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是用來懷念的,天上人間。
——題記
系列散文·三月風景圖·原創圖文保護
三月,為何如此讓人魂牽夢縈?因為這是一個充滿無限希望與青春活力的美好季節。
我愿意為歌詠春天而嘔心瀝血,用目睹耳聞的湖光山色、蟲唱魚游和鳥飛獸奔,去記錄春天的點點滴滴,去描摹春天的風韻神采,去深入感受春天的溫柔浪漫與曼妙飄逸。
這些年來,我曾用僅有的周末休閑時光,去拜訪觀賞過十三朝古都許多風景名勝之地。自然風光與人文歷史相融為一的大美,令人目不暇接。
站立橋上,仰望晴空萬里,俯瞰明鏡般的春水中的柳影亭臺,想起詩仙李白那首《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友人在黃鶴樓與我辭別,在柳絮如煙、繁花似錦的陽春三月去揚州遠游。孤船帆影漸漸消失在碧空盡頭,只看見滾滾長江向天際奔流。
這首送別詩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意氣風發、熱情奔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款款的離別。而是表現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繁華的地區相聯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多了一點詩意,少了一份傷感。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他當年輕快意的時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無不是美好愜意。
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
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歷的詩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行的。
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州地區,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常流連聚會之所。
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容。
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前往廣陵,又構成一種聯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揚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
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
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煙花三月”,不僅再現了那暮春時節、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
此句意境優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為“千古麗句”, 李白渴望去揚州之情溢于言表。
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節。
“孤帆遠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揚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風帆。
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
帆影已經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遠的水天交接之處。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
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總之,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
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影的細節,極為傳神地表現出來。
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令人神往,而三月的相思亦是幽深綿長。
想起詞人晏殊的那一闋《木蘭花》: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樓頭殘夢五更鐘,花底離愁三月雨。無情不似多情苦,一寸還成千萬縷。天涯地角有窮時,只有相思無盡處。
尤其最后四句,觸景生情,目睹綠楊芳草,長亭送別,春雨綿綿而離愁萬縷,相思無盡,讓人心底生出無限的相思愁緒,恰如這一簇盛放憂郁的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