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優(yōu)典型事跡材料#
歲月悠悠,寒來暑往,教學七載,耕耘不息,學習不止。收獲之火,明明如星;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盡情燃燒生命的火焰,燎一片心中的原野,使生如夏花之絢爛,使學子如桃李滿天下。下面,請讓我歷數(shù)七年教育生涯里的星星之火。
2013年,我于湖南第一師范學院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汨羅市一所偏遠鄉(xiāng)村教書。工作期間,我牢記《教育學》所學知識,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guī)律和教學原則,合理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并將孔子所主張的“學-思-行”學習過程化作實踐中的“閱讀-思考-寫作”教學過程。閱讀,既是讀教材、讀學生、讀課堂,也是讀一切偉大經(jīng)典教學著作之意。《學記》有云:“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在閱讀課堂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了一個個問題,或是請教有經(jīng)驗的同事們,或是查閱資料書刊。經(jīng)過不斷的鉆研反思,我把領悟到的零星收獲與心得記錄下來,化作一篇篇論文。其中,有好幾篇凝結教學智慧的論文獲得湖南省教育學會評定的一等獎,如《農(nóng)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問題現(xiàn)狀及其對策分析》《如何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積極性》等。
隨之而來的是我的教學能力越來越強,深受學生喜愛、家長認可、領導器重,我因所任教的學科成績良好,多次被評為教育質量優(yōu)勝獎,多次被評為鎮(zhèn)級、市級優(yōu)秀教師。
工作的同時,我爭取機會,參加各種各樣的比賽。我熱愛參加學科教學競賽。每一次準備教學設計的過程,我用心研讀教材、廣泛搜集資料、虛心聽取建議,不厭其煩地磨課、修改、磨課、修改……我將這樣的過程稱為“泡課”。汪曾祺說,西南聯(lián)大學生愛“泡”茶館,其論文都是在茶館里寫就的。我覺得自己每一次與文本對話、與課堂交流、與學生發(fā)生思維碰撞之時,整個身心徹底浸潤在教學活動里,心無旁騖,那樣的狀態(tài)就是“泡”。我享受參加比賽的過程,我享受不斷學習的狀態(tài)。
不僅樂于參加教學競賽,我也欣然報名“全市青年教師寫作大賽”、“汨羅市教育系統(tǒng)主題演講比賽”、“汨羅市中小學教師微課大賽”……參加演講比賽,雖然獲得過第二名的好成績,但通過比較自己與第一名之間的差距,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教學語言缺乏生動性與感染力。于是,在以后的教學中,我開始有意識地錘煉自己的課堂語言。參加全市一百多名教師參與的寫作大賽,需要當堂寫作一篇議論文與記敘文。寫作記敘文之時,文采飛揚,情到深處,差點落淚。我獲得了第八名的成績。這讓我深刻意識到自己長于抒情短于議論的寫作特點。于是,我開始了自己的教育敘事寫作。只要在課堂上有什么感受,一下課我就第一時間記錄下來。等到晚上安靜下來,我開始書寫自己的教育故事,然后寄給雜志。有一天,《湖南教育》雜志刊登了我的一篇教育敘事——《愿君久居芝蘭之房》。
教師的勞動具有示范性。我對于閱讀與寫作的熱愛,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上。我教育他們多閱讀多寫作的話,像種子般深深扎根在他們心底。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學生的寫作能力在我的培養(yǎng)下有了很大的進步。我在家長群發(fā)動家長為孩子購買更多更好的書籍,我將學生的日記選編為班級作文周刊,我輔導學生參加各類征文比賽……2015年7月,在第十八屆全國青少年五好小公民“少年向上 真善美伴我行”主題教育活動中,我輔導的學生李慧鈺獲得征文比賽小學組三等獎,我獲得征文指導三等獎。
科技的迅猛發(fā)展,提醒教師必須要有終身學習的意識。我參加過很多次培訓,每一次都用心投入。“我像海綿里的水,默默汲取著講師們帶來的養(yǎng)分。”這句話來自2017年平江縣“春暉培訓”第一期“春暉報”上的文章《待君曉看紅濕處》。當時,我手寫我心,沒有一句虛言。也許就是憑著那樣一片赤誠的心,我被評為那一次培訓的優(yōu)秀學員;也許就是因為嘗到了努力學習帶來的甜頭,之后的培訓,我都積極付出,被評為每一次的優(yōu)秀學員。
越學習,越感受到自己的無知。我報考了“初中語文教師資格證考試”。有的朋友說我亂折騰,因為我已經(jīng)有了小學語文教師資格證。但這張證書是學校發(fā)給我的,并不是自己考的。我專心看書,認真做題,順利通過了筆試的三門科目以及最后的面試。當拿到自己過五關斬六將得來的證書之時,那種收獲感與幸福感,是只有親身經(jīng)歷過的人才懂的。人活著,不是來享受安逸日子的,不就應該淋漓盡致轟轟烈烈地奮斗一場嗎?
看起來,它們換來的不過是一張張榮譽證書,它們只是星星之火。但我的內在經(jīng)由這些體驗,日益變得充實豐盈起來。有一句網(wǎng)絡流行語說:好看的樣子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百里挑一。我想,熱愛自己的事業(yè),上下而求索,這樣的靈魂就是可愛的。在孜孜不倦的求索中,我看到畢生的奮斗目標——躬身入局,有一絲光,發(fā)一份熱,將自己奉獻給中國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