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講書稿?
? 講書稿又叫說書稿、聽書稿,顧名思義,完整的把一本書講出來的稿子,那它又和拆書稿有什么區別呢?寫作課老師將拆書稿比崳為書評中的連續劇,講書稿比崳為書評中的電影。顧名思義,一份拆書稿包含數篇文章。講書稿是幾千字詳細表述。一般人都覺得講書稿和拆書稿很難區別,寫作課老師又作如下比崳,若欲去某地游玩,書評是旅行指南。類似旅行社門店放的小冊子。游客根據旅游手冊介紹決定目的地。拆書稿是去某地旅游的全陪。一天一個景點介紹。講書稿是去某地旅游精華游,一日看盡長安花。形象比喻,幫你弄清何為拆書稿、講書稿。才可有的放矢。
我們知道,書評是不同于讀后感的,讀后感一般想到哪里就會寫到哪里,有點像隨筆,非常自嗨。但是書評是有固定格式的,一般遵循:破題、引題、作者介紹、邏輯主線、亮點解讀、立意總結,6大塊內容。而講書稿,就相當于書評中的電影。拆書稿,就相當于書評中的電視劇。
換言之,一份拆書稿包含數篇文章,一般為一本書5-10篇文章,每篇2000字。系統的包含1篇預告+N篇正文+1篇總結,也有1篇預告+N篇正文的形式。講書稿則是1篇,一般為4000-5000字。拆書的寫作難度比講書稿要低很多,文風接近新媒體文章,建議沒接觸過的小伙伴們先試一下拆書稿。
如果覺得自己功底ok,那就選擇講書稿吧,一般需要更加口語化的表述,以及風趣幽默,可以調動氣氛。
二.講書稿的寫法:
講書稿的結構框架和書評很類似,一般是開篇、破題、引題、作者介紹、亮點解讀、歸納總結、結尾。每個平臺的要求也會有區別,以有書為例——
固定開篇:一般會提供,不需要自己寫;
然后是破題、引題、作者介紹;
亮點解讀:編輯會給固定格式,只需要你填充內容;
歸納總結:編輯會給固定格式,把前面的三四個重點用自己的話再總結一下;
固定結尾:編輯會給,直接照抄;
1、開頭肯定要“引題”“破題”【引發讀者興趣】,破題從本質上決定書評的可讀性。可選用方法:歷史事件、講故事、舉例、科學實驗、統計數據、調查報告、親身經歷、名人名言、有趣的觀察、身邊的事等等跟書主題相關的都可以,通過這些內容引出書的主題。那么接下來呢,我給大家分享一下,如果是新手小白剛剛開始寫講書稿,應該怎么樣,從書當中找到答案,填到相關的模板當中。
拿到一本書之后,首先你要找到一個吸引讀者的角度找到一個點,也就是說這本書能夠給讀者帶來什么價值,這部分的構成了你講書稿的第一部分也就是利益。那講書搞的功能呢,就是你用你自己的觀點把一本書的精華濃縮出來,讓聽眾更加方便的學習,所以說你要有一個做產品的思維首先要告訴大家,大家能獲得什么。
也就是說在第一部分的利益當中,你要告訴聽眾聽完這本書她能夠獲得什么,是有用的知識,還是有趣的信息。
那么很多講書稿的模板,在開頭都會給你寫說,今天講的什么某書這本書的中文版大概多少字,我會用多長的時間告訴你這本書的精華是什么。所以有的人套模板也會這么寫,但問題是你根本就找不到這本書的精華是什么,或者說你找出來的那句話,根本不是這本書的利益,那你說這個編輯怎么可能會讓你過稿呢。
所以問題來了這本書的精華到底應該怎么去找。你是需要把整本書,讀完以后自己去濃縮精華,我相信可能絕大部分的人是沒有這個能力的事,或者說沒有這個時間。
我給大家分享一個怎么樣找到精華的比較好比較快的方法。那就是你可以通過看這本書的封面封底,還有序言來確定。因為一本書,如果想要賣的好,一定會把自己最最精華的內容放在封面或者封底,這樣顯眼的地方,或者是在序言當中,他會寫上去。這個就是它的賣點。
所以說,你剛開始并不需要說我先把書讀完再去總結歸納。因為作者跟出版商他已經幫你總結出來的。你自己總結的,我相信肯定沒有作者,本人或者是出版商總結的精辟,所以呢,大家可以先用這種方法找一下精華,然后在讀書的時候帶著自己的思考,去書當中確認自己找的這個精華到底對還是不對。
那我們接著來講,拿到書以后呢,大家先去看封面,封底,還有序言,把這本書的立意找出來,也就是說這本書的精華是什么,然后呢,自己用一句話來總結。注意這個地方,千萬不要直接寫原書上的內容,因為講書稿他是一個獨立的產品,它是不能夠跟原書,有太多重復的地方,這都涉及到了版權問題。
所以呢,在開頭的部分一定要用自己的話來表述,大家在寫利益的時候,通常會分成三段四段,寫得很多,建議大家盡量精簡成一句話。
2、破題:當你完成了講書稿的第一部分利益,那我們來看一下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是破題的一部分。所謂破題,他的目的就是說要引起聽眾的興趣。
