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神

土地神

(地方保護神)

土地神,又稱“福德正神”、“土地公公”、“土地公”、“土地爺”、“后土”、“土正”、“社神”、“土伯”等,其廟宇則稱為“土地廟”、“伯公廟”、“福德正神廟”等,是民間信仰最為普遍的神靈之一。農歷“二月二”是土地公公的圣誕日,也稱祭社、暖壽、做眾、做牙、社日等。我國南方”二月二“(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仍沿用祭社(土地神)習俗,如在浙江、福建、廣東、廣西等地區普遍奉祀土地神。為給土地公公“暖壽”,有的地方有舉辦“土地會”的習俗:家家湊錢為土地神祝賀生日,到土地廟燒香祭祀,敲鑼鼓,燒紙寶炮竹,分祭肉,聚眾宴飲,奏樂歡娛。?[1-2]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民間的習俗,每到播種或收獲的季節,農民們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報土地神。從上古開始,社神就成為了祭祀系統中的祀典之神。時至今日,古老的“社神”已有了很多變化,但祭祀土地神的習俗一直保留下來,并隨著華人的遷徙,在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也開花結果,落地生根。?[1-2

土地公、土地婆是商人崇拜的財神,每個月的初二、十六,都要祭拜土地公、土地婆稱

土地公 土地婆

為‘做迓’(或做牙)。農歷二月初二日叫做‘頭迓’,俗稱龍抬頭好運來,拜天地合家歡。十二月十六日叫做‘尾迓’,尤其尾牙商家更是為了答謝員工一年的辛苦,請吃‘尾牙’宴。

供俸土地公和土地婆都是慈眉善目,白須白發的老人,因土地公生前為官,有時會有土地婆陪伴體察民情,有時則只有土地公自已。這是民間傳說著一個故事:玉皇大帝委派土地公下凡時,問他有什么抱負,土地公希望世上的人個個都變得有錢,人人過得快樂。土地婆卻反對,她認為世間的人應該有富有貧,才能分工合作發揮社會功能。土地公說:‘那么,貧窮的人不是太可憐了嗎?’土地婆反駁著:‘如果大家都變有錢人,以后我們女兒出嫁,誰來幫忙抬轎子呢?’土地公無話可說,也因此打消這個原可“皆大歡喜”的念頭,世間才有今天的貧富懸殊差別。世上覺得土地婆自私自利,是一個‘惡婆’不肯供俸她,卻對土地公推崇備至。土地婆說,善由心中起,財由正處取。

綜述

土地神屬于基層的神明,專家學者有認為土地公為地方行政神,保護鄉里安寧平靜。也有專家學者認為其屬于城隍之下,掌管鄉里死者的戶籍,是地府的行政神。

生養萬物

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谷以養育百姓,此乃中國人所以親土地而奉祀土地的原因。《太平御覽》引《禮記外傳》稱“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故建國君民,先命立社,地廣谷多,不可遍祭,故于國城之內,立壇祀之”。

管理本鄉

東晉以后,隨著封建國家從中央到基層的官僚制度的逐漸完善,土地神也演變成為在道教神階中只能管理本鄉本土的最低級的小神。東晉的《搜神記》卷五稱廣陵人蔣子文因追賊而死。東吳孫權掌權后,蔣子文顯靈于道說:“我當為此土地神,以福爾下民”。這里所指的福爾下民,就是指的保佑本鄉本土家宅平安,添丁進口,六畜興旺,并且為人公道。中國南方土地廟常有對聯稱:“公公做事公平,婆婆苦口婆心”。

地府行政

漢族許多地區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于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后,道士做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去其所屬土地廟作祭祀活動。或者是新死之人的家屬,到土地神廟,稟告死者姓名生辰等資料,以求土地神為死者引路。

閩南臺灣人則認為,土地神可以保佑農業收成,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甚至還保護墳墓,不受邪魔的侵擾。土地神是功能性極強的神明。一般說法土,地神為地方之守護神祇,為一鄉一里之神。

