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專門學習了蘭海說成長APP的VIP課程6-12歲成長規律(上)和6-12歲成長規律(下)。太震撼了。里面講述的理念和系統的科學知識,讓一直困擾我的問題有了答案。很感謝能有機會聽到這樣的課程。很感謝我的推薦人!
我一邊聽課程,一邊對照自己的育兒過程,發現自己以前對育兒真是了解得太少,尤其對孩子在不同年齡的成長規律、特點和需要,我心中無數。自己雖然也到處學習過一些關于育兒的文字,但是,都是零星的不成體系的,而且還不一定正確,有些還是雞湯文。
由于我對孩子成長規律缺乏系統性的認識,對孩子的成長給到的有效幫助很有限。顯然,有時還拖了后腿。像我這樣摸著石頭過河的家長,肯定不少。
今天學習到的內容,主要是關于6歲以上孩子成長模型。蘭海老師說掌握了孩子的成長規律,掌握了這個模型,就相當于掌握了青春期孩子教育的道。我很認同。
目前我對課程內容的理解還不夠深入,有必要再學幾遍。但是,好東西還是想先分享一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來自蘭海說成長APP
6-18歲孩子的成長模型,由心理、知識領域、學習力、創造力和社會能力5個部分組成。
一、心理。
心理狀態是個體行為的基礎,心理健康是影響個人生活幸福的內核。
心理讓人產生行為的意識和動力。心理感受和狀態直接影響我們是否有充分的意圖去擴展知識領域,提升社會能力、學習力和創造力。
關于心理,著名的馬斯洛5層需求模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圖來自蘭海說成長APP
孩子的心理需求都滿足了嗎?
1、安全感。
2、歸屬感。
3、自我價值。
青春期孩子的諸多問題,跟這三個方面密切相關。
思考題:
1.結合安全感、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思考一下,為什么有些成績不好的孩子容易沉迷手機,或者與壞孩子成為一個團體呢?
2.為什么有些優秀的孩子不愿意提高學習成績呢?
這個原因有2類:
一是,孩子不屑于成績,想在其他地方實現自我價值。
二是,孩子自認的價值沒有實現,原因:1)家長反饋了孩子的優秀,2)但是學校沒有做到及時反饋。
因此,對孩子的評價一定要用是多元的評價模型。東方不亮西方亮,孩子的自我價值總能得到體現。
反思:我們作為家長,給到孩子歸屬感、安全感了嗎?給到孩子實現自我價值的機會了嗎?
二、知識領域。
現在孩子的偏科很厲害,這里不是說的英語數學物理等等的小偏科,而是大偏科。學校的教育重視的是自然科學,孩子自己需要拓展的還有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
上大學前,孩子們的知識領域需要寬:
1.拓展知識地圖;
2.發現真正興勤和天賦;
3.更多可能性;
4.生活感受的豐富性。
三、學習力。
學習力,不是考試能力。學習力好的,成績一定好;成績好的,學習力不一定好。
愛因斯坦說過:“當一個人把學校學到的知識忘掉之后,剩下來的東西,就是教育。”
學習力包含3個方面。
1、學習方法。
指個人是否擁有獨立學習的方法,面對不同的學習內容和類型,能夠快速適應。包括自主學習的能力,能夠根據目標規劃自己的學習時間,安排學習任務,設立學習目標以及完成路徑。
小學中低年級的孩子,學習方法是模仿別人,模仿的對象主要是家長。到了小學高年級,孩子根據自己的特點根據不同的學科,就慢慢有了自己的學習方法。比如孩子的時間管理方法、閱讀能力都屬于學習方法的一種。
2、學術研究方法。
學術研究能力是一種比較高級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學習者是否能夠提出疑問、假設一個觀點,并且通過搜集大量的材料來論證提出來的疑問、假設和觀點。即:
產生疑問-----提出論點-----論證觀點
通過研究某個具體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假設、學會推理、學會驗證、學會分析、學會搜索信息。這是一個大的學術研究的方法。比如有些專業的培訓機構組織孩子們去貴州少數民族考察某個村落的古建筑、去了解西藏佛教。完成一份學術報告。
3、學習持久力。
學習持久力,可以成為“大腦體能”,指的是大腦能夠保持一定學習狀態的時間。即,我們能不能堅持。這里指的不是意愿,而是能力。有的孩子平時作業做得很好,但是一到考試,題目就做錯了,老師和家長會說,是因為粗心。根本原因,其實是孩子的腦體能不夠。這個腦體能怎么鍛煉提升呢?
