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出門與朋友相見,若是遇到新朋友,總會介紹是讀書人,似乎這也算是身份之一了。接下來總會有疑問的目光探尋,真的是這么回事嗎?我只好說,還成。平時沒事就在翻翻書。話雖如此,接下來,他(她)就會說,現在手機、上網,想了解的基本上都了解了,還有必要去看書嗎?甚至有人聲稱,我一看到書就想睡覺。
但最尷尬的是,在他們的眼里,讀書的人基本上是奇怪的動物,說起讀書,應該是學生干的事情,一個成年人不務正業地去讀書,總歸不是什么好事吧。接下來,關于讀書的話題就像一個點綴,一晃而過,“不讀書,也能活得很好”,這也被當作一種信條來來看了。法國作家福樓拜曾經說過一句話:“閱讀是為了活著。”那么,對比當下的閱讀,我想他肯定錯了,他沒看到讀書不讀書并不是決定生活品質的高低最重要的環節了。
記得有人將人分為兩類:一類是讀書的人,一類是不讀書的人。按類來劃分人群是否具有科學性,似乎是一個疑問。不過,這也說明了時下對閱讀的心態更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在不讀書的人看來,讀書不能當飯吃不能滿足自己的欲求,因此才會有有為什么要讀書這樣的疑問。
或許我們可以稱之為這一類人是與書本關系緊張。實用主義至上的今天,反而是讀書人成為怪物的一種,大家都在談錢談生意時,你此時插話進來說,“最近讀什么書?”讀書能干嘛呢,能解決現實問題嗎?這樣的詰問可能是最輕的待遇了,惡劣一點的話,差不多要被打出門的吧:“讀什么書?別亂我們做大事的計劃”,正巧,某一天跟幾個朋友聚會,大家說的都是最近又承包什么樣的建筑工程,掙錢幾何。我只好閉口不談,雖然坐在那兒一副聆聽的樣子,卻早已神游八方,與書本對話去了。事實上,遇到這樣的事,越來越多了,你的心態就平和了。大家坐在一起,不聊讀書,那有什么關系呢?讀書到底是個人的私事,哪兒需要你一個人嘮叨讀書如何。最終落個沒趣,也多半是自找的。
不讀書,其實也沒什么大不了吧。聽多了這話,也就一笑而過,這話真的沒法去爭辯,你總不能拿二十年之后的狀況跟當下相比,未來的預期收益雖然在經濟學上是可以評估的,但更多的時候,我們無法判斷讀書在未來的收益是幾何,只能說,讀一點書,避免讓自己跟這個世界距離遠一點,能找到一個安身的所在。在那個“世界”里,是否一切都是美好的?卻也未必。
話又說過來,與書本關系緊張的人,恰與人際關系緊張的人極為相似:在讀書人看來,人際關系的復雜化讓世界不再那么美好,倘若采取拒絕的方式,那就被視為清高,若是迎合的方式,似乎是背叛了閱讀。這樣的關系是不是可以簡單一點,讓人與書之間更和諧一點,少一點斤斤計較,多一點關愛,哪怕是在生活的隘口上,遇上了困難,也會有解救之道吧。
誠然,讀書這回事也不是特別偉大的事情,只是個人的趣味和喜好在這里,就做下去了,就跟許多個人的嗜好一樣,也沒多少值得炫耀的地步。那么,與書本關系緊張不緊張也算不得多大的事了。或許,我們能與書本解脫關系,過上自以為很不錯的生活,從而滿足,這也算是一種“幸福”的生活方式,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