那么怎么破題,我自己有一個體會,很簡單的方法,就是你可以拿去描述一個生活當中聽眾能夠遇到的場景,這樣的話你就會一下子引起他的共鳴。通過引題,寫出書的核心內容,把書的主要知識概況。這個時候可以是一段話,但對于立意明確幾部分的書,可以分成幾部分,比如《溝通的藝術: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分成“看入人里”“看出人外”和“看人之間”3個部分,就可以分成3段總結,但是這部分的開頭,必須是從宏觀上把書的核心內容用一句話概括出來,點題明確。因為我們人都是只對自己感興趣的,所以說呢,當你在描繪一個跟他息息相關的場景的時候,比如說我之前寫的樣稿,這本書叫快速閱讀書,那么我在破題的時候,我就是描述了,大家在閱讀當中會遇到哪些難題。我就這么寫的,如果說問你關于閱讀,你遇到過哪些難題,相信你的回答會跟絕大多數人一樣。
雖然知道讀書有很多好處,但是,沒有時間讀書,閱讀速度很慢,都會讓你郁悶不已,更讓人郁悶的是你好不容易玩就書,第二天睡一覺起來發現幾乎全忘記了。
讀書慢,沒時間,讀完就忘這個事,很多人都會遇到的這個關于閱讀的難題。
那這樣一個場景是大家經常遇到的,你講這樣的一個例子的時候他就立馬就會想到,這就是我之前遇到過的問題,我得聽一聽你接下來怎么說。
破題,就是把大家從剛開始的,利益的部分,引他繼續往下聽下去。而且,在第二部分破題的時候,除了我們剛剛說講這樣的一個場景化的描述,你還可以通過,舉一些統計數據,調查報告,等等。
這一部分的目的就是為吸引聽眾聽下去,只要能引起聽眾的共鳴就可以。
3、作者介紹:那么說完了第二部分的破題,接下來第三部分就是作者介紹,你要介紹這本書的亮點,還有作者的亮點。
所以這個亮點,就是說這位作者獨有的別的作者沒有的經歷,這本書當中厲害的地方,就是你要讓聽眾感興趣說我一定要聽這本書這本書很厲害,那這是我們說寫講述稿的好處之一,因為你經常這樣寫的時候要思考。作者概括,介紹作者的生平、特點、有趣的地方。比如《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超實用筆記讀書法》奧野宣之,他是一個日本學習方法論的培訓師,在日本專門有教人學習的培訓師。奧野宣之就是這種“學習方法推廣人”,他獨創的信息整理術和智慧創造法在商務人士中大受歡迎,以“筆記本作家”的身份活躍在媒體節目和論壇中。不管是工作還是興趣,他都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如何寫游記和散步日記》《智慧創造鍛煉法》《“處方箋”讀書法》《三本書創造好點子》等。
介紹作者的時候通過這種亮點來體現作者的不同,也可以是作者或者翻譯比較有趣的地方。比如《一日談》作者法比奧?穆恩(Fábio Moon)和加布里埃爾?巴(Gabriel Bá)是雙胞胎漫畫家,兩兄弟都以出色的畫技和寫作能力成為了蜚聲國際的漫畫家。更在2011年憑借《一日談》一舉奪得艾斯納“最佳限期系列”獎、哈維“最佳單刊”獎及雄鷹“受歡迎新晉漫畫”獎三大獎項。
那在作者介紹這一部分我舉個例子,還是說我之前寫的那個快速閱讀術這本書。作者是一個日本人他我看了一下他的這個經歷呀,我就發現他有一個非常牛的地方是別人沒有的。
因為作者他寫的是關于如何快速閱讀這樣的一個主題,而他自己本身呢,卻是一個讀書非常慢的人,而且小的時候他的腦袋還出過事故,所以說有點兒不太靈光,那么,在這樣的一個條件下他最后成長為了一位每年能寫七百部書評的書評家。那這個經歷是非常牛的,所以說在作者介紹這一塊兒我就加上了這個部分,讓讀者在聽的時候他就會覺得,這個作者不錯,有意思,我想接著往下聽。
4、正文:那么說完了第三部分的作者介紹,你要進行到第四部分。第四部分才是你講書稿當中的重中之重,也就是正文兒,這是你講述稿里邊最主要的一塊內容。
大家看模板的時候,很多人都會發現,在正文開始的時候,各個平臺都會要求你說做一個重點預告,跟你說你要介紹這本書有哪三個重點內容值得聽眾。
比如第一個那個這本書的第一個重點是什么,二個重點內容是什么,第三個重點內容又是什么。很多人看過模板之后都知道要寫三塊內容,三個重點。
但是最頭疼的就是不知道這三個重點怎么寫,特別是大家之前很多讓我改的這個講書,就發現這部分的問題是最多的、因為一本書,普通的書來說,二十萬字左右。他從二十萬字的資料當中找到三個重點,他就會覺得太難了,但實際上我掌握的方法和經驗,我覺得并不是非常難,所以分享一下該怎么寫。大家先回想一下自己平時的讀書習慣,那你是習慣。一本書,剛開始從第一頁到最后一頁,慢慢讀呢,還是說。我要速度,我要用市面上各種各樣交給我的速度的方法快速去瀏覽。
每個人的閱讀習慣都不一樣,對不對,那么無論是快速讀還是慢慢品讀,都是有它獨自的好處。但是怎么樣能夠說讀完一本書,把講書稿的三個重點內容就能找出來呢,我覺得一個很好的方法就是你要帶著批判的眼光懷疑的態度,帶著問題去讀書。大家看為什么很多人無論是慢慢讀也好,還是快點兒讀也好,每次讀完書以后真的跟沒讀一樣,更不用說讓他去總結歸納書當中的精華內容,這個是為什么呢。
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讀書的時候已經提前預設作者說的全都是對的,全盤接受。
他不會說是帶著問題帶著疑問去翻開這本書。這個是我們很多年應試教育所留下來的硬傷,就像我們在上學的時候,反正就是老師說的都是對的,書本上全是對的,卷子上不可能有錯的內容,對嗎?
