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每年寒假都會要寫一篇觀后感,“感動中國”的觀后感。其實那時候看感動中國無非就是為了完成一份作業,可后來卻愈發覺得這些是真真切切寫進心里的感動。于是,每年正月都盼著等著某一個晚上的頒獎典禮,然后可能就是哭的稀里嘩啦,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
大概是閱歷的積累或也只是年齡的增長讓我開始越發尊崇善意。記得高二的時候看超級演說家的第二季,那時候想著,為什么晉級的都是些只是故事感動但本身并沒什么演說能力的人。大一第一個學期結束的時候因為團隊在學校多留了幾天,這幾天晚上沒什么事就又把超級演說家的第二季看了一遍,感覺和之前看的一次有了很大的不同,內容全然一樣,但觸動卻深了很多。開始的幾期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一個尋子多年的母親和一個扎根山村的支教老師,他們并沒有標準的普通話,但是對所講的內容有著十足的感受。
從那時候開始,我逐漸意識到,語言的力量是建立在情感的感同身受之上的。我總是怕自己會缺失應有的一份善意,所以不斷不斷的告誡自己。
昨天晚上看感動中國的時候,我突然發現,善意不僅僅是存于心間的一種品格,更已是刻入了信仰之中。
救火英雄王鋒的妻子潘品說道,他那時候反復沖進火海救人的行為一點都不感到意外,因為平時他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果他那時候沒有進去救人,反而會感到奇怪。
這就是我理解的信仰吧,忠義感乾坤的壯舉可能只是一瞬,但此刻反映的感動卻向我們闡釋著,不論是在何時何地,都會是一樣的選擇。因為善意確乎是寫進了信仰之中,刻骨而又銘心。
記得在什么時候聽過這樣一句話,說沒有信仰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當人無所畏懼的時候,就能干出任何事;可我倒覺得若是信仰中沒有了一絲該有的善意,該是一件更可怕的事。投入信仰之中的情感,我想稱之為熱愛。感動中國的十位獲獎者,也包括特別致敬的中國女排,他們都是循著自己的信仰,熱愛著自己所做的事。他們都一心一意扎根自己的事業,不論是星斗煥文章的航天科研工作者,還是芳蘭振蕙葉的山村老師,不論是君子通大道的大學生村官,還是浩氣展虹霓的飛行員,不論是器成天下走的電焊技師,還是推誠結仁愛的醫生,不論是暖帶入春風的校長,還是澄清有片心的新疆法官,不論是曙色滿東方的量子科學家,還是為國著功成的中國女排。
心中有一份信仰,持著熱愛,秉著善意,一路走來。有時候,感動是在點滴間的積累,經年累月,如白芳禮老人的一點點堆疊起來的善心;有時候,感動又是在危難瞬間爆發的強烈正義,厚積薄發,如王鋒在大火之中三進三出留下的一排血腳印;更有些時候,感動是出于責任,是出于熱愛,是堅守,是不放棄。
記得以前看過一場關于“人性本善”的經典辯論,在這之前我也思考過一個神奇的問題,“人之初,性本善”與“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是否為一個矛盾的存在,既然人性本善,本性又難移,那為何又會存在不善之人呢?但事實又確實如此,所以每每當正能量爆發的時候,人們總是在不斷地宣揚著正義,這是對善意的最純粹的景仰吧。
我總是細數著心中的善意,害怕有哪一天漸漸丟了他們。
所以,我想著,愿我們的信仰中有一份永存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