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
咸豐二年二月十一日(1852年2月,十七歲),葉赫那拉氏被選秀入宮,賜號蘭貴人。
咸豐四年二月二日(1854年,十九歲),晉封懿嬪。
咸豐六年(1856年)三月,生下咸豐帝唯一的皇子載淳(即同治皇帝),晉封懿妃。
咸豐七年正月初(1857年,二十二歲),晉封懿貴妃。
咸豐帝體弱多病,兼之當時的大清北有英法聯軍入侵北京、南有太平天國反清農民運動,正值內憂外患之際,讓他心力憔悴。懿貴妃工于書法,于是咸豐帝時常口授并讓其代筆批閱奏章,并且允許懿貴妃發表自己的意見,因而大臣們多對葉赫那拉氏不滿。
同治時期
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前,葉赫那拉氏隨咸豐帝逃往熱河。
1861年8月咸豐帝在熱河去世,臨終前將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景壽、協辦大學士尚書肅順、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八人任命為贊襄政務王大臣,輔佐同治帝載淳處理朝政;又給皇后和皇太子(由皇帝生母懿貴妃代管)兩枚代表皇權的印章,希望他們相互牽制。
咸豐帝死后,皇子載淳即位,定年號“祺祥”。葉赫那拉氏與皇后鈕祜祿氏(當時的中宮皇后慈安)并尊為皇太后。顧命八大臣企圖專權,權力欲極強的慈禧非常不滿,于是聯合在京主持和談的咸豐帝的弟弟恭親王奕訢,利用帝后和咸豐帝的梓宮回京的機會發動辛酉政變,設計逮捕了八大臣,判處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自裁、肅順斬立決,其他人革職。奕訢被封為議政王。
1861年12月2日,改年號“同治”,兩宮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執政初期,她在議政王奕訢的輔佐下,整飭吏治,重用漢臣,依靠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漢族地主武裝;又在列強支持下,先后鎮壓了太平天國、捻軍、苗民、回民起義,緩解了清王朝的統治危機,使清王朝得到暫時穩定。出于維護封建專制統治,她又重用洋務派,以“自強”和“求富”的方針,發展一些軍用,民用工業,訓練海軍和陸軍以加強政權實力。客觀上對中國的近代化起到了一定積極作用。這一時期,國內起義被平定,兩次鴉片戰爭暫時滿足了列強的貪欲,外交上沒有吃大虧,洋務運動后清王朝的軍事實力有所提高,工商業有了初步發展,被稱為“同治中興”。
同治十一年(1872年),載淳已17歲,慈禧不得已為他選后,次年,兩宮太后卷簾歸政。但同治帝親政后仍難擺脫慈禧的干預。慈禧為了享樂,授意同治帝修繕圓明園以供其居住,同治帝也想趁此機會讓太后離宮居住以擺脫慈禧干預朝政,然而當時財政緊缺,圓明園又殘毀嚴重,修復耗資甚巨,同治帝堅持開工,引起奕訢等王公大臣多人反對,同治帝竟將他們全部革職。慈禧出面制止了同治帝這一決定。
光緒時期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丈夫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愛新覺羅·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并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占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采納陜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于1878年1月收復新疆;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1年4月8日慈安太后暴崩,卒年45歲,官方說法為腦溢血,民間野史認為是慈禧所害。
1883年—1885年,中法戰爭爆發,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
1884年4月8日,慈禧發動甲申易樞朝局之變,將以恭親王奕訢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全班罷免,開始西宮獨裁。
1889年2月,光緒大婚,名義上由光緒帝親政,慈禧又訓政了數年。在訓政結束后,朝內一切用人行政,仍出其手,“上(光緒帝)事太后謹,朝廷大政,必請命乃行。”
