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早晨和往常一樣,Alex在床上與我們玩耍,他蹣跚著自己站起來,沒站穩失去重心又突然迅速歪倒下,由于身體離床頭木板很近,他迎面直接倒上了床頭板,只聽見一聲響亮的“咚”!我心里咯噔一下:Shit!但隨即而來的第一個聲音竟然不是Alex的哭聲,而是身旁被驚嚇過度的老公從胸腔內發出的一聲大吼,那吼聲仿佛目擊兇殺案現場,穿透了我們的整棟townhouse,停了一秒鐘后Alex的哭聲響起……
這個早晨的各大新聞頭條都是拉斯維加斯槍擊事件,而此刻我和老公兩人也有一種被槍擊了的感覺:Alex的眉梢出現了他人生第一次的一塊淤青。
不要跟我說生完孩子前三個月有多難,那是因為你不知道最難的根本還在后面。
對于任何時候都沒有輪崗換班的“不求人全職媽媽”來說,當寶寶進入學步期,你人生的hard模式才真正開啟。
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意識和主張,他們極度渴望探索身邊的一切,身體的發展讓他們開始有了一些移動自己的能力,但他們不滿足于這樣的移動,他們要去更廣闊的天地里享受“任我行”的自由。
他們要去廚房打開每一個柜櫥查看里面的一切,他們要爬樓梯去感受離地心引力更遠一些的地面,他們要去按那些數不清的大大小小的開關和電源,他們要去打開每一個抽屜翻箱倒柜尋寶……
是的,你無法阻擋寶寶前進的腳步,這是人類本能的探索欲,盡管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跌倒摔跤、磕磕碰碰。尤其是一天24小時緊密陪伴的全職媽媽,不僅要長時間彎腰曲背,還要時刻擔心警惕、用心看守,娃若是摔了碰了,愧疚自責的內心戲要上演好幾天。更有甚者,還要被家庭里其他成員指責,認為全職看護的工作沒做好。
關于這個課題,根本沒有徹底的無憂之法。你不想讓寶寶在剛邁出人生探索的第一步時就因為你的玻璃心而裹足不前,但也無法預計和掌控那些不可避免的小意外,更無法替他擋掉成長中的這些最初的傷痛。
你能做的就是美國媽媽們時常掛在嘴邊的那句話:“Just deal with it!”(勇敢面對,別無他法。)
但凡還沒有被保護欲沖昏頭腦的父母都知道,你不能像寵物那樣給你的寶寶套上繩索、放進籠子,你也不可能完全給他穿上盔甲、戴上頭套。沒有摔過跤的童年不是真正的童年,盡管摔跤這件事對你來說難以接受。
為人父母這趟旅程,考驗體力只是一個最基本的要求,而考驗心智才是其最大的挑戰。
你要怎樣眼疾手快、內心平和地既給娃合理的保護又不少給他那份應有的自由?
你要怎樣每天在娃日益增長的體能面前讓自己同步跟上又能幫助他進一步提高技巧?
你要怎樣讓娃在醒著的時候高質量地消耗掉他超常的體能,同時又巧妙地將這過程之中的風險系數降到最低?
……
好多難題,在等你攻克。
外面的陽光依舊燦爛,經過了那個兵荒馬亂的早晨,我決定背著Alex走到星巴克去點一杯低咖啡因香草拿鐵壓壓驚。盡管眉頭上掛著一道淤青,這個小人依舊在家里歡天喜地地蹦噠了將近一個小時,而我不僅小心臟受了驚嚇,連老腰也快斷了。喝著咖啡,走在中央公園的樹蔭下,我開始緩慢地整理思緒:Alex的學步期對我來說是一場硬仗,我得調整這一階段帶娃的策略及方法。
帶娃的工作不僅瑣碎,而且是多變的。
剛生完前三個月的核心關注點是哺乳;進入四個月之后開始學習輔食,五六個月則是坐與爬的發展,現在七八個月我還沒來得及緩一緩,Alex居然自己已扶站、還歪歪倒倒走起路來了。每個階段Alex的發展重點、作息時間都不一樣,作為全職看護的我不得不隨時跟著調整。
和老公交流完我的想法之后,我們便開始了進一步行動。
第一步 | 購買嬰兒室內防護用品
在宜家購買了一堆柜子鎖、桌角貼,把家里的嬰兒危險地帶全面防護了起來。然后還很不情愿地購買了兩套嬰兒防護欄。
為什么不情愿購買防護欄呢?因為我們一直覺得防護欄就像一個籠子,而人怎么可以待在籠子里呢?人類的天性就是要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自由地行走,孩子的天性就是在廣袤無垠的大地上自由地打滾跑跳。
但,我們家是無法變成“廣袤無垠的大地”的,且要確保安全也決非可以在堅硬的木頭地板上實現。不用防護欄的后果就是,你要追著娃在后面不停阻止他的各種“自殺式行為”。所以,最后我們不得不做了一點妥協——購入了防護欄,并在地上鋪上厚實的地毯及爬行墊。為了盡量減少防護欄所形成的“籠子感”,我們特意買了兩套增加圈地面積,拼起來之后幾乎大半個客廳都變成娃的自由活動區了。
第二步 | 鎖定離家最近的寶寶健身房
我不太清楚國內的情況,在美國有很多供嬰幼兒玩耍及“釋放能量”的寶寶健身房,金寶貝(Gymboree)等這樣的早教機構也有,除了常規早教課程還提供Open gym時間。我家附近的寶寶健身房不需要成為會員就可單次購買他們的Open gym時間。
寶寶健身房是這一成長階段非常重要的場所——對充滿好奇心和探索欲的娃們來說,每天必須做的一件事就是“讓他們自由溜達”!健身房幾乎是三百六十度無死角防護狀態,摔一下磕一下也并不痛,每天還有專人清潔,爸媽心情輕松多了。在健身房里還能和其他小朋友們Social,對于寶寶們的成長來說太重要了!