文獻

中國自古就有土地神的崇拜,生養萬物:土地載萬物,又生養萬物,長五谷以養育百姓,

《左傳通俗篇》有云:“凡有社里,必有土地神,土地神為守護社里之主,謂之上公。”。所謂土地神就是社神,其起源是來是對大地的敬畏與感恩:

說文解字》:“社,地主也”,顧名思義,社就是土地的主人,社祭就是對大地的祭祀,又有后土之說。

禮記》:“后土,社神也”,《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

史記·封禪書》:“湯以伐夏,祭告后土” 。

漢書》之《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

土地廟

介紹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為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廟宇),多于民間自發建立的小型建筑,屬于分布最廣的祭祀的建筑,鄉村各地均有分布。在民國(1949年)以前,凡有漢族人群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地方——土地廟。

供奉

供奉土地神的土地廟大多比較簡陋。一些大廟中間也有在殿堂中設有當方土地神位者。土地神的神誕之日是二月初二。舊時,官府和百姓都到土地廟燒香奉祀。現在初一、月半到土地廟燒香的依然十分普遍。

問題

土地廟在大陸曾由于“文革”作為“四舊”大部分被搗毀。隨著“改革開放”和強調信仰自由以后,自1980年前后有蒸蒸日上的恢復和發展勢頭。多由農民自發組織建設,屬于微型建筑,高度從不到2米至正常房屋高度;面積大小小則幾平方米,大則十幾平方米。關于大量恢復建設“土地廟”的問題,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大陸官方和媒體一直密切關注。在當時農村小學基礎教育設施落后的情況下,呼吁鄉民多關注鄉村基礎教育,集中精力投資建學校,不要熱衷于“迷信”,仍舊無濟于事。1980年代部分農村地區出現一股建設土地廟的浪潮,在當地小學教學設施仍舊沒有改善的情況下,鄉民只熱衷建設土地廟,使得部分地區官方進行強行拆除,這股熱潮才有所遏制。至2000年以后,幾乎每鄉至少有一處或多處,其數量分布因地而異。臺灣也有相當普遍的土地廟,據官方的調查,其數量超過1300所以上為臺灣第一大地主

按照漢族的習俗,每個人出生都有“廟王土地”——即所屬的土地廟,類似于每個人的籍貫;人去世之后行超度儀式即做道場時都會獲取其所屬土地廟。

造型

土地廟因神格不高,且為基層信仰,多半造型簡單

土地公廟

,簡陋者于樹下或路旁,以兩塊石頭為壁,一塊為頂,即可成為土地廟,俗稱"磊"型土地廟。也有簡單以水泥或磚塊砌成小廟,現今臺灣甚至有工廠開模以水泥灌制大量生產,也有土地廟因香火鼎盛,逐漸中大型化者。

臺北的土地公廟

在臺灣,土地神有財神的能力,商家會在舊歷的每月初二日、十六日祭拜土地公,稱之為"作牙"。臺灣各地均有供奉土地公的習俗。另一方面。常見供奉土地公的,還有臺灣的墓園,都會設有土地神之神位"后土碑"或土地公神像,用以祭祀。此外,許多地區會有大型的土地公廟,如臺北市的景福宮、臺北縣中和市的烘爐地土地公廟。

香港的土地公廟

土地廟

香港不少小商店門前也有一個迷你的神位安奉土地公,很多家庭門外亦有同樣安有神位,并每天定時上香祭祀。此外,鄉村地方一般有一小型土地廟以保佑整條村。位于香港市區的較為大型的土地廟有:大坑東福德廟,筲箕灣福德廟,尖沙咀海防道福德古廟,紅磡福德古廟,牛頭角伯公古廟。

社神與土地神

土地公

中國古代就有奉土祭社禮俗。社者,地方之最小行政單位。《禮記》之《祭法》篇注稱,“大夫以下包士庶,成群聚而居,滿百家以上,得立社”。《漢書》之《五行志》又稱“舊制,二十五家為一社”,古人尊天而親地,“土地廣博,不可遍敬,故封土為社而祀之,以報功也”。為報答大地之恩賜而奉土祭社,東漢時即稱社神為社公或土地,而稱土地者更甚。社神初無姓名。東晉以后,民間以生前行善或廉正之官吏為土地神,遂有人格及姓氏。道經《道要靈只神鬼品經》的《社神品》曾引用《老子天地鬼神目錄》稱,“京師社神,天之正臣,左陰右陽,姓黃名崇。本楊州九江歷陽人也。秩萬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從之”。

