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懿傳是我追劇至今第一部完完整整一集不落追完的劇,它更像是一杯平淡的茗,像是它不急不躁的拍攝了許久,品的人也急不來,非得靜下心來,去感受這一首深宮中的壯麗挽歌。撇開網上的輿論和比較,不談歷史的真實性與可參考性,拋開角色演員種種,如懿是真真的讓我從心底里歡喜,許是她為愛的奮不顧身,許是她清冷自傲的氣質,又許是某些特質相似的惺惺相惜。
?
? 立于每一個人生命起點望向他的一生,每個人都變成了與眾不同的一粒沙,在命運這雙翻云覆雨的手里,有一些從指尖溜走消散于風中,而有一些被摩挲成了珍珠,熠熠發光。
人的思想觀念最容易受時代的影響,而當時三綱五常的傳統思想反倒是襯托出如懿的珍貴。如懿初見郎世寧的時候,了解到了西方的一夫一妻制,盡管她說著在宮里的嬪妾是不能和離的。但她依舊滿懷著期許詢問她的丈夫弘歷:“萬一啊,一個男子只有一個妻子而沒有任何妾室呢?”在這深宮圍墻的重重規矩下,答案不言而喻,乾隆斥責她的胡思亂想,二人不歡而散,其實如懿何嘗不明白帝王的愛情本就是不平等的,可偏偏她想要的只是那一個一生一次心懿動的人。也許如懿自己也沒料到,郎世寧的話已在她心中播下了一顆種子。
? 每段關系之初,人終歸是珍惜的,愛情里的小打小鬧小冷戰也成了感情的催化劑,一個畫的是玉雪軒時接過如意,兩人心意相通的端莊時刻,另一個畫的是得了能娶心上人在城樓上玉樹臨風的逍遙模樣,一個端莊,一個逍遙,無畏配不配,只因情愛,一切便都合適了。
? 弘歷拿著如懿繡的手帕,指著帕上的圖案對她說:“帕子上的青櫻紅荔在一塊兒,那我們也不會分開的。”其實人人都知道甜言蜜語向來是作不得數的,時光變遷,數不盡的悲歡離合,更何況是這諾大的宮闈里呢。可愛情里聰明的女子又有幾個呢,山盟海誓像是深淵沼澤,一旦陷進當時深情的眸子里,便難以自拔,信那一份深情,至少在情起時那一刻是真的。
? 承諾盡然是美好的,為這一句“你放心,有我在”,如懿便心甘情愿地依附著弘歷,一句承諾如一把枷鎖,生生的困住了這個極其聰慧的女人,她把一切心意全全的交付給弘歷,她只求一份心心相印的感情,哪怕與三千佳麗共享一人,她不爭亦不搶,卻全然忘記君王疑心深重,前朝后宮危機四伏,她像是一株傲白的蓮花,硬生生在泥濘的池塘里綻出一份亮白。
?
