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幾篇文章,讓自己透徹一點對付出的理解,也許歸根結底,我還是不知道如何付出,依然是一種迷茫狀態,這源于一些事的影響。
付出等同金錢嗎?
星云大師的福報文字中這樣記錄:““給”很好,給就是舍,有舍才能得。其實我也沒有東西給人,只有給人佛法、信心、歡喜、希望、服務。我有一顆“給”的心,即使沒有錢,我可以給你說兩句好話;我沒有力量幫助你,但我可以給你表示一種尊重。看起來很簡單,實際上,“給”能放光,能發揮威力,因此要“給”?!?/blockquote>我當時領悟到什么是給,思想里對給有了一個大體的理解,給不一定要給錢財,我們給的有很多,只要是我們本性發自真心給別人帶來的歡樂都是一種給。還有很多,比如,分享快樂,分享其實也是一種給。
原本我以為這是我領悟到的,直到生活中遇到很多事,很多人,我開始懷疑自己的領悟了。
圖片發自簡書App比如,給禮物,只是單純的好朋友的心意,但是這種給,讓對方并不快樂。
再比如,我一閨蜜遇到這樣一件事,很頭疼,她需要家人幫忙,一開始家人幫忙她也沒怎么,因為是一家人,但是突然有那么一天,家人說她狼心狗肺,她莫名其妙,不知道為什么要說她狼心狗肺,慢慢的她開始發覺到一個問題,跟錢有關,于是,她每次需要有家人幫忙的時候,都會想到請大家吃飯,或者麻煩到家人需要付出錢的時候,她都會把錢給家人,,但是讓她所不能理解的是,給錢或者花錢做點事情都被家人拒絕了,于是她不知道,此刻,應該給還是不給?
給,被拒絕,說是一家人不談小錢。
不給,被罵不會做人,狼心狗肺。
閨蜜的經歷,其實我也無法定論,只是這樣的例子變成了大眾話題,歡樂頌里也遇上了。
你送東西給我,可以,我接受,因為你的心意我要尊重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但是我接收了心意之外,我也不能欠你一個人情。所以樊勝美舍得花了自己評估的3000回轉給了對方。
這是雙方的一種禮節。中國有個成語叫做“禮尚往來”也許就是這樣的相互。
我欣賞這部劇的每個情節
圖片發自簡書App好吧,本來是送的禮物,卻成了收了3000元。這怎么看呢?
圖片發自簡書App給是一種尊重對方的福報。讓對方快樂的給,才是真正的給,接受也需要一種尊重,拒絕就是一種最好的給。
如果對方有事求于你,你可以
接受,因為你可以做這件事,幫助了他人也幫助了自己,讓自己給出了福報,幫助了別人。
拒絕,當對方有求于你的時候,你是可以拒絕的,這也是給。因為你為難了,你可以拒絕直接告訴對方,不要,不做,讓對方明白,你有事,或者你做不了,這也是一種給,給出回應讓對方知道。
不管接受還是拒絕,都是個人的行為跟他人無關,但是,如果你自己的行為要責怪成對方,那就不對了。
人的尊重建立在平等上,不是財富的平等,而是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平等。
朋友間可以給禮物,家人之間可以給幫助,
朋友間的禮物可以接收,但是要以對方快樂開心的方式給
家人之間給幫助,也可以給拒絕,但是千萬別讓人左右為難,對于閨蜜的例子,我是否可以這樣理解,閨蜜需要家人幫忙,但是她家的人,不是很情愿,勉強答應了,又覺得她什么都不給點什么表示所以說她狼心狗肺,當她給什么的時候,家人又認為,家人不應該太看重某些東西,所以選擇拒絕她的給……
人,突然發現是好矛盾的動物,就像那句話說的,你做的對,也有人說你不對,你做的錯,也同樣有人說你做的不對,不管你做的對不對,錯不錯,總之,你都有人說你的這你的那。
從我做起,我此刻明白,人與人之間,需要有個平等的尊重,這種平等跟金錢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