所以大家養成了這樣習慣,很多人就是現在看書的時候也是,不動腦,沒有自己的觀點,我反正我只要看作者說什么就好了,他說的對不對,或者他說有沒有道理,不會說是邊讀邊思考。那你自己沒有觀點自己,都全盤接受的話,你怎么能夠幫聽眾提煉出有用的精華呢。
所以,在學講書稿正文的時候,一個非常好的方法就是先帶著懷疑的思維去預判,預設。然后呢,帶著問題讀書,自己在邊讀書邊思考邊判斷。具體怎么做,拿到書的時候,我們可以先看序言還有目錄。因為有些作者他的邏輯非常好,所以他會在序言當中寫上這本書,他都分享了哪些重點內容。而有一些作者,他的邏輯,其實本身就不是很清楚,他自己可能在序言當中說的不是那么明顯,這個時候你就要去看目錄。
所謂這個目錄,就是說這本書的地圖。在這個在目錄當中,你就能大概了解作者想表達的內容有哪些,這個時候就方便你可以給他歸歸類,你可以把它歸成三大類。
而且,絕大部分的書,他并不是說每一章從頭到尾都是干貨,一定是有一些,比較有水分的章節,或者說他這章節的內容,有點陳腔濫調并不是很新鮮,所以說在看目錄的時候呢,你要先判斷哪些章節,你覺得是中樞的重點內容。
然后呢,把你覺得重要的三個內容找出來。那比如說我在看快速閱讀書這本書的時候我就翻了一下它的目錄。
我發現作者其實就想告訴大家三件事兒,一個事兒,就是想解決你閱讀速度慢的問題,他介紹了一個流水式閱讀的方法,他說能讓你的讀書速度變快。那第二件事情,就是他想解決你讀完就忘的問題介紹了一種叫呼吸式閱讀的方法。第三種呢,就是怎么去管理大量的書籍。這是我看完目錄之后我覺得三個重要的內容。
那你說有的時候看書的目錄發現我覺得這本書講了重點特別多,沒關系啊,你可以把你認為的重點那種東西列出來,那到最后的時候,你會發現有的重點內容在邏輯上是可以合并到一起的。有的重點內容你讀完書以后發現根本就不是什么重點內容。所以說最后呢,你可以把這些觀點篩選或者是合并。總之你最后可以總結出三個大的重點內容來。
那像剛才我說我在讀快速閱讀書這本書的時候。我說我覺得作者第一件事兒,就是介紹了一個流水式閱讀的方法。
他說這樣的方法能讓你讀書速度變快,這個第一個重點內容,他就是我通過目錄預先判斷的內容,但是這個時候我就要想,作者說的是真的嗎是對的嗎?你說讀書速度能變快就能變快啊,我怎么那么不信呢,對吧,這個時候我大腦當中自然而然就會出現這樣的邏輯。如果作者推崇的這種流水式的閱讀方法是不是真的牛?那他具體是怎樣的一種方法?為什么他能夠解決大家閱讀速度慢的問題?如果真的這么牛的話,怎么樣才能做到這種所謂的流水式閱讀呢?
你看,當帶著疑問去看的時候,你不光會把這個三個重點內容讀出來,你連每一個重點內容下面的小提綱都能讀出來。
這樣的話你整本書的邏輯大綱就會在你大腦當中形成那接下來怎么辦,我常用的方法就是把自己的問題,先列成大綱。
這樣你在寫的時候邏輯就會非常清楚,列完大綱之后,帶著自己的問題去書當中找答案。所謂的你找出來答案,就是你要往你的文章版模當中去填的內容,也是你要往正文當中豐富的細節。你會發現,當這些問題你都回答完了,你的正文的內容就會出來。
這樣的話你寫的時候,你就不會寫著寫著思路跑偏,也不會出現說,寫完以后,講的沒有什么重點內容或者說把真正的重點內容去遺漏掉,所以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方法。所以當大家帶著問題去讀的時候一邊找答案一邊去判斷,無論你的閱讀方法是習慣快點讀速讀,還是說你習慣我就慢慢讀,無論你閱讀方法是怎么樣,當你掌握了這個思路之后,你把這本書讀下來你的講述稿基本上就能都出來。
在這里邊我們說補充政務的時候還有個小技巧。在遇到一些作者提到一些觀念不太好理解的時候,我們怎么辦,大家可以嘗試在每個關鍵點的下面或者說每一個觀點在下面舉一個例子,去幫助聽眾,去幫助這個聽眾能聽懂。
因為講書稿的產品思維就是怎么能夠通俗易懂就怎么來,因為它最終交付的產品,不是讓人看的,而是讓人聽的,所以說呢,你只要能講明白,講清楚,那你這個講書稿就非常好。而且在寫的時候大家也一定要口語化。
你可以在寫講書稿的時候,想象成你現在是在跟你一個非常好的朋友去聊天兒。
你發現一本好書或者是你覺得這個書里面的內容特別的好,你迫不及待呢,就想跟他分享,這本書里邊有什么有趣啊,或者是好玩兒或者是有用的地方,就像你跟她一對一的在聊天兒,在嘮嗑兒一樣。
拿到一本書,以后我會先翻一下這個封面封底還有序言,嘗試找到這本書的利益,然后,我會結合目錄找到我覺得重要的三個內容。
接下來呢,我就會轉化成問題,把這些問題都列成大綱寫出來,最后我會一邊參照這個大綱,一邊去翻書的內容,帶著這些問題去讀去思考,從這個數里邊兒去找答案。