祭祀

土地公生:農歷二月二日(古時為立春后第五個戊日)

土地公得道升天日:農歷八月十五

諸羅縣志:“中秋祀當境土神,與二月二日同;訪秋報也。四境歌吹相聞。為之社戲”,故所謂春祈秋報即與上述兩日相同,現今之祭儀應為舊有社祭習俗之變。

作牙:“作牙”,習俗上舊歷每月的初二、十六,商家都祭拜土地公,稱之“作牙”,又稱“牙祭”、“作祃”。

掃墓民間認為土地神乃墓園之守護,故掃墓前需先祭拜土地神,答謝其看守墳墓之辛勞。

民間崇拜

潮汕民間

潮汕民間認為六月廿六,是土地神圣誕之日,潮汕民間稱“土地爺生”。從該節日的祭祀對象和祭祀方式來看,應是古代社日在潮汕地區的變異。

潮汕人對地神的崇高信仰非常突出,民間祀奉的神明不下百種,唯以土地神最為普及。潮汕人設置并祭祀土地神十分盛行,遍及城鄉各個角落。潮汕人設置土地神位或廟宇有永久性和臨時性兩種。永久性的為居民住宅、商店、工廠、車間、作坊等。“地主神位”往往設置在廳堂或廚房里地下的適當地方,每月農歷初一、十五(也有的是初二、十六)兩天定期舉行拜祭,俗稱“牙祭”。

街頭巷尾與各鄉村大多還有廟宇祀土地神的,稱為“福德祠”。廟里大體都立有土地公和土地媽偶像,供人朝拜。

安葬死人建造墳墓時,也要在每座墳墓同向左側置“土地之神”或“福神”,勒石豎牌,像配置一座小墳一樣。這種土地神乃起始于古代的田社社稷神,只在每年清明或冬至上墳掃墓時拜祭一次。

臨時性的為營造新居、工場等建筑物以及修繕房屋動土時設置的,用五副紙錠,五支沒點燃的香一并夾在一段竹竿之中,作為土地神位的標志,進行拜祭,工程完成之日,還要備牲禮謝土地神,俗稱“射土”。

潮汕人有一種稱為“報地頭”的習俗。若是家中有人去世,必須到土地廟報喪。由村中長者持白燈籠,帶領死者男性子孫穿孝服到地頭神廟報死。到廟,長者上香后取出年庚帖,對著神像報告說:“生從地頭來,死從地頭去,時辰念給老爺知。”

海外潮人也十分崇拜土地神。泰國的潮人把“地主爺”原湯原汁地搬過去,并毫不掩飾地稱為“本土公”,充分反映了潮僑留戀故鄉本土,留戀家鄉的情結。

現在潮汕人祭拜土地的形式已經十分簡單,在田頭隨便插上香燭,便可祈請土地神享用。在各家各戶,都設有“地主神位”,每逢初一十五(也有初二、十六的),都以飯菜或瓜果祭拜,形式雖然簡單但卻勤且持之以恒。如有喬遷,“地主神位”也是首先遷入的對象。由此可見土地神在潮汕人心目中的地位之重要。

臺灣民間

在臺灣,受到最普遍崇拜的神祇,當數土地神。無論是城鎮的街頭巷尾,或是在鄉村的田頭田尾,都可以看到數不勝數的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土地神廟。在臺灣眾多的神靈中,土地神位格最低,是個小神,掌管一小塊地方,如一區、一里、一村、一鄰之雜事。

