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篤
學術的專著,我很少看除了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以外的出版社的書,這次算得上是個例外,當拿到這本書的時候一眼就被書名——《冥河的擺渡者》,給深深的吸引,這么富有詩意的標題,在哲學領域也是很少見的,于是便暗下決心將它讀下去。
起初以為應該是一件文學作品,后來看作者 鄧曉芒老師,心中有些驚訝,以為他改行從事文學了。懷著這樣一種好奇心,讀了下去,雖然在書的封面上標注了康德判斷力批判的字樣,我卻不以為然,索性當一本文學作品,讀的舒服有感。鄧曉芒老師明顯是在用中文話語轉述康德《判斷力批判》的東西,里面難免有一些個人色彩和文學書寫,皆不足為奇。
作為三大批判結篇之書的《判斷力批判》標志著康德批判哲學體系建構的完成。在《判斷力批判》中,康德尋求兩個分割的世界的溝通,認為自由的道德律令要在感性的現實世界實現出來,其中介是反思判斷力。在這本書中康德明確的將其分割成兩部分,一是審美判斷力批判;一是目的論判斷力批判。這本書中康德試圖通過從特殊去尋求普遍的反思判斷力按照“自然合目的性”來溝通認識與道德兩大領域,實現自然界的必然王國與道德界的自由王國的和諧,康德在認識論和倫理學之間建構一反思判斷,最終完成了其先驗論哲學體系。在康德那里,產生《判斷力批判》的目的是為了實現對《純粹理性批判》和《實踐理性批判》的調和,希望從中找到二者之間的過渡,這樣看來《判斷力批判》的的確確有著一種橋梁的作用,恰恰可以成為冥河的擺渡者,讓這個批判哲學體系趨于康德設想的合理、完整。
我的記憶中,學界普遍認為康德《判斷力批判》是一部美學著作,甚至在宗白華的《美學散步》、朱光潛《談美》中都將其奉為佳作。鄧曉芒在用全新的角度去詮釋這本著作,提出了:《判斷力批判》一書在結構上為總體的人類學服務的。傳統的對該書的看法,割裂了康德所要闡述或者建構的批判內在機理,使人無法全面了解到《判斷力批判》中康德所要做的努力。
在《冥河的擺渡者》一書導言中,鄧曉芒提出了關于康德美學思想在其哲學思想中的地位,還有貫穿于康德哲學體系中的方法和最終意圖。首先,從美學思想的出發點來闡述康德美學的建立是從他把整個哲學體系看做“人類學”(Anthropologie),這種更遼闊的視野本身的迫切需求而來的。就是用人類學立場來調和前兩個批判的分裂與對立,盡可能的滿足于將“本體”與“現象”劃清界限完事。對人類心靈能力的探討,是康德構思其三大批判的出發點??档略谄浼兇庹軐W領域中,想要解決的問題主要有:
1.我能知道什么?(也就是形而上學)2.我應做什么?(也就是所謂的道德學)3.我可以希望什么?(這和宗教學緊密結合)4.認識什么?(這是康德哲學的終極目的,前三個問題都是為這個問題服務的,只有回答了這個問題,才能達到其哲學的最終詮釋。)。
美學作為人類學的一部分,出現在康德的哲學著作中,顯然是為了擴展其有關人類學內涵的一種重要手段??档鲁删土嗣缹W作為一門獨立的科學而存在,并且不斷地推動著這門科學的發展、進步與完善。美學思想是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的重要部分,也就是說,美學知識《判斷力批判》的一種重要的理解工具,實質上在此鄧曉芒也就言明了這本書的內在“關于人類學性質的著作”,也就這樣開始被鄧曉芒予以展開了,哲學筆記式的探討。
究竟該如何理解《判斷力批判》內部結構的有機聯系,以及和前兩部批判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按照鄧曉芒提出的觀點,應該是從“作為人類學”的角度去理解。這也是理解康德人本主義思想的關鍵,也就可以深入的理解康德美學思想。鄧曉芒在本書中用了一個詞“先驗人類學”,是貫穿康德批判哲學體系的前提,是進行批判之時,謹遵的根本立場,也是康德哲學核心生存的內在法則。
到這里,鄧曉芒把理解《判斷力批判》的方式,歸結于對哲學人類學立場的剖析,鄧曉芒這本著作從《判斷力批判》的內外結構方面予以嚴密的疏理。鄧曉芒的敘事方式,借助于“寫史”,從文藝復興以來,關于“人的發現”到康德“先驗人類學”之間的哲學家,他們不約而同的的關注著“人”這個特殊的主體。無論是霍布斯、笛卡爾、洛克、盧梭抑或者其他,關于人類學的初步理解及其闡釋,都意味著為康德人類學做詳實的鋪墊。當然這其中,康德的道德學說與盧梭人性論相比較具有完全相反的特點,很明顯盧梭成為了康德老爺子的靶子??档乱云淅硇缘?、抽象思辨的、排除一切感性和情感的、靜止的、絕對永恒的、非歷史的等等多個角度,闡釋自己關于道德學的一些理論。康德有關人的知識,成為了一個體系,作為體系又“系統的”和“先驗的”人類學漸漸地呈現在人類面前,這種方式有點吊人胃口似的,是一個過程,一個必須思考的過程。
鄧曉芒在《冥河的擺渡者》中,認為:推動康德把自己的哲學結構成一個完整的人類學體系,是康德哲學一開始就存在著的那種內在固有的矛盾。用一個中介聯系著矛盾雙方使其處在一個有秩序的結構和工作中,這個中介很明顯,就是人類學的核心作用,這好像又在對應全書的主題“擺渡者”。康德對純粹理性和實踐理性兩個批判的完成,都標志著人類理性由“太過聰明”而逐漸走入絕境。