然后,確認自己之前找的這個利益和重點內容對不對,因為有的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作者他最終想表達表達的意思,你并沒有真正理解。所以說這個像這樣的問題,你一邊帶著疑問一邊去確認的時候就會慢慢把自己的思路修正回來。在這個讀書的過程當中,你把那些你覺得不好理解的難得重點的東西標注出來,等回過頭來之后再細讀再去詳細了解,這樣你整個內容就都能出來。完成了全書概況和作者介紹,就開始進入正文的書的主線介紹,這就好像我們做北京中軸線主體建筑介紹,前門、故宮、景山、鼓樓是北京內城的從南到北的主軸線,在這兒提示一點,大多數書都會分明線和暗線,這也是看書評作者閱讀水平的地方,能把幾條主線都找出來,在這主線介紹部分說出來的書評作者都是很有功力的。我個人在雜志負責書評版的時候,我的老師每次都會重點幫我修改這一段,務必把主線理清楚。
? 介紹完主軸線之后,就開始按照主線介紹每一個部分的特點、亮點,這段也很【見功力】,既要把內容用自己的話說出來,又要說的有趣,能引發讀者興趣。在這部分里,筆記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把摘抄的筆記穿插到這部分內容,并把自己“共情”的部分聯系自己的實際寫出來,引發讀者的興趣。
5、完成了第四部分的正文,最后還有一部分就是要收尾,都會在總結一遍,你給聽眾復述一下,這個講書稿到底都講了哪些精華內容,這樣五部分下來,就是一個講述稿的邏輯。最后是重新點題,概況全文內容,既要精準又不能更開頭概況的重復,最好能升華內容,比如此書給自己的啟示,對自己的影響。如果寫不好,推薦序和最后的編者按,出版后記都能給你提示。【升華,拔高立意】
三、講書稿模板及解讀:
講書稿模板:
你好,歡迎愛書的你來到這里,我是講書人:XXX。今天為你解讀的是《XXX》。該書總共分X章節,X小節,大約X萬字,我會用大約X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XXX。
你好,歡迎來到這XX平臺,我是講書人XXX,常言道,君子四藝,琴棋書畫,琴為首。琴之為器,大道寓焉。所以今天我便為大家推薦《中國古琴藝術》這本書。
不要用您或者大家,一來是朋友另外是一對一的。
接著意境、故事或者數據植入引題,所以今天推薦《XXX》這本書。
然后作者介紹,寫作成就亮點,以及創作該書的背景和故事。解釋這本書有多牛:實際上就是做廣告,這本書的厲害之處。接下來,我跟大家講述這本書。
結構化的點不宜太多:4-5個最佳
分析之前要再強調下內容,最后再正式進入內容的講述
下面講第2個重點內容:XX 等
分標題的第1 2 3 不要與前面的重復,可以用首先 其次
首先先為大家解釋協調
一定不要就理論說理論,一定要舉例子,如果書上有的可以稍微加點自己的例子,應該具有普便性
總結:提出原來的重要內容,一句話概括一下
結束語:以上就是這次的重要內容
注意內容:*必須去除自己對文章的看法,只是忠誠于文章。因為這是讓專業的播音員去讀,要讓每個句子都口語化。
*音頻與文字的區別,1。音頻是一次性的,不能反復琢磨的過程和時間 必須讓句子和用詞簡單,這才是一篇很好的講書稿2 。沒有聽懂的話,這個點的傳遞就是失敗的,要簡單更簡單3 。不斷的強調觀點,不斷的讓大家有這樣一個認知。
*不要出現特別長的句子,不要出現太多的定語和形容詞,少出現指代的詞語(ta),少出現指代的詞語(張三很高興,去買他喜歡的東西,應該要把張三不斷的強化)不要用語法去評價,看起來啰嗦有利于聽眾理解。
*專業領域有專業名詞:必須對這些詞語進行解釋,字面的解釋和意思解釋:鏡像意思:先解釋兩個字怎么寫?鏡子的鏡,好像的像,意思是……
*名人的理論:大眾知道的可以不用解釋,陌生的可以代指一位美國學者提出觀點,不會讓聽眾產生陌生感,喪失興趣。
*不是嚴格的規定,陌生人出現一兩個可以的,聽到后形成概念,形成一定的權威性。
*既有新知,又能與知識譜系有橋梁-要有過門過橋的話,每個部分要有過度,不要硬生生的開啟或者結束。
*音頻稿是線性的,不能反復看,重要的觀點要重復這,那,他,其他等代詞不要用,要用實際名稱,括號和破折號是盡量不要用。
四、例文賞析: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
你好,歡迎愛書的你來到這里。今天為你解讀的是《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這本書的中文版大約26萬字,我會用大約23分鐘的時間,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怎樣寫出暢銷有趣的小說。
寫作的年代說來就來了。如今,自媒體興盛,似乎每個人都是那個有話要說的人,寫作看似變得沒有門坎,甚至誰都可以打榜獲獎。
自娛自樂的碎碎念已經滿足不了表達的需要:寫小說、出書、熱銷、賣版權、進軍影視圈直達歡場,一切貌似都那么清晰,如在眼前。
