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你信仰的一切,成為你的世界觀!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

信仰

一提到信仰,我們中國人就會馬上聯(lián)想到馬克思主義。然而我們今天學習的,卻是另外一回事兒。

盡管,我們都宣稱自己是無神論者,我們堅定地擁護馬克思主義思想,相信唯物主義。然而,這些,并不妨礙我們?nèi)ハ嘈乓恍┢渌臇|西。

信仰與世界觀

信仰,并非一定意味著相信神靈。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對人生的認識和了解就屬于信仰的范疇。對于世界的規(guī)律和本質(zhì),每個人都有特定的看法與信念,這些被稱為“世界觀”。

一個人的信仰與世界觀,只有一小部分屬于意識層面。而更大的一部分是以潛意識的形式存在。

信仰的來源

人的信仰和世界觀對人行為的影響非常大,既然如此,那研究明白信仰的來源也至為重要。但這個問題很復(fù)雜,有幾點格外重要。

  • 信仰來自文化環(huán)境。
    歐洲人大概認為上帝應(yīng)該是白人,而非洲人則相信上帝是黑人。
    ** 我們通常很容易接納周圍人的信仰,并把口耳相傳過的東西視為真理。**

  • 信仰來自家庭環(huán)境。
    形成信仰的基本因素來自我們成長的家庭環(huán)境。父母是我們信仰的培植者,他們的影響不僅在于話語,更在于他們處事的方式。
    ** 如果說,世界是大宇宙,那么家庭就是小宇宙。在家庭的見聞和感受,決定了我們對世界本質(zhì)的看法。**
    父母的言行舉止,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獨有的外在世界,在此基礎(chǔ)上,我們逐漸形成自己的世界觀。

信仰與童年經(jīng)歷

在心理學上,我們總是強調(diào)一個人的童年經(jīng)歷對人心理的重要影響,這種強調(diào)很必要。正如有本書《中毒的父母》,就深刻的剖析了這兩者之間重要的聯(lián)系。

斯科特表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就像是神和上帝,父母處理事情的方式,就是宇宙間的至高法則。

孩子對所謂神性的了解,往往來自父母的人性——父母充滿愛心,悲天憫人,孩子們就會相信上帝充滿愛心,普渡眾生。假如父母言而無信,睚眥必報,孩子成年后就會感覺世界充滿邪惡。從小得不到關(guān)心的孩子,長大后就會缺乏安全感,對世界充滿戒心和敵意。

如何建立“大宇宙觀”

如果一個人,能夠通過不斷地學習,努力增進對于這個世界的認識和了解,突破自身界限,拓寬領(lǐng)域,那我們的世界觀將不僅僅局限于“小宇宙”,而是真正邁向“大宇宙”的行列。

如此,我們便可盡量的擺脫,童年時期不良的環(huán)境,對我們所造成的負面影響。

無論我們是否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我們的世界觀在面向大宇宙的時候,都是顯得格外渺小的。

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就是我們的世界觀。我們走出去,看得更多,思考更多,便有可能突破之前的局限,實現(xiàn)心智的成熟。

信仰與科學

心智的成熟,就是從小宇宙進入大宇宙的歷程。從本質(zhì)上說,這一階段就是不斷前進的求知之路。只有學習和進步,才能擺脫昔日經(jīng)驗的限制。

《少有人走的路》這本書的主旨之一,就是探討增加認知、擴大視野的意義。

然而,我們更容易保持現(xiàn)狀,狹隘的人生觀很難被拋棄。

如何走向心智成熟之路呢?

我們應(yīng)該對過去的信仰提出疑問,主動探索陌生領(lǐng)域,挑戰(zhàn)某些久被視為真理的結(jié)論。只有懷疑和挑戰(zhàn),才能使我們走上神圣的自由之路。

為此,我們必須從科學起步,別無他途。我們應(yīng)該逐步以科學的信仰來代替父母的信仰,向小宇宙法則提出挑戰(zhàn)。

那么如何更新人生觀和世界觀呢?