土地公廟

土地神崇拜源自我國古代對土地的崇拜。以前為天子諸侯祭拜的“社稷”。“社”就是土神,“稷”就是谷神。在古文記載中,對之的稱謂有“后土”、“土正”、“社神”、“社公”、“土地”、“土伯”。正規的稱呼則是“福德正神”,在臺灣民間多稱之為土地公、伯公、福德爺等。在城鎮及寺廟多用“福德正神”刻于木牌或石牌上,社稷神原是土神、谷神。后來逐漸人格化,成了“人格神”。在郊野及墓地則慣用“后土”。

關于人格化土地公的來歷,傳說的是一位心腸善良、溫厚篤實、樂于助人的形象。根據這形象雕刻出來土地公神像,是一位白須、白發、笑容可掬、福態吉祥的老人,似古時地方員外的打扮,頭戴帽,帽檐兩條布須下垂抵肩。一般穿著是普通便服,面龐圓而豐盈,兩眼微瞇,露出慈祥的笑容。有些土地公神像邊還會塑著一只老虎相伴,據說這老虎也能為民除害。

在臺灣民間,對土地公神祭拜的信念,也隨著時代背景的改變而漸漸轉移。現在,它不僅是農人祭拜的神,由于它還能使農人致富,因而漸漸轉化為“財神”,于是,礦業、漁業、商業及金融業者,也都祭祀土地公,祈望能發財賺錢。司掌土地的神,也就兼職財神爺,為各階層人士所普遍祭拜。

臺灣的土地廟有極大的,氣派堂皇。也有極小的,只有四片石片,一片作頂,三片做墻,也可作為土地廟。有的甚至沒有屋住,只在一棵樹下,擺上香爐供奉,或在一塊石頭上,畫道符或貼個“春”字即是代表土地神。也有的干脆將土地公請進家里祭拜,謂之“私祭”。

客家

仙岳山土地公宮?[3]

信仰土地神最強烈的最虔誠的是客家人集居地。在客籍地區,稱土地廟為“伯公廟”或“伯公亭”。供奉土地公的方式,原則上是用一塊石頭或木牌當作香位,上書“福德正神香位”。有的則再供奉塑像。古老的伯公府,保存著濃厚的中原客家特色,多數用石塊鑿砌而成,屋前有小石桌。小屋的正對面,圍墻邊另有一座小屋,稱為“天神爺”(即天官)。伯公廟右側不遠,再蓋一間更小的小屋,置有一個石制香爐,稱為“好兄弟”。天官、土地廟、好兄弟三間小屋,正好代表中國古代的天、地、人“三才”思想,這一信仰崇拜習俗,源遠流長,意義深遠。

土地公的誕辰是農歷二月初二日。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宰雞殺鴨、虔誠祭拜,土地廟多要演戲,以祝“福德正神”千秋。這叫春祭。農歷八月十五臼相傳是土地公升天之日。還要祭拜一次,這叫“秋祭”,以感謝土地公一年來的福佑,古時所謂“春祈秋報”就是指此而言。

都市商人

此外,都市商人把土地公視為財神。除了每月初二和十六兩天的祭祀外,二月初二那天,商家都要為土地公舉行盛大祭典,這叫做“做牙”(吃犒勞)。因為二月初二是最初的“做牙”,所以稱為“頭牙”。這天晚上,店主照例要用祭拜土地公的牲醴,招待伙計、房東、親友和老主顧,這就叫“造福”。十二月十六日是一年最后的“做牙”,所以稱為“尾牙”。

除了以上祭日外,因為土地公掌管與人民生計息息相關的土地,而成為一方人家的保護神。為此,一般人都要不時地拜拜土地公:如家人生病、兒子參加高考、服兵役、親戚車禍……等等。農民收成好,固然歡喜一場;收成不好,也得祭拜,以求來年。現代社會天天大興土木,也得祭祀一番。因此,土地公是臺灣民間祭拜最勤的神祇

