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想過,你的哪一個選擇,是屬于自己的?
年輕的我們總愛和喜歡的人結下各種約定,就像“以后我們要永遠生活在一起”,或者只是“我們要一起去xx上大學”這樣,好像說了以后就已經實現了一樣。九夜茴說,男孩子在承諾時,是真的如承諾般真心;但他們毀約時,也是真的不再愛你。大概真的是性別不同,思考方式也不同。一個男性朋友告訴我,女生可能會因為被男生感動而愛上他,而男生永遠只會因為愛一個女生而愛她。我不知道如何定義“感動”和“愛”,或許感動是有條件的愛,而愛卻是無條件的感動吧。
今天我去看了一場電影,《七月與安生》。很多年前,大概是還在青春期的我,對于“安妮寶貝”這個名字充滿幻想,曾經拜讀過她的《八月未央》。我從來就是個很木訥的人,于是那些灰色系,又如此感懷生活的文字,對我是毫無吸引力的。書的內容我已記不得了,只是對安妮寶貝這個人,從此頓無了好感。
所以今天在買票時,我并不知道自己哪來的勇氣,一個人去看一場并不一定喜歡的電影。但也許是記憶深處的細胞作祟,告訴我說這都是屬于你的,你是被選擇的。雖然一開始我并沒有太入戲,但結束時我已經感覺深陷其中。
故事,不知道是該說老套還是怎樣。大概就是一對閨蜜,七月與安生,從13歲相遇那天開始,就變得了形影不離,一起上學,一起吃飯,一起洗澡,一起睡覺。然而就算是真正的姐妹,也很難做到無私奉獻,所以在她們同時愛上一個男孩子之后,很自然的,關系決裂了。再接下來,就是非常狗血的七月被求婚,被拋棄,被懷孕,再被難產而死。我說“被”,不僅僅是因為造成這一切的是命運,更是因為,在這場人生悲劇中,安生,是其主要制造者。我想,影片大概是想渲染七月與安生的友情有多牢固,多無私,以至于后來安生無條件的獨自撫養起了七月的孩子。但我這種木訥又壞的人,只是覺得七月太不值得:和安生交朋友太不值得,一輩子只愛只等了家明太不值得。縱使他們終會記得回來,但離開就已經代表著不可原諒。給你一巴掌,再給你一顆糖,沒有人會傻得開心。但如果給你一巴掌,再撫摸著你的臉,一邊說對不起 一邊給你糖,你可能就會被感動妥協了。七月直到最后也沒有做一個屬于自己的選擇,被選擇得生下了孩子,造就了最后的悲劇。
如果,我們真的可以自己選擇,那我想選擇做一只蟬,雖然只有七天的壽命,但每天都是在為自己而活。人世間的確美好,但正因為誘惑太多,我們無法摒棄它們,做出真正的屬于自己的選擇。春夏秋冬,是地球與太陽距離的改變而造成的,樹葉發芽凋落是季節改變致使樹木代謝循環而造成的。一切早已有因,一切早已結果。
最后,放一張七月扮演者馬思純的美照,雖然她不是真正的七月,但她是我心中唯一的馬思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