? 在這規矩繁復的清宮里生活便是如履薄冰,更何況是談情說愛。帝王的愛情本就是不平等的,毋庸置疑的是青櫻弘歷的確深愛彼此,青櫻愛弘歷,愿意受庇護于毒害她姑母的太后身下,改名如懿;愿意提及皇上心中憂慮卻不敢面對的忌諱,追封生母;愿意在這片永無休止的戰爭中,受著一次次的誣陷,直到最后她說倦了清白二字。
? 宮廷華貴,極盡奢華,為追求富貴榮華,總有人肯舍棄情義,不顧底線。阿箬與如懿一同長大,雖是奴仆,但如懿視她為家人一般,卻不想禁不住他人三言兩語的挑撥,抵不住虛幻的地位榮寵,情分這兩個字,在后宮,在薄情寡義人心中顯得太過寡淡了。貼心之人背叛的后果,是讓如懿進了冷宮。后宮陰冷,雜草叢生,了無生氣,伴著他們的是瘋瘋癲癲神智不清的棄婦和一個奉命保護她們的侍衛—凌云徹。
? 縱使冷宮里凄凄慘慘戚戚,宮外頭的人依舊放心不下她,有的是為了權利,“特定”飯食,深夜毒蛇,焰火燒宮,極盡手段,想要置如懿于死地;也有人是為了情誼,海蘭這一生為這一句姐姐付盡了一生的執念,孩子,丈夫,生命,都抵不過沒有血緣關系的如懿,為的是落魄時刻,如懿的那一句“有我在。”
? “墻頭馬上遙相顧,一見君心即斷腸”如懿像極了白居易詩中的女子,一樣為愛癡狂,不留余地。三年冷宮幽禁,都敵不過弘歷的三言兩語,只他一句“留在朕的身邊”便化了她的心,一盒親制的綠梅粉便融了她眼里的怨,一盆青梅便解了她平白蒙受冤屈的恨,她想要的從不是身外華物,而只是弘歷那一雙絕境中不會放開她的手罷了;她本身心思敏捷,極其通透的人兒,卻從不在這險惡后宮中使出陰謀詭計,以謀求帝王恩寵;她害怕位高寒重,但是為這弘歷不孤單,她便一心只想著到弘歷身邊去。如懿答應做皇后的時候,乾隆的眼里泛著淚花,他選定如懿伴他在無人之巔上。封后大典上,華服著身,雍容華貴,高臺厚榭,氣勢恢弘,如懿踏著奪目的紅地毯一步一步走向乾隆,在萬眾矚目里走向無人之巔,她牽著身邊人的手,聽著跪拜的眾人同聲賀道“帝后同心,萬世其昌”,而這祝福聲里,又有幾分真心,臺下眾人皆臣服,可卻又心懷鬼胎。
? 縱使位處中宮受人覬覦,但只要能攜所愛之人的手,如懿便能心安。首次南巡,初入杭州,兩人扮作尋常百姓模樣,一起游山玩水,吃特色小吃—條頭糕,聽百姓說書,踏在石橋上共賞西湖月色,在這片無人打擾的平靜中,二人相依,乾隆向如懿許諾縱使煙霧消散二人情分不散,即便煙霧茫茫,只要如懿執著他的手,二人便不會走散,乾隆想要與如懿共賞四時的花,想要這個一生一次心懿動的人陪著他。
? 那或許是如懿這一生里最美好的時刻,但是物極必反。那一刻的親昵是真實的,說的一生一次也是真的,只不過延伸開來是當時的那一刻的想要彼此陪伴一輩子的想法。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這瞬息萬變的后宮里,能像如懿秉持著初心的人,太少了。
? 一曲寒族舞罷,摘下面紗的寒香見令乾隆驚為天人,不顧前朝后宮的阻攔,將已為人妻的寒香見納入后宮,寒香見的清冷剛烈激起了乾隆的征服欲,他甚至有些癡心瘋狂了,他為寒香見造寶月樓,厚待寒族,穿韓服,甚至要如懿去勸服寒香見,他對寒香見的聲聲告白,如冬日里冷冽的刀,倏的扎進如懿的心里,堅決狠戾,當他得知寒香見喝的避子湯是如懿給的時候,一記掌錮伴著怒斥,霹靂般砸向如懿,全然不顧兩人青梅竹馬相濡以沫的情分,而最初那份彌足珍貴的情分也漸行漸遠著。
? 雪落,如懿走在長街里,她回頭望,心是空蕩蕩的,像雪般輕,她好像失去了她的少年郎,但她的心又重重的沉下去,沉到底,沉到不知處的黑暗里。