可是當我們真正拿起筆來卻發現并沒有那么容易。比如:小說寫一半就寫不下去了,人物模糊不真實,情節枯燥無趣不吸引人,語言平淡沒有文采和個性。即便寫出來讀者也讀不下去,更別說花錢去買,這些都是每個初學者甚至職業作家都會遇到的問題。
寫書當然是給人看,給更多人看。但是,一本書的暢銷,總有它受追捧的道理。那么,如何把寫作提升到創作的水準,把小說寫到暢銷的程度呢?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這本書,就為我們提供了一套暢銷小說寫作的方法和技巧。聽到這里,我相信大家心里也會有個疑問:說的這么好,那教給別人寫暢銷書的這位作家寫過暢銷書嗎?還是一出道就洛陽紙貴驚為天人呢?聽聽本書作者的寫作經歷,也許會出乎你的意料。
那么,在談這本書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本書的作者:大澤在昌,看看他的寫作之路。
大澤在昌
大澤在昌是日本著名的推理小說家和暢銷書作家。在1979年他23歲時,就以首屆“小說推理”新人獎出道,可謂是年少得志,不過在以后的11年里,他寫了28本書;出乎我們預料是,這些書都只是初版書,如夢初醒的初,一本都沒有過第二版,自然也就不是暢銷書。
即使他的新書上市,在書店也只丟在角落里,不被看好;直到1990年他的《新宿鮫》出版。
《新宿鮫》這套系列的出版給大澤在昌帶來了600萬冊的銷量,使他一舉成為暢銷書作家。《新宿鮫》系列也斬獲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直木獎、日本冒險小說獎等重要獎項。2010年,大澤在昌榮獲第十四屆日本推理文學大獎,該獎是日本推理文學唯一的功勞獎,專門嘉獎貢獻卓越的作家或評論家。
至今,大澤在昌已出版了86本書。如此高產,還能有書暢銷和獲獎,大澤在昌用了什么法寶,逆襲成為暢銷書作家的呢?答案就在這本書里。
我們一起來聽一下《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這本書的成書背景。寫作
《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是大澤在昌開辦的一系列“小說課堂”講座的內容匯集,共計十堂寫作課程和四次課題講授。講座歷時一年,面對的對象是從日本選拔出的十二位青年寫作者,講授的內容是大澤在昌三十余年寫作生涯中的創作經驗和寫作心得;全方位分解了小說創作中角色塑造、布局謀篇、文字描寫、對話技巧、敘述風格等具體問題,是一本獨具特色的小說創作技巧指南和作家養成手冊。它既能傳授你寫作方法和技巧,也能為你的寫作職業化提供指導和參考。
好了,以上是對這本書以及作者的簡單概述。下面我們來詳細講述一下本書的內容。
作為一本寫作全技巧的書,它的知識點比較多也比較碎涵蓋面也很廣;為了方便大家更清晰明了理解這些技巧,下面我主要從五個主要方面進行解讀。
1. 角色。要塑造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2. 情節。要寫出有趣的情節。
3. 文字和描寫。用文字和描寫來塑造自己的寫作風格。
4. 視角。學會用第一人稱寫作。
5. 職業。成為職業作家你所要知道的。
下面我們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怎樣要塑造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
平常我們提起某個作家,通常想到的是他筆下的文學人物形象,比如:巴爾扎克的歐也尼.葛朗臺、魯迅的阿Q、吳承恩的孫悟空,甚至有些人物如此深入人心,已經成了固定代名詞,比如,葛朗臺就代表吝嗇鬼,可見塑造人物有多么重要,以至于有些作家終其一生,都在努力塑造一個經典文學人物形象,流傳于世。
那么,如何讓你筆下的人物讓人印象深刻呢?
有沒有這樣一種情況:寫得好好的小說突然寫不去了。
大澤在昌告訴我們,小說寫不下去,很可能是你筆下的人物出了問題。情節出了問題,可以找到某個點修改;角色出了問題,那就要重新開始了。
角色能出了什么問題呢?形象不鮮明,沒有個性;形象鮮明的角色自然會推動情節的發展。
怎樣才能讓角色鮮明起來呢?萬綠叢中一點紅,要注意烘托,要有對立角色,這里的對立并不是說敵人。
試想一下,如果唐僧也支持打妖捉怪會怎么樣呢?估計一個晚上就通關了。正因為一個要打架一個要拉架,一些人想吃唐僧肉一些人不讓,這才有了故事。
在某一層面上,二個極端是表現人物的一個大招,而且對手越強大故事就越精彩。試想如果唐僧不支持打妖卻沒有這個緊箍咒,也沒有金蟬子轉世的背景,還能有故事嗎?來者都不善啊!妖怪就是吃唐僧的,孫悟空一定要打妖怪,唐僧肯定不讓悟空殺生,個性鮮明,一物降一物。于是,從東土到西天打了一路子妖怪,打完一波又來一波,寫了八十幾萬字。小說還怕寫不下去嗎?