1894年,醇親王借慈禧六十壽辰擬“在頤和園受賀,仿康熙、乾隆年間成例,自大內至園,路所經,設彩棚經壇,舉行慶典”。挪海軍經費,繕修頤和園,布置點景,廣收貢獻。
是年,適逢日本發動中日甲午戰爭。光緒主戰,慈禧亦主戰,“不準有示弱語”。但是,當有人提出停止頤和園工程,停辦景點,移作軍費的時候,慈禧卻大發雷霆,說出了“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生不歡”之語。后來,清軍在朝鮮戰場上接連失利,北洋水師在黃海之戰中又遭受嚴重挫折。為了不影響自己的六旬慶典,慈禧希望外國出面干涉,盡快結束戰爭。她支持李鴻章避戰求和的方針,以各種借口,打擊以光緒為首的主戰派。
由于形勢日益緊張,面對朝野上下的重重壓力,她無法再一意孤行,大擺排場,不得不改變原來的計劃,縮減了生日慶典的規模。在金州、大連相繼陷落,旅順萬分危急的情況下,慈禧在紫禁城內的寧壽宮度過了她的60歲生日。
次年2月7日,威海衛日艦及炮臺夾攻劉公島,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中國海陸兩個戰場均遭失敗,以慈禧為首的主和派下定決心向日本求和。3月,慈禧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乞和。4月17日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空前屈辱的條約《馬關條約》,中國放棄對朝鮮宗主國地位,賠款2億兩白銀,割讓遼東半島(在俄,德,法等西方列強干涉下,后以白銀3000萬兩贖回)、臺灣、澎湖列島,開放4個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礦設廠。
甲午戰爭失敗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為了救亡圖存,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維新變法(史稱戊戌變法),對于變法,慈禧希望強國但又擔心光緒會借變法脫離她的控制,最初表示支持,但她隨后把軍權,用人權都抓在自己手中。
1898年6月光緒發布帝“明定國是上諭”(即《明定國是詔》),實行變法。光緒帝的變法觸動了滿洲舊勢力貴族和眾多封建官僚的利益,他們聚集起來,竭力反對變法。當聽說光緒帝企圖讓袁世凱派兵圍園殺后,殺死榮祿時,慈禧等人發動戊戌政變,拘禁光緒皇帝,并處死了譚嗣同等六人。
晚年訓政
戊戌政變后,中國北方興起義和團運動,慈禧最初主剿,但鎮壓屢屢失敗,義和團迅猛發展并進入北京。慈禧希望剿撫并用,區別對待義和團,但列強要求清政府完全剿滅義和團,并且不顧清政府的反對,堅持調兵進京。慈禧素來對洋人不滿,于是產生了利用義和團對抗列強的想法,對列強宣戰。
慈禧太后的《對萬國宣戰詔書》原文:
我朝二百數年,深仁厚澤,凡遠人來中國者,列祖列宗罔不待以懷柔。迨道光、咸豐年間,俯準彼等互市,并乞在我國傳教;朝廷以其勸人為善,勉允所請,初亦就我范圍,遵我約束。詎三十年來,恃我國仁厚,一意拊循,彼乃益肆梟張,欺臨我國家,侵占我土地,蹂躪我人民,勒索我財物。朝廷稍加遷就,彼等負其兇橫,日甚一日,無所不至。小則欺壓平民,大則侮慢神圣。我國赤子,仇怨郁結,人人欲得而甘心。此義勇焚毀教堂、屠殺教民所由來也。朝廷仍不肯開釁,如前保護者,恐傷吾人民耳。故一再降旨申禁,保衛使館,加恤教民。故前日有「拳民、教民皆吾赤子」之諭,原為民教,解釋夙嫌。朝廷柔服遠人,至矣盡矣!然彼等不知感激,反肆要挾。昨日公然有社士蘭照會,令我退出大沽口炮臺,歸彼看管,否則以力襲取。危詞恫嚇,意在肆其猖獗,震動畿輔。
平日交鄰之道,我未嘗失禮於彼,彼自稱教化之國,乃無禮橫行,專肆兵監器利,自取決裂如此乎。朕臨御將三十年,待百姓如子孫,百姓亦戴朕如天帝。況慈圣中興宇宙,恩德所被,浹髓淪肌,祖宗憑依,神只感格。人人忠憤,曠代無所。朕今涕泣以告先廟,抗慨以示師徒,與其茍且圖存,貽羞萬古,孰若大張韃伐,一決雌雄。連日召見大小臣工,詢謀僉同。近畿及山東等省義兵,同日不期而集者,不下數十萬人。下至五尺童子,亦能執干戈以衛社稷。
彼仗詐謀,我恃天理;彼憑悍力,我恃人心。無論我國忠信甲胄,禮義干櫓,人人敢死,即土地廣有二十馀省,人民多至四百馀兆,何難減比兇焰,張我國威。其有同仇敵愾,陷陣沖鋒,抑或仗義捐資,助益儴項,朝廷不惜破格懋賞,獎勵忠勛。茍其自外生成,臨陣退縮,甘心從逆,竟作漢奸,朕即刻嚴誅,絕無寬貸。爾普天臣庶,其各懷忠義之心,共泄神人之憤,朕實有厚望焉!
