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接到一位“特殊朋友”的電話,想跟我聊聊,談談孩子的情況和他接下來的打算。這位朋友之前找過我,所以他的情況我有些了解。因夫妻感情破裂而分道揚鑣,孩子跟著爸爸生活,但是卻不讓媽媽與孩子相見。接聽電話后,感覺到他好像有很多話要說,我便主動約了他坐一坐。
一個下午,我都在做一個聆聽者,聽著他講述與妻子的種種過往和分開的原因。他告訴我妻子是嫌棄他賺不到大錢,給不了她理想的生活而拋棄了他和兒子跟別人跑了,還說了不讓她見孩子的原因。當我想起孩子在那個凌亂不堪的房間里寫作業時,我唾棄了這個女人,不管發生什么,都不能成為她拋棄孩子的理由。而對于眼前這個男人,除了同情外,我還非常理解他的感受。一個沒有女人的家真的不像家,看著被爸爸收拾的還算整齊干凈的孩子,我甚至有點欽佩這位父親。但是唯一不能理解的是他為什么不讓孩子與母親相見,他沒有權利去剝奪孩子該擁有的母愛。就算他把孩子照顧的再無微不至,也無法代替母親對孩子的意義。
要知道,在孩子的成長中,父親母親的在場意義非凡。如果這位父親明說暗示,硬要兒子與母親劃清界限,站在自己這一邊憎恨遠離母親,那么,兒子需要面對內心強大的撕扯和分裂。
為了對父親表示忠誠,為了讓父親開心,兒子也許會否認、壓抑掉對母親的情感。有的孩子,甚至是表現出徹底忘了另一個父母。再往前一步,他們可能會在成長過程中無法完成身份認同,也許還會憎恨自己身上像母親的那一面。
但是,對另一個父母的情感并沒有消失。它仍然存在,在潛意識的層面悄悄運轉。不僅帶來心理上的痛苦,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身心的疾病。
我想起9月初發生的事,一位孩子母親想要見孩子,早早就來到了學校,求助于老師,想中午放學時讓老師把孩子帶出來讓她見一見,意外的是孩子拒絕見她,理由是爸爸說過不能見媽媽。當老師把這個結果告訴媽媽時,媽媽悲痛欲絕。身為母親的我能理解她當時的感受,孩子是我們十月懷胎身上掉下來的肉,此時卻拒絕相見,對于任何母親來說都是何等的殘忍。但是當你決定離開孩子的那一刻,你有想過你是一位母親嗎,痛苦都是相互的。種什么因,就會有什么果。
說到這,也許有人會說,這位媽媽她不夠愛兒子,因為她有把其他東西看的比兒子重要,所以能理解父親這樣的做法。那有沒有人說一說父親的心態呢,父親這樣逼著兒子不讓他和母親相見,難道這就是愛嗎?
如果這位父親他人格夠結實,會自己扛住妻子拋家出軌的痛苦;如果他真的愛兒子,會懂得尊重孩子的感受,在這個時候退一步,去理解兒子對母親的那份情感。他可以爭取兒子的撫養權,但是方式也許更溫和、從容和彈性。
但顯然,他并沒有能做到這一點。他像一只蜘蛛,牢牢地抓住兒子,不僅是出于他情感的需要,還隱含著一個重要的功能。那是,他深知妻子對兒子的情感,所以他要徹底切斷妻子和兒子之間的關系。他不惜一切所做,是為了讓那個背叛他背叛家庭的女人感到痛苦。換句話說,兒子是他報復打擊妻子的工具。
觸目驚心?離婚并不可怕,但是帶著孩子“一起離婚”那才叫可怕。
父母對孩子的這份工具化的利用,表現在很多離婚的家庭中。離婚的父母應該要知道,我們與孩子,屬于一個三人關系。我們三人有三個關系:爸爸和媽媽,爸爸和兒子,媽媽和兒子。現在結束的只是爸爸媽媽的關系,而父子關系和母子關系并不會受到很大影響。爸爸媽媽還會一如既往地愛他,甚至更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