? 乾隆是不愛如懿了嗎?我覺得是不的,他于寒香見更像是狂熱的“乍見之歡”,而他仗著的不過是如懿對他的癡情,在如懿的一往情深里胡作非為,所以他不會容忍如懿心里有別人。君王的自私無情,猜忌懷疑,讓他嫉恨憤怒,他恨漫天的流言蜚語,而他的心里更怕失去如懿,他用權力掩飾心里的孤寂,閹割凌云徹,污辱如懿,他在這無人之巔呆久了,看慣了這后宮里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為了爭名奪利不擇手段的糾紛,對于超越男女,只為折一枝梅花相送的感情自然是不信的,他以為折磨凌云徹的身體與心靈,他是贏了的,卻也在不知覺里搓磨著他和如懿的感情,多年的情誼不是能輕易割舍的,但偏是這份難舍的情令他們相互恨著冤著也不舍著,愛情里的是非太難說清了,誰也不愿開口,不愿讓步,在自以為然的世界里暗中觀望著彼此,緘口不言。
? 如懿的冷漠讓乾隆的心是煩躁的,連帶著后宮里的女人一并不喜了,他見慣循規蹈矩的順服模樣,心里頭亦生了尋求煙柳之地妖嬈女子的念頭。如懿一定從未想過,待到她在此來到蘇杭,風景依舊,人心已非,心里的苦已令她嘗不出條頭糕的甜味,說書人講的也不是帝后同心的片段,而伴在她身邊的人也并非是許諾相伴一生的少年郎了。如懿終歸是癡的,為了所愛之人的清譽,她愿做讓皇上怒的人,她直言進諫,隱藏已久的戰爭終于爆發了,像是蓄勢已久的火山,蠢蠢欲動已久,積攢著,忽的噴涌出來,彼此的怨一發不可收拾,終于讓兩人遍體鱗傷。乾隆的咄咄相逼,令如懿終究是寒了心,短發為祭,給去了的青櫻弘歷。
在這后宮里如懿不知受盡了多少委屈,波及侍婢,兒女,家人,為這乾隆的一句:“不管怎樣,我都會護你周全”,她都忍著,無助時,眼中含淚,可依靠的人卻不是乾隆,拭去眼淚的人更不是乾隆。如懿為著心中的底線,從未害過人,不是她沒有能力也不是她不夠聰慧,僅是因為她擁著一顆善良正直的心,她不屑于踏著別人的尸體上位,更不愿用別人的姓名換取自身清白。她深知后宮險惡,卻不想一次次推她入深淵,令其寒心的是他最深愛的少年郎。
? 如懿終歸在這帝王愛情中看的透徹了,無悲無喜的道:“皇上,你知道蘭因絮果這句話嗎?我少時讀的時候只覺得惋惜,如今卻明白了,花開花落自有時。”她不在稱自己為臣妾了,她成了她自己,一個完整的渴求自由的人,她的心終于不再依附于乾隆了。癡情的人想通后做事亦是決絕,剪了帝后牽手的畫,一同焚著的是她對這諾大皇宮的留戀,將藥一并倒給了枯死的青梅。月光皎白,揮灑如銀,如懿在院子里品著茶,與容佩追憶著往昔,她曬著月亮倦了,睡了,永遠的睡著了,枯了的青梅伴在她左右,她融進了月亮里,那夜的月色溫柔極了。她只留給自己的孩子一封信,愿他自由快活便好,整篇信間不提一言乾隆。
? 乾隆自然是氣的,氣如懿的決絕倔強,氣如懿的不肯低頭,更氣如懿先他一步離去,讓他一人孤零零的矗在了無人之巔里。他命人燒掉如懿的所有畫像,史書記載,隨意的埋葬了如懿。
? 乾隆或許不知道他的憤怒里是否帶著悔恨呢,即便是有,他亦不會承認,但歲月蹉跎,當他踏入腿腳不便的耋耄之年,剪下枯白的發,放入裝著繡有青櫻紅荔帕子和一縷青絲的盒子明白。
? 也許如懿也分不清她死前是否還念著乾隆吧,可她臨終前一直伴著的青梅亦知道。
? 載著悠悠情深,青梅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