需要慢慢的聯系,比如,平時孩子做作業持續專注的時間是20分鐘,你可以一個星期嘗試有2次增加到30分鐘,堅持幾個星期后,孩子適應了,你再慢慢增加到40分鐘。當然不是一下子加到40分鐘,你可以1分鐘1分鐘的增加。有時候,你孩子的持久力的提升就是一、二本大部頭的書。
人生和馬拉松一樣都是長跑,因此特別需要孩子去鍛煉孩子的持久力。持久力不是專注力,它包含專注力。持久力強的孩子專注力就高,但是專注力高的孩子不一定就持久力強。
四、創造力。
創造力,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是人類最高級、也最復雜的能力。是綜合以上所有能力之后,體現出來的一種綜合實力。
創造力,是一種綜合實力的呈現,它取決于你掌握的領域知識夠不夠寬。當你懂得越多,你解決問題的素材就越多。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社會能力就像你烹飪的手藝,知識領域就像你烹飪的材料,而學習力就讓你找到各種各樣的菜譜,心理就是你愿不愿意去做這件事情。
因此,創造力實際上是你的知識領域、學習力和社會能力的綜合體現。
五、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是幫助我們融入社會,獲得幸福的能力。因為社會能力和別人的相處有關。
社會能力包含4個方面:自我認知、獨立思考、溝通與表達、團隊合作。
1、自我認知。
自我認知很重要,自我認知是個體對自己的認知和了解。比如外貌、性格、能力、心理、愛好和理想。自我認知會受到父母、教育者、同伴的評價、期待的影響。比如時間管理能力。比如孩子選專業。
自我認知高,是指自我認知準確。
2、獨立思考。思考的態度+思考的質量。比如,孩子沒有回答你的提問“1+1=?”,請分析,這種現象,有幾種可能?思考的態度(想都不愿意想)、思考的能力(特別想答卻答不出來)、思考的意識(知道答案不想要表達)、思考的質量(答錯了)。所以,想去幫助孩子時,要搞清楚到底是上面4種情況中的哪一種?
獨立思考能力強的孩子有如下特點:
1)喜歡提問
2)堅持思考
3)敢于質疑
4)能夠接受建議
5)能夠多角度評價。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沒有主見、沒有想法,愛說“不知道、都行、你定吧”。是孩子不愿意思考不愿意說,還是說孩子所有的想法到你那里,都是這個不好那個不好還是聽我的吧。所以我們要思考:是不是我們沒有讓孩子有一個可以發揮自己意見和想法的機會。比起孩子們來說,更重要的是,你首先要激發孩子們愿意想,關注點在前面。當孩子們愿意思考后,再去評價結果不遲。千萬不要在孩子們還不愿意想的時候就去評價思考得好不好。那樣孩子會懵掉。
3、溝通表達。溝通和表達是有區別的:溝通-互動;表達-輸出。表達和溝通對人的要求是不一樣的。溝通能力強的人,會更多的關注對方的感受;表達,只是把自己想說的說出來。溝通對人的要求會更高。所以要思考一下,當你的孩子在一個團隊當中,更多的需要溝通,而不僅僅是表達。如果團隊中,一味的強調自己的觀點,那么團隊合作就會有問題。
表達是一種綜合能力。
1)表達準確清晰
2)表達有條理(能使用關聯詞、連接詞)
3)能考慮對方的感受、需要和能力
4)能考慮時間和場合。也要用OAT去觀察分析。
很多父母抱怨孩子不愛說話、不愛表現,羨慕能主動表達,侃侃而談的孩子。
有些孩子自我認知是比較準確,她覺得自己不喜歡,就不去做。或者自己做了之后沒有得到一個真實的評價,就不想去做。所以不愛說話的孩子有不愛說話的孩子的魅力。而那些主動表達、侃侃而談的孩子呢,就要學會表達的時機和場合。