科學,本身就是一種信仰。

它以懷疑為基礎(chǔ),為了擺脫童年經(jīng)驗、文化教條、父母似是而非教導(dǎo)的“小宇宙”,我們必須懷疑自以為了解的一切。

對塑造世界觀而言,科學能夠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比其他任何信仰都更為進步。

  • 凱茜的案例
    凱茜用不斷禱告的方式,來減少自認為不良的性幻想。她對天主教會極為虔誠,卻從來都缺乏獨立的思考。她的婚姻不幸,生活一團亂,她總是懷有深深的恐懼感。
    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母親的霸道權(quán)威和父親的不聞不問。借著宗教的形式,凱茜的心靈受到了禁錮。
    直到凱茜拋棄宗教信仰,她才收獲了獨立的人格和心智的成熟。
    具有懷疑一切的態(tài)度,我們就會意識到,篤信上帝并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過分信仰上帝,容易使我們更加教條。

  • 馬西婭的案例
    馬西婭患有憂郁癥。她對生活環(huán)境沒有怨言,但整日悶悶不樂。她總是穿著不大合身的衣服,衣服色彩也很單調(diào)。
    馬西婭的父母都是高級知識分子,她自己也受過良好的大學教育。
    但馬西婭就是不能提起精神。她父母堅決的否定宗教,最初馬西婭也是認同的。她自稱是個無神論者,堅信人類只要擺脫神靈的束縛,就會過上幸福的生活。但她的夢境卻經(jīng)常出現(xiàn)宗教符號。
    顯而易見,她的潛意識里存在著渴望宗教的成分。當她極力否定自己的潛意識的時候,她對什么都無精打采。直到有一天,她不再拼命否定,而是試著去接受,沒想到竟然越來越有活力了,連衣著也有了色彩。
    這個案例,與前者截然相反,但也同樣值得人深思。也就是說,宗教并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而斯科特也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我相信,你讀到這里的時候,應(yīng)該有自己的一番思考。

  • 特德的案例
    這個案例與前兩者都不同,盡管也是關(guān)于宗教信仰,但特德總是以一種雙重標準去評價事情。
    遇到不幸,特德便歸罪于上帝,抱怨這個世界叫人難以忍受。遇到奇跡般的好事,他卻總認為是運氣。
    當特德意識到這一點時,他開始改變自己——留心周圍美好的事物,不僅聚焦黑暗,也開始關(guān)注光明。
    通過持續(xù)的心理治療,特德開始直面自己的內(nèi)心,他開始有勇氣去承認自己對生命和上帝的熱愛。

信仰何去何從?——嬰兒與洗澡水

信仰上帝是否是一種心理病態(tài)?
從上述三個案例可以看出,答案各不相同。

  • 案例一是肯定的。凱茜只有擺脫了宗教的束縛,才能夠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案例二否定的。對于馬西婭,認同自己的信仰,才能脫離童年時狹隘的小宇宙。

  • 案例三,我們可以知道特德的心靈重煥生機,這與找到宗教信仰有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然而,要想直接肯定,或否定,又有些偏頗。

以上,我們?nèi)羰且晃兜目隙ǎ怯肋h也不會有更大的突破。若我們一味地摒棄和排斥,那我們便會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

信仰是否可靠,用科學去否定,也易流于教條主義。科學家容易把嬰兒和洗澡水一道潑掉的原因,還在于**科學本身就是一種宗教。
**

可以說,信仰本身對錯并不重要,我們對于信仰的態(tài)度才更為關(guān)鍵。

科學家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能夠意識到,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樣,科學也可能流于教條主義。

斯科特申明:對于別人教給我們的一切,包括通常的文化觀念以及一切陳規(guī)舊習,采取冷靜和懷疑的態(tài)度,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科學本身很容易成為一種文化偶像,我們亦應(yīng)保持懷疑的態(tài)度。

我們的心智可能很成熟,成熟到足以擺脫對上帝的信仰,與此同時,我們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即接受宗教信仰。

感悟

信仰對于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們接受的教育,其實也在不斷地刷新我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

我們最初都是通過別人告訴我們的結(jié)論來生活,直到某一天我們碰壁,才知道,那些經(jīng)驗是別人的世界觀。而我們的生活,應(yīng)該有自己的獨立思考。

這一路走來,并不容易。雖然,我們都不喜歡當傀儡,但按照別人的方式去生活,確實更為容易。我們是想過容易的生活,還是想要的生活呢?若想自由,便需努力突破自身的局限。懷疑一切,才有可能找到我們最終向往的生活方式。

我們這一生,都在思考:我是誰?世界是什么樣的?我將怎樣生活?盡管,這很難,但認清自己,認清自己的信仰,永遠是最為重要的事情!

以上,是《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的第三篇讀后解析。這本書是一本優(yōu)秀的心理學著作,我將每篇一章,帶領(lǐng)大家一起學習。希望你會喜歡。
更多文章,請點擊《少有人走的路》系列領(lǐng)讀(目錄)

文|升騰的信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quán)歸作者所有,轉(zhuǎn)載或內(nèi)容合作請聯(lián)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由作者上傳并發(fā)布,文章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fā)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