慈禧的決定,遭到了劉坤一、張之洞等地方督撫的反對,他們聯名電奏清廷,力主剿滅義和團,并與列強訂立條約,實行“東南互保”。慈禧一方面要求各省將軍督撫認真布置戰守事宜,繼續利用義和團圍攻使館、抗擊八國聯軍;另一方面,她令榮祿前往使館慰問各國使臣,又分別致國書于俄、英、日、德、美、法等國元首,請他們出面“排難解紛”、“挽回時局”,并將兩廣總督李鴻章調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準備與列強談判。但是,八國聯軍并沒有停止進攻。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攻紫禁城東華門,慈禧帶著光緒帝、皇后等人逃往西安,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
1901年2月14日批準《議和大綱》,并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 同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按照當時中國人口的數量賠款4.5億兩白銀,39年內賠款9.8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臺等。 同年10月6日,慈禧發卒數萬人,帶行李車3000輛,從西安出發,出潼關經河南、直隸,歷時三月于1902年1月8日回到北京。
為了維持統治,改變自身守舊無能形象,慈禧太后在“西狩”期間宣布實行“新政”,進行經濟,軍事,教育,官制等方面的改革。
1904年,爆發了日俄戰爭,戰場正是在中國東北,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宣布中立,戰爭的結果是日本戰勝了沙俄。國內人們普遍意識到君主立憲優于君主專制,要求清政府進行憲政改革;與此同時,國內革命運動也愈發高漲。為了維持統治,慈禧作出要立憲的姿態。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1906年又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內容仿照德國和日本的憲法,維護皇帝“君上大權”。
1908年,由于慈禧通過照片外交,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簽署法案,退還庚子賠款一千多萬美元,主要用于支持中國官派留美學生;之后,英、法、比利時、意大利、荷蘭等國相繼;七國退還中國之庚款“溢款”總數,約在海關銀三億兩左右,對興辦教育事業頗有效果,應當肯定。
1908年11月14日,光緒帝駕崩,大行皇帝無嗣,經她命,由醇親王載灃為攝政王,其子溥儀為帝,年號宣統,慈禧被尊為太皇太后。
1908年11月15日17點(未正三刻),葉赫那拉氏于中南海儀鸞殿病逝,享年七十四歲。慈禧臨終遺言說:“此后,女人不可預聞國政。此與本朝家法相違,必須嚴加限制。尤須嚴防,不得令太監擅權。明末之事,可為殷鑒!”
史書記載
《清史稿》:及文宗末造,孝貞、孝欽兩皇后躬收政柄,內有賢王,外有名將相,削平大難,宏贊中興。不幸穆宗即世,孝貞皇后崩,孝欽皇后聽政久,稍稍營離宮,修慶典,視圣祖奉孝莊皇后、高宗奉孝圣皇后不逮十之一,而世顧竊竊然有私議者,外侮迭乘,災祲屢見,非其時也。不幸與德宗意恉不協,一激而啟戊戌之爭,再激而成庚子之亂。晚乃壹意變法,怵天命之難諶,察人心之將渙,而欲救之以立憲,百端并舉,政急民煩,陵土未乾,國步遂改。綜一代之興亡,系于宮闈。嗚呼!豈非天哉?豈非天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