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臘月二五,細雨。
昨晚吃了小年飯,還有四天就放假。家里打掃干凈了,年貨準備妥當了,給兒子寄的辣辣的美食也已經漂洋過海到了。
我穿上紅馬甲,戴上小紅帽,騎著小黃車,來到橡膠廠小區。這次活動是給10戶特困家庭送過年物資,加入這個團體幾年來,我形成了一種習慣,逢年過節前跟著大伙兒走一遭,心里才踏實。
這里距我的蝸居不到3公里,我卻第一次來。馬路對面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和高檔社區,小區里多是八十年代的老式宿舍樓,居住有1800戶5000余人。橡膠廠以前也是個大廠,和全國的工廠一樣有過輝煌歷史,自謀生路后總有些家庭似雨打飄萍,因病致貧的最常見。組織者云姐說始終放不下這個小區,凡籌集到經費就會來看看,有幾家確實太可憐了。
這10戶人家,都是原廠職工或家屬,真正的老弱病殘,家家墻上都掛著遺照,那是本該支撐家庭的頂梁柱,命運的模樣太猙獰。
第一戶,只有兩口人,六十多的奶奶和讀三年級的孫子。兒子英年早逝,兒媳扔下孩子跑了,奶奶獨自撫養孫子,靠給餐館洗碗為生。老人面相慈和,雙手比臉龐滄桑粗糲許多。小男孩挺清秀,眼神靈活,拍照時認真望向鏡頭,挑起嘴角微笑,摟著他的奶奶也笑了。這讓我們一行的心情輕松不少,畢竟看到了笑容。
第二戶,四十左右的妻子和丈夫。妻子怯怯地招呼我們,喊丈夫過來。男人一直扒拉著碗里的米粉,目光陰郁,不發一言。原來丈夫有精神病,而且有暴力傾向,時刻不能離人,妻子工作時也必須帶著他。很少有老板愿意接納這樣的員工,妻子只能在附近找點零活貼補家用。離開她家后我們都在感慨女人的不易,二十年不離不棄,面對一個無法依靠無法溝通異于常人的伴侶,可能還會受到無意識施以的傷害,這一切瘦小的她都承受下來,除了善良,還有什么力量?
第三戶,七十多的爺爺和二十多的孫子。爺爺戴著老花鏡,謙遜有禮,孫子看上去過于虛胖,坐在小竹椅上,眼神呆滯。說是中學時受了刺激,精神出現問題,程度又不夠辦理精神病的特殊病,門診治療就得自己負擔。小桌上堆滿了中藥,爺爺說每月藥費都1000多。
第四戶,七十歲的母親和四十多的女兒。女兒腦癱加左手不便,坐在小凳上用右手翻撲克玩得很專注。見到云姐給的百元鈔票也知道開心,抓過去藏進口袋里,嗬嗬地笑。
第五戶,八十多的父親和近五十的兒子。兒子尿毒癥十年,每周兩次透析,這幾年醫保保障力度大,每次只需要自己出幾十元,只是還有些藥報銷不了,要上千元。兒子很瘦,氣色發黑,老人望去精神倒還矍鑠。
第六戶,八十多的奶奶和二十多的孫子。剛進樓道口便聽見一種怪聲,啊-啊-啊,像是從男子喉嚨里發出來,有些異常有點恐怖。孫子長得高大魁梧,可惜智力低下,也不會說話,那是他歡迎我們的聲音,是他開心的表達。奶奶說,孫子可懂事了,買菜的時候還會攙著她過馬路呢。
第七戶,五十歲的母親和二十多的兒子。兩位尿毒癥患者,母親透析十一年,兒子四歲得腎炎,大三時發展為腎衰竭,休學治療幾年后,家里承擔不起學費無奈退學。母親在樓下擺早點攤,兒子幫人賣手機,那位本該風雨同舟的男人扔下了他們。母親是個伶俐的人,能說會道,有禮有節,若身體無恙的話,過日子定是把好手。
第八戶,五十多歲的兄弟二人。黑黢黢的屋子,灰塵和油污已難分彼此,氣味相當熏人。哥哥多年精神病,弟弟為照顧他終生未娶,沒有女人的日子除了臟就是亂。在這里我們的感動更甚于同情,看了那么多兄弟為爭家產反目成仇的,卻在如此貧弱的家庭發現了最強韌的手足深情。
......
跟著社區主任一家一家走,我不止一次想到兩個字:赤貧。真的是家徒四壁,真的是僅能果腹,非親見難以想象的窘迫。而除了貧困,更讓人心酸的是絕望。因為疾病,蒙蔽了希望,看不到前路,活著僅僅是為了活著。
不知該如何煽情,過于細致地描述苦難讓人產生罪惡感。雨一直在下,小區門口不遠是地鐵站,對面的樓盤價接近兩萬,好像幸福與不幸的鮮明對峙與毫不相干。我不免慶幸,慶幸這些人尚有一點安身之所,雖然陰暗破敗,雖然很少陽光,可若是連這也沒有,真不知如何立命了。
我或許太不務實,難道活著不是為了活著嗎?一直那么喜歡余華,怎忘了他在《活著》這部小說里的明白話: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生命是神圣的,活著就是人生最大的意義,是至高無上的目的和使命,為了活下去,忍受再多也值得。
貧窮和疾病在世上任何國家都存在,而所有的愛,無論宏大的還是細微的,來自政府層面的或是民間力量,都不只是為了讓人活下去,更為了每個人都活得有尊嚴、有質量、有溫暖、有希望。
雞年里個人的慈善行動持續進行,自閉癥兒童、助學、特殊學校、敬老院、重病患,有的項目一直在做,也有的偶爾為之,由于能力有限,更多時候面對有需要的人并未施以援手。機緣巧合的是,除了一直從事的醫院醫保管理,年中又開始負責健康扶貧工作,從政策層面能給予貧困患者更多的救助和指引,榮幸之余有了更深的責任感。
這是我在簡書的第200篇文章,獻給“活著”這件如此神圣的事情。祝愿每一位親愛的朋友,在新的一年都活出自我,活出精彩,更要活得有責任,活得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