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讀莎劇知道了朱生豪先生,因為這一個名字買了一本《朱生豪情書全集》。
百度詞條上對于“情書”的定義是“男女間談情說愛的書信”。若是這樣解釋的話,那這部書真不單單是“情書”。
我以前曾讀過王小波寫給李銀河的情書,當時一邊讀一邊笑,心想像王小波如此“不正經兒”的人怎么能寫出這樣“正經八百”情書呢?內心明白,他是絕對正經的一個人,只是面對他所處的那個世界,他必須用一種“黑色幽默”來對待,而面對愛的人,他便脫掉那層“吊兒郎當”的外衣,變成一個對感情熱烈、認真的癡情男子。
王小波也是英年早逝,朱生豪先生比他,留在這世間的時光更短。
朱生豪的一生是極短暫的。他的一生也是極艱苦的。朱生豪出生在嘉興南門一個沒落小商人家里,兄弟三人,他是長子,母親很疼他,對他寄予厚望。后他父母相繼離世,由她守寡的姑母扶養長大。
他學習勤奮,成績優異,被杭州之江大學錄取。夏承燾先生曾這樣描述他“淵默若處子,輕易不發一言”的年輕人。然而他卻只活了三十二歲。
他在杭州之江大學的“之江詩社”和宋清如相識,那時他四年級,宋清如大學一年級。初見時,宋清如寫了幾首“寶塔詩”,自以為有些新意,然不知“之江詩社”都是寫古體詩的。但朱生豪看了她那幾首詩,對她報之以微笑,卻沒有言語。三天后,他賦新詩三首請宋清如指教,來而不往非禮也,宋清如之后給他回信,這邊開始了他們之間的情感交流。他們之間的愛情可以用“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來形容。
讀莎劇時內心曾想象過這個翻譯者,沉靜、不喜熱鬧、甚至有些蒼老……事實上生活中的朱生豪除了蒼老也確是這樣的,但讀他寫給宋清如的信卻又是另一個樣子。孩子氣、雄辯、認真、天真、甚至有時候覺得他有些傻里傻氣的。
我是把這個本書當做雜文來讀的,浪漫是有的,也讀出了不少人生的詩意。朱生豪先生筆下的句子,像自然生成的詩,很有韻味。他以他對宋清如的思念為依托,將他對藝術、文學、人生、愛情等的一些觀點表達出來。
朱生豪在信中多次表達對生之厭倦,以及玩笑說要讓宋清如以后到他墳頭去看他。世間事說不清,果真如他隨口說說的那樣。讀來真凄涼……
他們二人在一九四二年結婚,結束了十年的愛情長跑。兩年后朱生豪罹患肺結核不久離開了人世。“你譯莎,我做飯。”的浪漫到此終結。
又開始牙疼了,今天迎來了學習周期中的“第一個浮躁日”。莫名感到緊張,擔心看的書都沒用。整個晚上都在做一些無用的事情。明天去看牙,希望不會像上個暑假一樣。晚安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