所以,當你有了多元的評價標準后,我們看待孩子就更全面了。任何一個年齡階段的孩子,任何一個類型和特點的孩子都有他們的優勢和價值。
那么,在家里怎么培養孩子的表達能力呢。要思考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1)做準確清晰表達的語言示范;
2)鼓勵孩子用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3)耐心傾聽孩子的表達;
4)和孩子玩溝通類、表達類游戲;比如瞎子摸人游戲,一個人蒙眼聽另一個人指揮去目的地拿東西。
5)和孩子圍繞某個話題做討論、辯論;
6)不要隨意打斷孩子表達;
7)不要經常代替孩子表達;
8)不要輕易評判孩子的表達。
4、團隊合作。
在團隊當中,我們會看到,他們既有成員的身份也有領導的身份。領導不一定是指完美的領導,而是說她身上有領導的能力。首先孩子要學會當成員,然后才能學會當領導。既有當團員的經驗也有當領導的經驗,那么這個過程就會特別的美妙。在團隊中,孩子們
1)要能找到自己在團隊中的位置
2)能與團隊中其他成員合作
3)能努力完成團隊目標
4)能面對出現的結果。
有些孩子去競選當班干部時,只看到有特權、能命令別人,卻沒看到也是有責任有任務的。
社會能力太重要了。因為她決定了我們幸福的能力。
在社會能力的這四項里面,特別提醒大家的是,自我認知。但是,這是被大家忽略的。真的希望,孩子們能清清楚楚的明白:
1)自己喜歡什么
2)自己的外貌
3)自己的心理
4)自己的擅長
5)自己的弱點。
坦白講,很多成年人是搞不清楚的,比如我們自己。有時候都不太知道自己真正想要是什么,或者是,當你自己真正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的時候,你的年齡、你的狀態已經錯過一些機會去爭取到你們想要的這些東西。所以,當老師,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提問,用不同的提問方式引發孩子們的思考。自我認知清楚,就會知道什么樣的事情自己去做會特別開心。
自我認知難,難在也許有人一輩子都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但是,我們不能因為它很難就不開這個頭,就不去做這樣有價值的思考。
比如我們的激勵拍手游戲。可以一邊看一邊思考:激勵拍手游戲中,是如何體現“成長模型中的社會能力的?”
游戲目的:訓練團隊的默契和了解
規則:每隊隊員圍成一圈,拍左右隊員的肩膀同時喊口號,看哪對先完成。隊員高矮差距比較大。
社會能力如何培養,尤其是自我認知如何做?
當孩子看完一部電影、一本書,打完一個游戲時,最簡單的就是問她,你喜歡嗎?談喜好是孩子自我認知的機會,你喜歡里面的那個人物,孩子她可以表達。你想成為誰,在生活當中,自我認知是一個非常好的父母的一個引領。但是在獨立思考這個層,可能需要專業機構帶著孩子去提升。在生活中,自我認知可以做得很好。比如說吃飯,你喜歡吃哪種口味,比如說買衣服,喜歡哪種款式的衣服,哪種衣服你穿上好看。喜歡什么樣的專業,喜歡什么樣的老師,根據老師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這是自我認知。
最后,要在培養場景中做到:
1、家庭:尊重規律、榜樣示范、融入生活;
2、學校+社會:不跟風、不沖動,以成長模型為目標和判斷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