所謂Open Gym就是健身房對所有人(或只有會員)開放,在規定時間內寶寶們可以自由在場地內玩耍。我家附近的健身房就是對所有人開放,按次數收費,每次開放時間在1~1.5小時,單次費用8美金。我購買了他們的次卡,平均算下來每次只要7美金左右。
第三步 | 和同年齡段寶寶的媽媽們結成盟友
一個人面臨這每日的高體能挑戰是孤獨無助的,但如果和其他媽媽一起就感覺好多了。
我和我在媽媽俱樂部里結識的好朋友Diana就時常相約在中央公園里組織寶寶Play date,寶寶們在一起時可以彼此讓彼此很忙,媽媽們雖然累但也有個聊天說話的伴兒,時間過得就快很多。
第四步 | 探索所有周邊適合寶寶活動的場所
除了中央公園、寶寶健身房,你總得再探索點適合這個階段寶寶玩耍的地方,不然每天這兩點一線的生活,你自己不覺得無聊,寶寶也很快就厭倦無趣了。
我家附近的圖書館以前很少去,自打我發現了他們驚艷的兒童區之后,這里也成為Alex燃燒卡路里的一個好去處!
這個圖書館的兒童區每天從早晨到傍晚都有推著嬰兒車的媽媽出現,不僅提供很多免費的資源和兒童設施,還每周對公眾開放不同語種的寶寶讀書活動。實在是救我們這種全職媽媽于水火之中。
第五步 | 親身試驗再判斷
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長和我們一樣的:帶寶寶在草地上光腳走路時,我們自己也會脫掉鞋襪體驗一下此片草地的觸感;寶寶容易摔跤的地方我們會自己用頭先模擬撞上去看看到底有多痛 ……
有些時候只有你親自體驗過才會離真相稍稍近一些:也許寶寶磕碰過的那塊板面只是動靜很大,但并不那么堅硬;也許寶寶走過的那片草地除了有泥土之外比你想象中柔軟干凈;也許寶寶剛才的那個磕碰并沒有你認為的那么痛,他的反應只是你夸張反應的映射……
如果不想自己變得過于神經兮兮、謹小慎微,那就自己先嘗試體驗一下,不要用你的想象替寶寶做判斷。
總之,在這個每天累到只想葛優躺的階段里,核心策略就是:要想辦法給寶寶創造條件去幫助釋放他的能量、滿足他的好奇心。家里有條件就盡量把環境改善成Kids-proofed的場地,外面有kids-friendly的場地就多帶寶寶出去活動,多與其他媽媽社交,給寶寶們創造社交機會。無論如何,我是不建議因為怕寶寶們惹麻煩、摔跤就限制他們的身心發展。
寶寶們摔第一跤的那天起,就意味著他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去探索世界了。作為家長,我們的職責是幫助他們探索,而不是通過阻止他們的探索行為來達到我們所謂的“保護”目的。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我也是默默做了很多心理建設來不斷適應這件有關“成長”的事。想想這個邏輯其實貫穿著我們的一生:當我們在勇往無前地向前沖、享受這充滿未知的世界時,父母是應該不斷的對我們說“No”、“不要去”、“太危險”?還是只在背后默默地看守,在必要的時候伸手一把,不多不少地給我們那一點借力,讓我們可以繼續靠著自己的力量向前?同時,在我們跌倒的時候,走到我們身邊給一個簡單的鼓勵和安慰,讓我們確信:其實他們一直都在……
你知道的,答案一定是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