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以為我的一生將致力于對生命的痛苦做出反應,后來我發現這過于沉重,過于灰暗。如果我只看到痛苦,我的心難免會被烏云所籠罩,被絕望所吞沒。在徘徊中,終于有一天,我發現我的人生可以對生命的美麗作出反應。當我看到了美、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命的美,我心中充滿了柔情。也找回了生活的熱情與活力。這個轉變,我很大程度上歸功于盧森堡博士發現的非暴力溝通模式。我對非暴力溝通感興趣,始于2005年底。
當時,一位朋友給我帶來了非暴力溝通藝術的英文版,并告訴我作者盧森堡博士希望能有中文版。我原以為這只是一本提高語言修養的書,沒怎么放在心上。可開始讀后,卻發現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后來我再給盧森堡博士的信中寫道:開始時,我并不指望能學到多少東西。可是讀完這本書后,我發現我激勵自己的方式無意中促成了自我憎恨,由于認為自己應該做到許多事情,我不停地指責自己、命令自己、要求自己,這不可避免的導致了內在的分裂與不滿。
而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傾聽內心中不同的聲音以及他們所反映的需要。這促進了自我理解和內心的和諧。興奮之余,我寫信給代理,該書版權的美國出版社表示愿意翻譯此書并聯系出版。隔天,我就收到了該書的英文版編輯,非暴力溝通培訓師呂敬安女士的來信,她表示愿意校譯我的翻譯。此后,我就在靜安的指導下展開了對全書的翻譯工作。這本書的翻譯過程中,我還得到了許多人的幫助,特別是第一章,先后有十幾個朋友幫助潤色及推敲關鍵詞的翻譯,其中有位朋友還在電話中幫我逐句的校譯。
此外,一些讀過譯稿的朋友也來信表示鼓勵。我的朋友楊瑞在信中說,你的翻譯已經產生了現實效應。我覺得第九章很不錯,把它發給了一位好友。碰巧他的上司最近老找他工作上的茬子,是一個40多歲的男人。他把第九章(愛惜自己)轉發給了他。據說他現在在電話里跟他講話安靜多了。
我很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更多的人安靜下來。使用暴力的人,其實是因為他們內心的寧靜遭到了破壞。所以他們才會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或尋求心靈的平和,這或許是暴利的蝴蝶效應吧。
這本書的翻譯前后歷時近兩年,為了深化對非暴力溝通的理解,我于2006年9月前往澳門,協助京安為澳門善姆會提供培訓。并于同年12月前往印度,參加盧森堡博士主持的非暴力溝通國際培訓。善姆會服務對象是處于困境中的婦女,他為遭受家庭暴力的婦女提供臨時住所、短期工,并成立婦女互助中心。為單親家庭提供幫助。善姆會負責人的蘇珊修女在其中介紹了為什么他們對非暴力溝通感興趣。
近幾年,我們開始為單親家庭的孩子提供培訓。這些孩子經歷了家庭暴力,我們想幫助他們學習別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大約是一年前。我們決定繼續預防暴力的努力。通過互聯網,我們查詢了世界各地相關的培訓項目。直到發現非暴力溝通,它看起來簡單而且可行,正是我們要尋找的。可以說,沒有這么多人的幫助鼓勵以及相關的培訓。我很難順利的完成翻譯,當然更重要的是非暴力溝通本身的魅力。換一句話說,是非暴力溝通,吸引了我們參與翻譯工作。
非暴力溝通提醒我們人性是相通的。雖然每個人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或許不同。但作為人,卻有著共同的感受和需要。這樣在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時候,運用非暴力溝通。我們將能專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從而促進傾聽、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人們常說,愛能使心靈的創傷痊愈。我深信:愛的能力取決于審美能力。我衷心的祝愿,非暴力溝通中文版的出版能夠有助于我們發現生命的美及力量。不僅使我們內心的創傷痊愈,而且還能使我們的人際關系中的創傷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