反而,我們的這類預判直接干預了他們更多生活體驗的機會。當然,很多家長會疑惑,難道我們明明知道山有虎,還要讓孩子向虎山行嗎?顯然, 我們也不能一概而論。像類似上述的例子的話,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穿著厚褲襪進去跳舞,如果真的大汗淋漓,厚褲子自然會讓她很不舒服。她有了經驗,下次基本就不會再穿了。法國的弗雷內教學法也是鼓勵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從經驗教訓中進步。我們作為家長是要學會引導,而不是端著家長架子發號施令。一旦,我們養成了一種與孩子之間一言不合就高高在上的習慣,弊大于利。我們會因為家長架子而不知道如何溝通,因為情緒失控而對孩子言語傷害甚至身體傷害,也會因為周圍環境的關系,顧忌面子而將事態發展的更嚴重。最為重要的是,我們這種處理問題的方式,包括語言,行為包括態度都會被孩子來模仿。這樣的結果相信我們都不愿意看到。
所以,放下家長的架子。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相互尊重的。與孩子之間也一樣。他們從出生,特別是2歲左右有了自我意識開始。他們的思想、行為更應該受到我們的重視,得到我們的揣摩。我們與他們之間的溝通,是理性的,是和顏悅色的。而不是誰堅持到最后誰就勝利的拉鋸戰。很多時候,一個擁抱,一個輕吻,一個思路清晰的解釋,一個多項選擇的預判。只要我們做到了,告訴他們了,他們都會欣然接受的,只是他們接受的時間點不同。可能是事發前,也可能事發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