人物僅僅有鮮明的個性還是不夠的,鮮明的人物未必是有趣的。
孫悟空原則性很強,如果只是一味打怪,讀者很快就乏味了。有深度的角色才能打動讀者。那么怎樣才算是有深度的角色呢?大澤在昌告訴我們:你筆下的人物需要成長。
一成不變的角色是單薄扁平的,變化的角色才會豐滿深刻,有深度的人物才有趣。只有角色豐滿了,才會有開闊的故事。
我們還拿《西游記》里的孫悟空說事兒。
一只生性桀驁不馴的潑猴,最后如何修成正果得道成佛的,說白了這就是一個角色成長的故事。這中間他也動搖過打過退堂鼓,一言不合就翹尾巴打道回府,甚至對唐僧動殺心;他也面臨過失敗、嫁禍、誤解和中傷,最終功德圓滿勝利完成任務。
從猴到佛,這就是成長。
一路磨難挫折,七情六欲都受到了考驗和升華;主人公遇到的挫折越大,境遇越慘,讀者對主人公的感情就越強烈,角色也就活了。他們就像在生活中的我們一樣,也在成長變化;這就讓人很信服,才會讓人過目難忘。
再比如,伏尼契筆下的牛虻,年輕時單純幼稚,歷經幾場生死打擊后,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并為此獻出了生命。如果沒有這個變化的過程,沒有經歷生死打擊,就很難讓人理解他最后的舉動。當然不能說變化就變化了,那是要有切中要害的事發生,甚至是一系列的事發生才會讓主人公轉變成為一個不一樣的人,最要緊的是這些事還要符合邏輯,聽起來真實可信。
角色具有了變化的屬性,讀者會很好奇,去猜想主人公下一步要做什么,人物就生動了;似好實壞的角色已平庸俗套,似壞實好的設計則常常能讓人物深刻。
不僅如此,還有些小技巧也不容忽視,比如人物的裝扮。
舉個例子:戲臺上,生旦凈末丑都有他們自己的妝面,每一筆每一劃都符合其角色特征,讓人一看,哦,這個是唱丑的,那個是角兒。黑臉的剛猛白臉的奸詐紅臉的忠義,短短的一臺戲,卻表現出波瀾壯闊的一段歷史故事,沒有超強的個性就疲軟了。
它的每一筆每一畫都精準的表達了人物特點。再比如:阿Q。這個角色之所以經典也是如此。沒有名子、頂著癩頭瘡、枯黃小辮子、精神勝利法、渴望得到尊重不惜隨波逐流鬧革命掉了頭,一個被污辱和被損害的低層小人物,成為了文學史上的一個名角。魯迅的每筆對人物外貌衣著的描畫,都是在為人物增彩添色。這個就是大澤在昌所說的“氛圍”的營造。
角色的重要,還在于它支撐起了情節;有趣的小說,是角色和情節有機結合的產物,情節讓角色成長也讓角色成活。下一條我們說說情節。
好了,上面就是為你講述的第一個主要內容:深刻的人物角色不僅個性鮮明,還需要成長變化和氛圍的營造。成長的角色,更深刻更真實也更豐滿。
說完這個,咱們來看看第二個重點內容:情節不動人,讀者就不會買帳,而有趣的情節總是讓人著迷的。
那么,怎樣寫出有趣的情節呢?
試想一下:是什么原因讓你拿起書就不忍再放下,或者放下書還沉浸在故事里?在這個過程中,你的腦海是不是一直都沒有停止過對故事走向的思考?又是怎樣的有趣,吸引你停不下來呢?
大澤在昌告訴我們:有趣的小說有二種,一種是“變化”小說,一種是“謎題”小說。小說必有謎題,不僅推理小說,普通的小說也存在謎題。
那么,什么是“變化”小說呢?用一句話來講就是解決問題的小說就是變化的小說。比如,《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二山是問題,挖土刨石是解決辦法,最終大力神之子移山是故事結果。這個過程就是一部“變化”小說。
什么是“謎題”小說呢?推理小說都屬于”謎題“小說。比如:大澤在昌的《新宿鮫》。
什么是最理想的形式呢?在變化的過程中,最終解謎。這個不太好理解,我說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故事:《田忌賽馬》。
賽馬這件事是變化的,在馬的腳力都相差不多的情況下,輸贏是個變數。雙方都有上、中、下三個等級馬匹。在這里,賽馬這件事是問題,參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結果,未必贏。孫臏對田忌說:你盡管下注吧,我能保證你贏。為什么孫臏有把握贏?這是一個謎題。最后贏了揭曉答案。這個故事就包含變化和解謎兩個要素。
我們知道了有趣的小說都是有謎題的,那么怎樣把這種謎題放在故事里呢?這是情節設計的一個關鍵。有謎題才會讓讀者沉入猜謎解謎的樂趣,特別是推理小說,謎題就是小說的命。謎題也不要在小說的后半部分才解開,為了防止后勁不足,大澤在昌提示我們,要在小說的三分之一處解謎,然后再設謎;如抽絲剝繭般再解謎,反復讓讀者受虐,吊足胃口,小說才吸引人。
在一部小說中常會有幾個點:起、承、轉、合。小說的情節起伏變化讓讀者有帶入感,像沖浪一樣有漲有落;波瀾不驚的情節實在難以讓人讀下去。設置謎題常常在這四個關鍵點上。
怎樣理解起承轉合呢?“起”可以理解為制造問題,“承”可以理解為解決問題,“轉”可以理解為解決問題出現偏差,“合”可以理解解為舊方案無效新方案解決問題。
是不是還不太好理解,再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拿談戀愛來說吧。相識是“起”,相戀是“承”,失戀是“轉”,殉情是“合”,殉葬的殉。當然不同的作家,設置關鍵點的位置相差很大,有人從相戀寫起,然后在回憶相識的關鍵點上設置謎題,為失戀提供反轉,在失戀后解謎再設謎題,為殉情埋下伏筆;有的作家直接以殉情寫起,開篇就是個謎題,然后在相戀中埋伏筆,在失戀環節中解謎,最后達到高潮。
高妙的小說甚至會出現幾次反轉,這就大大豐富了小說的情節,小說自然也就有趣了。
猜不中故事走向才是吸引人的所在,如何讓陳詞濫調的故事題材吸引人?答案是:劇情的反轉,多造意外。這就需要在行文過程中沿途多埋下幾個伏筆,以便讓后面的反轉看起來足夠真實。讓讀者驚叫起來,“啊,原來是這樣”,那時,你就贏了。
好了,上面為你講述的是本書的第二個內容:設置謎題才能寫出有趣的故事,以及可以設置謎題的關鍵點。要多埋伏筆多設謎題,這樣才能讓故事反轉。有趣的小說總是包含解謎的過程。
接下來為你講述本書的第三個內容:怎樣用文字和描寫來塑造自己的寫作風格。
在我們讀書的過程中,有沒有這樣一種情況:讀到某篇文章時,我們立刻就會猜到這是哪位作家的作品。那么,是什么讓他們如此與眾不同呢?他們強烈的個人風格和獨有的表達方式又有什么技巧呢?答案就是:文字和描寫。這既是作家個性的表現,也是吸引讀者的魅力所在。有多少作家就有多少小說的寫法以及文風和個性。題材一樣,甚至故事情節都一樣,為什么依然有他們自己所獨有的風格呢?下面我們就說說這個事兒。
寫作是表情達意的需要,精準的措辭和邏輯是正確輸出信息的基本要求。正是由于對文字近乎苛刻的要求,才有了這句“僧敲月下門”的經典傳頌,“推敲”二字就由此而來。怎樣才能做到措辭精準和邏輯正確呢?
