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說:中國人過節,一是吃,二是儀式,合起來就是吃的儀式。我卻認為還少了一件事,那就是喝酒。
酒,是喜慶節日必不可少的助興飲品,只要不過量飲用,對身體是非常有益的。男人們辛苦一年,圍坐在一起煮酒論英雄,說不出地放松融洽,女人們陪著夫君小酌兩口,更添面目紅潤,比平日光彩照人。所以說喝酒,絕對是新春佳節不可或缺的活動。
中國酒文化博大精深,各地域都有自己特色的酒類,比如貴州的茅臺、山西的汾酒、蒙古的悶倒驢、云南的米酒、四川的瀘州老窖等等,我們不一定去過這些地方,但一定聽聞過當地盛產的美酒。
酒,就像標簽一樣讓我們通過品飲就能體味到當地的風土人情,這是中國幾百年來文化的積淀,就像真正的好酒一樣,日子越久越發香醇濃厚。
花哥是山東人,也是在山東學會喝酒的。山東雖沒有聞名全國的酒類,但山東的酒文化絕對聞名全國,即使你酒量再好,到了山東也絕對不敢輕易上山東人的酒桌。我曾聽無數朋友跟我說山東人喝酒講究太多了,“說得你一臉懵逼,還覺得句句在理兒”,最后結果就是喝醉了還沒弄明白山東的酒規。
所以花哥決定詳細解釋一下大家對山東人酒規的吐槽:
吐槽一:你們山東人請吃飯咋喜歡叫這么多人作陪?
一般說來,山東人請宴席,主人一方的人數比客人一方只會多不會少,最少也是跟客人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
山東號稱“禮儀之邦”,自春秋戰國時期就是齊國、魯國的屬地,所以山東的酒席沿襲了古代宮廷宴請的規矩。古代宮廷宴請,往往是大臣坐一邊,他國的王公貴族坐另一邊,形成絕對的對稱之勢。在人數上不少于客人,是齊魯文化里一種表達對客人尊重的方式,如果主人自己一個人招待幾位客人,在山東人看來是頗為怠慢的。
吐槽二:你們山東人對座次安排咋這么講究?
山東人在酒桌上對座次是極其講究的,下面附上一張座次圖(8人為例)作講解:
主陪:是請客一方身份最尊貴或者最年長的一位,位置是正沖門口的正面。主陪一般有兩雙筷子,一雙自己用,一雙專門給兩邊的賓客夾菜用,俗稱“公筷”。主陪的作用主要是東家,把握這次宴請的時間、喝酒程度等,屬控場的莊家。
副陪:是請客一方身份其次尊貴的,位置在主陪正對面,也就是背靠門的方向。在正規一點的飯店,副陪也會有兩雙筷子,一雙自己用,一雙作為“公筷”給兩旁的賓客夾菜用。副陪的作用是配合主陪照顧賓客、帶動喝酒節奏,某些情況下也是負責買單的人,比如家庭宴會,男主人坐主陪,女主人坐副陪;商務宴會,老總坐主陪,經理坐副陪,負責添酒、倒茶、買單,也是常有的情況。
三陪、四陪:一般是主陪請來陪酒的朋友,身份在主陪副陪之下,坐在主陪左右兩邊第二位置。作用是配合主陪、副陪將賓客夾在中間,便于照顧。
主賓:賓客一方身份最尊貴的一位,位置在主陪位置的右手邊。
副主賓:賓客一方身份其次尊貴的一位,位置在主陪的左手邊。
三賓、四賓:與主賓一同前往赴宴的人,身份地位不如主賓,一般是附帶接受宴請的人,位置在副陪的左右手邊。
大家看到這就明白山東酒桌上座次的講究了,各個地市略有差異,但總體是類似如此。還有一種情況是主人身份比賓客低太多,比如晚輩宴請長輩、下屬宴請領導等,主人會將主賓讓在主陪位置就坐,畢竟這是最上的位置。
吐槽三:酒桌上的規矩也忒多了!