春秋祭

土地神

“土地誕”也稱“社日節”,社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古時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戊,五行屬土)。土地神管轄的區域小、分工明確,其治下的民眾富少貧多,但在很多地方,每年都要進行春秋兩祭。春祭是在每年立春之后的第五個戊日,鄉民們以酒肉 、香紙蠟燭之類的什物來叩拜土地神,祈求全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秋祭則在立秋之后的第五天,但由于各地農忙時節的不同,秋祭的時間就稍有不同,有的在收割前先向土地爺“小祭”,讓他嘗嘗鮮;等把田里的農活做完之后,再進行“大祭”,以讓土地神分享豐收的喜悅,為來年的再豐收作鋪墊。有的地方則選擇在農歷8月15日舉行秋祭。春祭是為了祈禱敬神,秋祭則是答謝求神,往往在舉行春秋大祭時,還要在廟前或谷場上搭戲臺,由祠堂出錢或由各家各戶籌集,請戲班子來唱大戲。祭土地神是的供品,一般是擺擺闊氣,根據各家的情況差異,供品不盡相同,但大家祭奉的意愿卻是一致的。而至于土地神給每家帶來的“造化”,則要看各人的運氣,以及上天的恩惠了。因而,老百姓祭祀土地神,也就是裝裝形式,最重要的還是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聰明才智。?

社祭作為民眾歡聚節日的習俗,《廣州府志》引《番禺志》載:“二月二日土地會,大小衙署及街巷無不召梨園奏樂娛神。”昔日那祭社的盛況及人們聚眾宴飲的歡娛場面,在這些記載中可見一斑。二月二土地神誕辰,在廣東部分地區,當地男女老少會用震天的鞭炮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龍頭節”這一習俗被人們稱作“炮會”。福州獨管“二月二”叫“土地誕”。我國其他地方的土地公是有名有姓的,福州的土地公雖然沒有姓名,不過可是統神——不僅是保一方平安的平安神,而且還是護財之神,“因此,以前二月二這一天,福州幾乎所有家都要備下豐盛的供品敬奉土地公。?

相關傳說

社神即土地神,相傳的社神有三個:另一說是后土,大神共工的女兒, 共工怒撞不周山之后,其女兒封為社神,盤古之后第三位誕生的大神叫做后土。便是現在非常有名的后土皇地只,又稱后土娘娘。她掌陰陽,育萬物,被稱為大地之母。是最早的地上之王。一是句龍,《禮記·祭法》記載:“共工氏之霸九州也,其子曰后土,能千九州,故祀以為社”。一是禹,傳說他勤勞天下,死后托祀于后土之神。大地生長草木五谷,養育人類,故被視為無窮力量的神靈。古代對土地的崇拜和對’:帝的崇拜,具有重要的意義。祭土地是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小民百姓一年中的大事。先秦時期社神地位極高,故“社稷”一詞通常作為國家的代稱,祭祀典禮也由天子或各地行政長官主持。漢唐以后,社:神的地位有所下降,祭祀也不限一地,其原因是因為“土地闊不可盡祭,故封土為社以報功。”所以各地山陵園地,均有大社壇,這些社壇以后又演變為各種:土地廟,社神也由顯赫的大神演變為明清小說中所描寫的猥瑣的土地老兒。?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9,327評論 6 537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996評論 3 423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7,316評論 0 382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406評論 1 316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2,128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524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576評論 3 444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759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310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1,065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249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821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479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909評論 0 28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6,140評論 1 290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984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228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中國長期屬于農業社會國家,人們對土地非常的崇拜。千百年來,土地神在我國民間廣受崇奉,影響迄今不絕。學者們一...
    行德閱讀 1,325評論 0 3
  • 社日節是古老的漢族傳統節日,分為春社日和秋社日,春社是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秋社是立秋后第五個戊日。這一節日習俗起源很...
    天馬酒仙閱讀 5,454評論 0 2
  •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晚唐詩人王駕這首膾炙人口的詩就是描寫社日盛景的。...
    天馬酒仙閱讀 3,609評論 0 0
  • 這依然還是一個關于信義的故事,只不過,這次的主人公,卻是真正的以人而封神。 這位主人公,便是漢初名士欒布。 事實上...
    山中打柴人閱讀 613評論 0 1
  • 最早的土地神為何人 土地神,又稱土地爺、土地公。在道教神系中地位較低,但在民間信仰極為普遍,流行于全國各地,土地神...
    愚人金玄羽閱讀 831評論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