沒有其它辦法,只能推敲推敲。不僅做到措辭精準和邏輯正確,文字還要有節奏感。假如擺在你面前有二種文字,一種文字讀起來如流水一樣順暢,沒有阻礙,一種呢,無論怎么讀,都不能在腦海中形成連貫的畫面或思維。
為什么呢?大澤在昌告訴我們,這兩種文字的最大的區別在于“節奏”。熟練的寫作者寫的文字,上下句會銜接得很好,段落與段落之間很順暢。這樣,讀起來就很容易。怎樣理解節奏呢?打個比方,文字的節奏相當于音樂的韻律節拍,無論節奏疏密還是輕重,它都是有規律的,這就是節拍,節拍不要亂,聽起來就很娛悅,甚至還會讓人隨著節拍手舞足蹈。
掌握好節奏很容易帶動讀者的情緒,讀者能踩到點上,就容易體驗出文字的美感。就像中國的古詩詞,講究平仄對仗,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容易記誦,即使講的不是故事,哪怕只是一種情緒或者一處風景,也仍然吸引著我們,這就是文字的魁力。
據說米蘭·昆德拉就是用編曲結構,來安排小說的。足見藝術是相通的,可以借鑒的。
如同節奏的密疏,描寫要講究輕重濃淡。所謂描寫三要素就是“場所”“人物”和“氛圍”。什么叫描寫?傳達這三個要素的內容就叫描寫。
如同角色支撐情節,描寫的支撐是文字。描寫不能平均分配,正如前面所說,要講究輕重濃淡。比如,寫一場戀愛場景。一個女孩推著行李箱走向車站。如果只寫人物就太單調了,這時就要注意場所和氛圍,描寫場所和氛圍也是為烘托人物。
可以把時間定在櫻花開放的季節,很久以前,女孩和男孩相遇,那時是花開,如今是花落。或者寫寫火車,為離別或殉情埋個伏筆,為以后的情節做足鋪墊。描寫現在的櫻花,重點是為了回憶過去,這樣輕重就出來了。寫女孩在鐵軌前久久站立,看似一點而過,實際上是為以后女孩臥軌殉情做足前奏,真正的濃墨重彩在后面。輕重濃淡就出來了。確定表現的重點,然后恰如其份的表現這三要素,這就是描寫的秘訣。
好了,上面為你講述的是本書的第三個內容:好的文字不僅措辭精準富有邏輯,還要有節奏感;合理安排描寫三要素,做到輕重有度,濃淡相宜。
接下來為你講述本書的第四個內容:運用第一人稱寫作需要消除三大障礙,你的小說才會真實親切,感動讀者并引起共鳴。
寫過小說的人都知道,在下筆前所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視角問題。采用什么視角寫作將直接決定如何敘述一個可信的故事。你是用第一人稱寫作還是無所不知的上帝視角寫作呢?那我們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上帝視角。
所謂上帝視角,就是第三人稱角度,它全知全能,知道故事的一切細節。大澤在昌告訴我們,在日本,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并不為人所接受,甚至在參加新人獎時會帶來負面影響。不用第三視角,第二視角又極為人所用,那么你就要掌握第一人稱寫作。
學會第一人稱寫作并非易事,首先要學會消除三大障礙。
第一障礙:視角混亂障礙。就是無論你切入的角度如何,都要經得起推敲,不能有邏輯上的矛盾。明明是用第一人稱,卻能知道別人的內心想法,明明“我”不在場,卻知道他人的個體生活,這樣寫就不對了。舉個例子,“我跌了下去,起來時額上鼓起一個青包,小華聽到聲音從床上跳起跑了出來。”青包,自己是看不到的,你不可能站在自己的對面,這就不符合第一視角表述。“我”不在場,肯定也不知道小華當時在床上。這也不符合邏輯。這是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才能做到的。
如果用第一人稱,就要改成“我跌了下去,額頭疼痛難忍,一抬頭看到到小華站在我面前,光著膀子衣服也沒有穿,肯定是剛從床上爬起來。”這樣視角就統一了,疼痛的感覺只有“我”知道,小華沒穿衣服是因為在睡覺還是乘涼,只有小華知道,而“我”只能猜測。一個視角敘事,避免了混亂。
第二障礙:信息入口障礙。《圣經.約伯記》有這樣一句話:“唯有我一個逃脫,來報信給你。”說的是個什么事呢?說的是上帝為證明約伯的虔誠,讓魔鬼奪取了約伯的孩子,財產乃至一切,只留了約伯的生命。約伯的仆人跑來對約伯說的就是這句話:唯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
大江健三郎曾把這句話當做他的小說創作原則。真實的必要,傳遞的必要,因為唯“我”一人知曉。怎么理解這句話呢?“唯有我一人逃脫,來報信給你。”“唯我一人”,意思是仆人是唯一的目擊者,“我”作為信息的唯一入口,也是唯一的信息傳遞人,“我”要保證信息的正確。怎么傳遞?以第一人稱,真實傳遞親眼所見,而不是靠猜想和虛構。