山東酒桌上的很多規矩都是有講究的。我們從大家就座以后開始講:
第一道菜一般是雞,菜的做法不作要求,寓意“開門大吉”。
這時候主陪要第一個動筷子,其他人在主陪夾菜之前是不能夾菜的,以示對主人的尊重。
主陪第一下要用“公筷”給身邊的主賓夾一口菜,以示對賓客的歡迎之情,賓客出于禮貌,無論這一道菜合不合口味都要吃一口,然后其他人才可以開始用餐。
然后主陪出于禮貌會繼續用“公筷”給兩邊的主賓、副主賓夾菜,這時候三陪、四陪應該趕緊接過“公筷”,主動給賓客服務。此外,賓客需要點煙、添水的,三陪、四陪也要主動起身去做,故山東人請吃飯大都喜歡找酒場經驗豐富、善察言觀色的人作陪,一方面說話辦事比較敞亮,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完成定位任務。
注意,這個時候是還沒開始喝酒的,一般要等主菜上了四道以后,由主人舉杯表達此次宴請的主題目的,大家一起碰杯共飲,誰也不能壞了規矩。主人沒說喝酒,其他人就舉杯喝酒是非常不禮貌的。
最后一道主菜是魚,寓意“年年有余”,一般是糖醋鯉魚,鯉與“禮”同音,也是好的寓意。
待到酒喝的差不多了,主人會詢問主賓吃什么主食,面條、燒餅、水餃,按主賓口味點餐,等到主食端上桌的時候,主陪倡議大家一起舉杯,將杯中酒喝光,開始吃飯,這最后一杯酒俗稱“門前盅”,喝了便不可再與他人碰杯喝酒了。
吐槽四:喝酒就喝酒,能不能少一點套路?
山東人喝酒,不是用南方的小型口杯,而是標準的高腳杯(容量二兩半)。
第一杯酒由主陪、副陪分別領酒,以示對賓客的歡迎之情;
第二杯酒按照三陪、四陪、主賓、副主賓的順序依次領酒,共飲第二杯,這時候基本每人已經飲下半斤白酒。這前兩杯酒,必須按照這個順序喝,誰也不能越俎代庖,否則便是不懂規矩;
第三杯酒開始,酒便不再加滿,各人視情況聯絡感情,主人一方會主動敬酒,賓客一方也會主動回敬,大家推杯換盞,談天說地,感情也就進一步加深了。
至于喝酒的速度,各地習慣不一樣,花哥家鄉的習俗是第一杯酒分七次飲盡,因七與“起”同音,大家一起往上“起”,取個好彩頭;第二杯酒分八次飲盡,八與“發”諧音,取“八八大發”之意。
當然,有些地區喜歡一杯分九次,號稱“九九歸一”,要不然就是十次的“十全十美”,不過喝起來太墨跡,花哥不提倡。
碰杯也有講究:碰一次杯就要喝兩次,所以自由敬酒階段杯中酒不要一口盡,否則還要再倒上,反而多喝了;像泰安等地區講究碰一次杯就要喝三次,很多外地的朋友不明此中之道,往往碰杯就干杯,又怎能全身而退?最聰明的做法就是與人碰杯后分二或三次喝掉,而且切忌只碰一次杯,否則又要重新計算奧。
很多朋友認為山東人喜歡勸酒,讓我說卻是不盡然。花哥就不喜歡勸酒,花哥性情耿直,不喜歡扭扭捏捏、惺惺作態之人。與像喬峰一般爽快的男兒飲酒,是人生一大快事,根本不用勸。
所以對花哥來說,喝什么不重要,跟誰喝才重要。碰到意氣相投之人,就是5元一瓶的二鍋頭,喝著也比五糧液好喝。
不過在大多數山東人眼里,請人喝酒就必須把酒喝好,否則便是不夠熱情,喝好有時候就是“喝醉”。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越來越不提倡“斗酒”“勸酒”,但習俗如此,一時半會還是難以改變。很多朋友說,我咬死不喝還不行么?花哥以多年的經驗告訴你:
你真的想多了!
山東人的勸酒功夫絕對是全國一流的:
文藝一點的會說“只管暢飲,莫問前程。”;
煽情一點的會說“咱們喝的不是酒,咱們喝的是感情!”
再直接一點的如花哥,大抵會說“別說不能喝,男人不能說不行!”
總之左一句右一句,再不停地給你添酒,然后舉起杯來“我干了,你隨意!”你說你是喝還是不喝?
所以要問花哥如何應對山東的酒場,我也只能說一句“無他,但酒量佳爾。”上了俺們山東人的酒桌,還是“盡人事、順酒量”吧!
最后,值此新春佳節,祝大家吃好喝好,開心就好!正所謂“小喝怡情,大喝傷身,強喝灰飛煙滅。”酒雖佳品,大家還是不要貪杯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