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會聊天的人,不是因為他學識淵博,也不是他多么擅長巧言令色,而是他能讓大家感到舒服、輕松、愉悅,不會讓大家尷尬、緊張、壓抑。
如何讓大家相處時能夠自然、融洽,有些“說話忌諱”一定不能犯。
(一)不給別人留面子
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要想與他人友好地溝通,就要盡量體諒他人,顧及別人的面子。
?在待人處事中要多夸別人的長處,盡量回避對方的錯誤和缺點。
?指出對方的缺點和不足時,要顧忌場合,別傷對方的面子。
?若對方的缺點和錯誤無法回避,必須直接面對時,就要采取委婉含蓄的說法,淡化矛盾,以免發生沖突。
(二)觸犯忌諱,等于是在觸霉頭
在人際交往中,每個人都希望獲得別人的尊重,而不希望別人提起自己不愉快的事,所以,說話一定不要觸犯他人的忌諱。
?生理忌諱
一些有“生理缺陷”的人都非常敏感,所以大家講話時盡量避開他“生理缺陷”相關的話題。
?心理忌諱
心理忌諱往往是由于一些特殊的經歷所形成的,那些不愉快的記憶隱藏在人們的心中,形成一種忌諱。
與人交談時,為了使交流更加順暢、融洽,你應該對交談對象的一些忌諱有所了解,千萬不要口無遮攔,那樣只能是自討沒趣。
(三)說話愛揭短,誰都會翻臉
短處人人都有,可能自己心里也很清楚,可是從別人嘴里說出來就讓人不舒服。
我們在社交活動中,在與人交流時,應盡可能避開別人的短處不談,這是社交成功與否的關鍵之一。
(四)隨意泄露隱私,必將友情殺死
每個人都有不為人知的隱私,沒有人愿意將自己的錯誤和隱私在眾人面前曝光,一旦被曝光,就會感到難堪和憤怒。
一個毫無城府,隨意調侃他人隱私的人,不僅會因為他的淺薄俗氣、缺乏教養而不受歡迎,還極有可能惹禍上身。
在日常交往中,熱衷于打探他人隱私的人,很是令人討厭,所以不要隨意觸及他人的隱私。
(五)不懂安慰原則,好心也成驢肝肺
面對需要安慰的人,如果沒有掌握好說話的分寸,給人的感覺或是言不由衷,或是幸災樂禍……總之讓人聽著并不那么舒服。
很多時候我們的初衷是好的,但未必就能產生好的結果,要想達成安慰的目的,我們必須掌握安慰的方法。
?做個傾聽者
首先,我們應該仔細認真地聽清對方說的是什么,其話里話外表達著什么樣的含義。
但并不需要我們去追問事情的前因后果,因為這可能觸及對方的隱私。其實有些時候我們給予對方表達和宣泄的機會,就可以勝過在語言上給對方的安慰。
?不要做“教育者”
我們去安慰人家,并不是去教育人家,不是去幫人家做判斷。
安慰,首先要尊重對方心里的感受,要認同她。要知道,每個人都有自我意識,她很清楚自己心里的感受,不需要你來把控。
?與對方感同身受
倘若我們對對方的遭遇感同身受,那么,我們便可體會到她們內心的痛苦,并找到最合適的言語。
這種感同身受的表現與安慰,對于安慰者而言,其實就是最好的語言。
?別拿自己當救世主
不要擺出一副救世主的姿態,不要無限夸大你的同情和憐憫,這會傷及對方的自尊,讓對方感覺很不舒服。
總之,安慰別人時,首先認同他們的痛苦,然后幫助他們去發泄,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只要讓對方了解你的心意就夠了。
(六)別人談話你插話
有些人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常常不等別人把話說完,就隨意插話打斷對方,這樣的行為不僅有失禮貌,還會攪了別人的興致,破壞別人的情緒,引起別人的反感。
(七)講大話亂許諾
如果你總是對朋友開空頭支票,這個“行”那個“沒問題”,而不付諸實際行動,你將失去朋友的信賴,這樣你與對方的關系就難以維持下去了。
(八)亂嚼舌根,散布流言
無論是流言的“制造者”還是“散布者”,都不會有好的結局。
在別人背后飛短流長,必然會得罪當事人,久而久之,你也就成了“萬人嫌”。同事、朋友都會因害怕成為你的議論對象,而敬而遠之。
總之,會講話的人,一定懂得在言談舉止中尊重別人,因為這是人類的基本精神需求之一。誰若是反其道而行之,誰就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