康德在前兩個批判中也對人進行了研究,在此時的他已經有了將“人”作為他哲學研究的中心和最終出發點。通過對“判斷力”進行批判,康德最終形成了整個由知、情、意的先天原則構成的先驗人類學體系,這也是鄧曉芒在寫這本書的時候所要梳理的一個重要分支。
在關于判斷力批判的完整構想中一章中,鄧曉芒從序言和導言出發,闡述了批判哲學體系的重構和反思判斷力的含義,審美判斷力和目的論判斷力的關系、在先驗人類學中的職能三個方面的內容??档玛P于批判哲學體系的重構,是從“認識—實踐”、“自然—自由”、“知性—理性”的基本構建展開的??档抡f:“從分析性的“二分法”成為了綜合統一的“二分法”。”
康德意在以先驗人類學體系來完成整個批判哲學,“反思判斷力”是《判斷力批判》中的重要概念??档峦ㄟ^考察自然的合目的性對知性認識自然的同一性,深入探討其中的先驗原則以及這種先驗原則最終基于人類心靈的何種先天能力。反思判斷力的先天原則,就是自然的、形式的、合目的性的原則,是康德人類學中的先驗根基,對于美的判斷康德做了一個詞語叫“鑒賞判斷”,雖然“鑒賞判斷”是基于主觀的各種條件之上的,但這種反思來說客體的形式是合目的性的。對“美”和“崇高”的判斷,也相應的可以將審美判斷力批判分為“美的分析”和“崇高的分析”,這體現了同一個鑒賞力的先天原則在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中的過渡性質??档抡J為反思判斷力歸根結底就是對情感能力在溝通認識和道德、知性和理性、理論和實踐、自然和自由這兩大領域方面的中介作用的集中概括。也就是康德借助“三分法”所開列的先驗哲學體系表。鄧曉芒認為,康德哲學的批判意向及由之體現出來的認識論和理性主義傾向在表層意義上占據了上風,但是在更深層次上,人類學的意向實際上貫穿了其整個哲學思想發展的始終,并起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判斷力批判》主要包括“審美判斷力”和“目的論判斷力”兩大部分,在開始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提及,全書都是圍繞著這兩個核心內容展開論述,擴散到其他分散的小點上,最終構成了這本書的基本框架結構。
鄧曉芒在《冥河的擺渡者》一書中,其行文原則亦是遵循著康德《判斷力批判》的結構過程、步步為營的梳理并作出了相應較為清晰的闡述,涵蓋了整個審美判斷力批判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的全部內容。在對美的分析方面,從兩個視角分別分析:1.對美感的分析;2.對美的對象性的分析。在第三章中關于崇高的分析及審美判斷力的總結,分別立足于對數學的崇高、力學的崇高,對審美的反思判斷力說明的總注釋。第四章中純粹審美判斷的演繹,從先驗演繹出發,概括出先驗性演繹的兩點藝術與天才。對批判力批判中所體現的辯證法和方法論做了逐一的闡述,作為判斷力批判的另一部分目的論判斷力,是這本書的后半部分,雖然做了閱讀,但還沒做具體的筆錄和較深入的了解,在此不敢班門弄,劈著自己的腳也就難堪了。
通過對《冥河的擺渡者》一書前五章的閱讀和思考,使我基本了解了《判斷力批判》全書的基本要旨和審美判斷力批判的先驗原則,這一部分也是康德美學的核心所在。在這本書中鄧曉芒認為,情感能力的先天原則在前兩個批判中起著過渡橋梁的作用。反思判斷力的提出是為特殊的東西尋找普遍原理,是認識能力無目的而合目的自由協調活動。完成了從認識到實踐,從必然到自由的過渡,把經驗的世界與超驗的世界結合在人與人的自由這一“事實”上,進而形成了先驗人類學的核心。
康德將哲學上升到人本學、人類學的角度,從另一個層面上說明哲學家開始并關注人的活動,試圖構建出關于人類的活動規范,為人類生活提供普遍性原理??梢钥闯雠袛嗔ε惺菄@在“人的自由本體”的周圍展開的,這個本體成為束縛其哲學視閾的核心因素??档逻z留下來的一些問題值得后世人深思。
康德哲學的艱澀難懂,從鄧曉芒的闡釋文本中可以看的很清晰。許多康德語言的引用和翻譯都是西化語言,表達上需要自我轉化,鄧曉芒通過對《判斷力批判》的闡述和解釋,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康德“先驗人類學”的相關思想原理,重新認識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同時,這本書也讓我明白了審美判斷力的最終落腳點,幫助我提高審美觀。
對于康德,必須要深入的去探索,才能從其龐雜的哲學體系中,找出那片自由的花園,然后完成自我的反思和批判。
參考書目:
[1]鄧曉芒.冥河的擺渡者[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10月第1版.
[2](德)康德.鄧曉芒譯.判斷力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3]周正兵. 試論康德美學的先驗轉向——兼就目的性原理的形成與鄧曉芒先生商榷[J]. 安徽大學學報,2006,03:24-30.
[4]石若凡. 論康德批判哲學體系中的“審美判斷力批判”[D].湖北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