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還剩下最后一門課,時間過的很快,上周還在和同學討論讀MBA到底有沒有價值這個問題,結論沒出來,兩年的課程學習卻只剩兩個周末就要結束了。
不過花錢、花時間、花精力去讀MBA,除了一紙文憑以外,其綜合價值是否滿足預期,確實是在這幾年上課的過程中,一直思考的問題。
為什么讀MBA
回顧當初做出選擇的初心。
文憑、知識、圈子。
文憑就不多說了,大部分時候沒有用,但依舊是評判能力的維度之一,重點說說后兩個。
知識
工作了這么多年,有一定的經驗積累,也形成了一套方法論,可是問題在于:
過于局限,知識范圍受限于工作和所處行業。
不成體系,有一定的存量知識,但分散各處,導致存量的利用效率和增量的吸收效率都偏低。
好像一堵墻,面積小,還有窟窿。
圈子
讀MBA的同學來自各行各業,通過學習中的持續交流和思想碰撞,無疑是一種高質量的圈子擴展和融合的通道,圈子大了,眼界也就打開了。
現在來看,在知識獲取層面,有點失望。
主要原因是,理論和實踐的鴻溝在有些課程中體現的特別明顯。
創業、創新、電子商務、新媒體營銷,要講好這類課程,沒有實戰經歷,講出來的知識就沒有生命力,跟老師的教學水平和資歷無關。
?傅盛說過,
不行動的認知,就是偽認知。炫耀自己知道,有什么用?一個浪潮打過來,認知就沒了,如同沒有。真正的認知,必須知行結合。
先定一個目標
回到開始的問題,讀MBA到底值不值,先不急著回答。
「XX值不值」,這個句式在很多場景下都會出現,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選擇做一件事情要有明確的目標,這樣才能更好的去規劃實現路徑。
不過在當下快節奏的環境下,我們越來越急于求成。
看書很好,到底要看多少本,才能變成有智慧的人,才能出口成章。
寫作很好,到底要寫多少字,才能做到下筆如有神,讓人讀之有味。
對于反饋周期長,反饋頻率低的事情,即便不會有人質疑它的價值,但主動選擇去做,堅持去做的人還是少數。
這也是很多人開始反感「心靈雞湯」的原因,看了這么多,突然發現得自己去找勺子。
發展一個系統
這周看到萬維鋼的一篇文章,里面有個觀點:
有時候做一件事情,不是為了完成一個什么具體的“目標”,而是為了發展一個“系統”。所謂“目標”,就是你做這件事就是為了做好這件事,成功了就有回報,失敗了就算白干。而所謂的“系統”,則是一個連續變化的東西 —— 或者是一項技能,或者是一個關系,比如夫妻關系。為了這個系統,你可以做各種項目,你可以要求自己養成什么習慣,你要的不是某個具體事件的成敗,而是「發展」這個系統。
仔細讀了三遍,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以前一直擔心,每年看幾十本書,能記住多少,就算寫讀書筆記,大部分的內容還是會隨著時間慢慢遺忘。但是,很多東西其實是很自然的滲透到了我們內心,這些東西在內心積累、發酵,最后滲透到我們的思想、行為中,再配合寫作過程的思考,總結,這不就是一個知識吸收->轉換->輸出->沉淀的循環系統嗎!
聯想到讀MBA的過程,同樣是建立系統的過程,一個人與人共同學習的協作系統,老師、同學、知識、作業、討論、甚至早起,都是系統運行的一部分,雖然有些方面不夠好,但整個系統卻沒有停止運轉。
系統有了,一切都自然發生。
而到底會發生什么,其實,我也不知道。但是,我可以肯定,這個東西,是很好的。
從這一點看,答案已經很明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