第三障礙:第一人稱形象個性傳達障礙。如何表現作為主人公的“我”的形象個性呢?答案是:通過對話可以突出作為主人公的“我”的角色性格,彌補第一視角的不足。
由于不是上帝視角,也就不能“用他(她)以前如何如何”之類的方式直接表述,這個時候就要用到對話。比如,有位陌生人對承諾不再飲酒的主人公——“我”說出,“我認得你,上個月你在酒吧喝醉了酒,打了架”,這時“我”摸了摸額上的傷... ...這就給讀者傳遞了主人公不可言說的隱情,“我”是在撒謊還是另有苦衷,情節一下就拓展了,人物個性也凸顯出來。這是第一視角寫作跟上帝視角的不同,第一視角一定要通過別人來表現做為主人公的“我”的個性。
視角混亂障礙、信息入口障礙、第一人稱形象個性傳達障礙這三大障礙解決了,你寫作的情節就真實親切,容易帶動讀者情緒,引起共鳴,做到這些你就掌握了第一人稱寫作技巧。雖然很難,卻可以檢測你的寫作水平。所以啊,掌握了這種寫作手法,你向職業作家的道路又邁進了一步。
好了,以上就是為大家講述的第四個內容:運用第一人稱寫作需要消除三大障礙,你的小說才會真實親切,感動讀者并引起共鳴。
下面,為大家講述本書的最后一個重點,也就是第五個內容:作為作家的你需要具備哪些職業素養。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啊。
而大澤在昌告訴我們要五年或十年后再出道為目標。 如果沒有太多人生閱歷或寫作經驗,出道早未必是好事,沒有持續的“輸入”,很快你就江郎才盡。所謂作家,就是持續寫作,少年成名而又老有所為的作家畢竟很少的。
那么,以什么方式出道呢?一種是參賽拿獎,參加含金量高的新人大獎賽;一種是直接投稿出版社出書。哪種方法最好呢?當然是參賽拿獎,獲獎并不是以后就萬事大吉了,要用心創作決定自身命運的前五本書。這五本書將決定你能否成為職業作家。
作家的身份伴隨的是寫作,不寫了也就不能稱為“作家”。那么驅使作家不斷寫出作品的動力是什么呢?大澤在昌坦率地說:是暢銷和獲獎。
一個作家要想走得長遠,必須要寫出高于現實的真實作品。有些寫作者只會寫自己親身經歷或熟悉的事,如果作為職業作家的話卻是危險的,這可能讓你的職業道路不會很長。只描寫現實自身的體驗不是職業作家所為,隨著寫作的作品增多自己生活中的素材也會很快耗盡,因為身經體受的生活畢竟有限,主人公不能等同于作者。
那么,如何保證能夠持續“輸出”呢?大澤在昌告訴我們要多讀書多觀察,這是我們靈感和寫作素材的源泉,而且還要堅持每日練筆,讓寫作成為習慣。
同時也要跟其它作家保持關注,找到你的競爭對手,這樣也更容易激勵自己寫出更加優秀的作品。
“喂,大澤,在做什么啊?”
“我在寫一部全新風格的小說,下個月完稿。”
聽到別人的寫作計劃,你馬上就有進取的欲望了。他們是你的競爭對手,同時也是你最好的朋友。
作為作家,特別是剛出道的作家,如果能有約稿機會,千萬不要拒絕。不管是隨筆還是短篇小說,一定按時交付稿件,因為每一次發出去的稿,都代表著可能換來更多的出版機會。
當然,正如大澤在昌所說:說到這種程度,做不到的人還是做不到。至于原因,也許就是那種叫做“才華”的東西吧!
我想,即使做不了職業作家,有故事的你,讀過這本書,至少也會成為一個會講故事的人。
好了,說到這里,《暢銷作家寫作全技巧》這本書的主要內容就講述完了,下面,我們再來總結一下今天為你講述的主要內容。
第一個重點,我們提到的,是如何塑造讓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個性鮮明,有成長變化的角色是令人難忘的,同時不要忘了氛圍的營造。
第二個重點,我們又講述了在關鍵點上設置謎題。謎題不僅存在于推理小說,也存在于普通小說中。有趣的小說總是存在解謎的過程,不同的作家設置謎題的關鍵點也會有區別,總之,盡可能多地埋設伏筆,以便提供情節反轉。
第三個重點,好的文字不僅措辭精準邏輯正確,還要像音樂一樣富有節奏感;描寫有輕重緩急,要形成自己的文風和個性。
第四個重點,學會運用第一人稱寫作,這個技巧是走向職業化道路的必修課。掌握這個技巧需要消除三大障礙,你的小說才會真實親切,感動讀者并引起共鳴。
第五個重點,我們講述了,大澤在昌給寫作者提供了一些職業上的見議,比如,如何出道,如何保持持續的寫作輸出,如何激發寫作熱情,甚至如何放棄。希望對你的職業規劃有個參照。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為你講述的全部內容。恭喜你又聽完了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