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吹牛是一種情懷和理想,是對自己美好未來的期許。理性的看待自己,行動腳踏實地,再加一點愛吹牛的樂觀主義精神,你一定會變成更好地自己。
這兩天吹了兩個牛,說的都是一件事。3月7日在今日頭條發了一篇文章,收錄了自己寫給愛人的兩首情詩,然后起了一個超牛的題目“三八節最火爆情詩兩首”,此為牛一;當然這兩首詩在朋友圈展示過,頗受大家喜愛,這也是我敢說最火爆的底氣所在,果不其然,3月8日早上我一看,該文章在頭條網已超過6萬人閱讀,于是又在朋友圈吹牛說“這有可能成為我第一篇10萬+的文章”,此為牛二。不過可惜的是三八節過去了,第二個牛沒實現。
但是我并沒有不好意思,反而有點沾沾自喜,這畢竟是我目前閱讀量最大的一篇文章啊,7.5萬人也不是小數目啊,我想還是能擔當的起“火爆”二字的吧,從下面的對應表可以看出,效果已經相當于在都市報上發表了。
事后復盤一下這個事件,我覺得這么高的閱讀量不能全部歸功于文章質量,吹的第一個牛應該貢獻巨大,“三八節”是蹭熱度的,“最火爆”是吸引眼球的,疊加這么兩個因素的標題應該能夠帶來很大流量,這也是現在媒體上標題黨橫行的原因吧。但是如果題目中含有火爆字眼的文章最后真的很火爆,那么這篇文章還算標題黨嗎?
振曰:先吹牛,再去實現它,成功的人都是這樣噠!
下面舉幾個小例子:
王陽明少年讀書時代,老師問他,你為什么讀圣賢書啊?王陽明吹牛說,當圣賢!。此后無論經歷何種磨難,王陽明癡心不改,終在龍場悟道,譽滿天下,人稱“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成為中國歷史上兩個半完人中的一個,完全配得上他故居中的這幅楹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
1999年,馬云在一個小屋子里對著18羅漢吹牛“阿里巴巴未來有三大愿景:第一,阿里巴巴未來要成為服務中國中小企業的一家電子商務公司;第二,阿里巴巴在未來要成為市值50億美金的企業;第三,我們要做一家生存102年的企業。”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首日即上漲38%,市值達2314億美元,成功實現了前面兩個目標,第三個牛能否實現我們沒法驗證了,但是已經不重要了,馬云現在已是牛的不能再牛的牛人了啊!
所以振又曰:牛還是要吹的,萬一實現了呢?
對普通人來說,吹個牛沒實現,無非是一個無傷大雅的小笑話;而如果實現了,可能就是個流芳百世的千古佳話,膾炙人口的勵志神話了。我們都是好面子的人,當把牛吹出去之后,你就不得不想方設法去圓夢,俗話說“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當你真的絞盡腦汁去做一件事,會發現有各種資源可以利用,最后夢想終會實現,那時你會感慨面子是第一生產力。
比如一個屌絲男同學,如果吹牛說一定要追到女神,那么他就肯定要想辦法摸清女神的活動規律,結識女神的閨中密友,掌握女神生活喜好,進而“制造偶遇,頻獻殷勤,英雄救美,死纏爛打”等橋段就可以擇機施展,80%會獲得成功,即使最后沒成功,青春也不會是一場空白,會因為他的努力而絢麗多彩。而如果你不敢吹這個牛,那就百分百不會成功,甚至說上一句話的可能性都沒有。
在爭取名譽、申請項目等生活中很多需要競爭的問題上也是一樣一樣的,不吹牛肯定評不上,而通過吹牛拿到了船票,然后再通過努力做到名副其實,不正是大多數職場成功人士的真實經歷嗎?多年后調查一下同時參加評選的人發展情況,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結論,從統計的角度看選上的人比選不上的人要成功的多,即使參評時水平相當,也會因為一個關鍵評選的結局不同而產生天壤之別的差距,何哉?能夠獲取的資源大不相同。而且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因1分之差,一個孩子考上了重點高中,另一個孩子沒考上重點高中,三年后兩個孩子的高考成績可能會差幾十分,甚至上百分,什么概念,就是一個能上清華大學,另一個只能上石油大學了。
說到這兒,你也可能理解了,我說的吹牛其實是一種情懷和理想,是對自己美好未來的期許。理性的看待自己,行動腳踏實地,再加一點愛吹牛的樂觀主義精神,你一定會變成更好地自己。
振曰:吹牛無罪,吹牛有理,最重要的是吹牛是有回報嘀!
后記:在構思這篇吹牛的文章時,收到了微信發出的原創保護邀請,不禁心生歡喜,吹牛的回報還真不是一般的快啊!今天的文章可以在下面評論了,大家一塊吹吹牛吧!
===========================
振曰發布的原創文章,遵守知識共享3.0協議(CC-BY-NC),可自由轉載,轉載請保留原作者署名和原文鏈接,禁止商業性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