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人看來,功勛卓著的曹操至死都不稱帝,原因如下:
其一,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種種窒礙導致曹操不能稱帝。
物質方面,曹操一家,祖父曹騰受漢桓帝、漢靈帝寵信,父親曹嵩被漢靈帝因錢授官為太尉,曹操本人亦是以漢獻帝的名義屢加尊位官至丞相、爵至魏王。可以說,物質層面上,漢朝皇室對曹家三世均有提拔重用之恩,所以曹操不方便對如此厚待己家的漢室行此忘恩負義之舉。
精神方面,漢朝推崇儒家思想的大環境,曹操是修習儒家經典長大的,所以他本人也對忠孝節義推崇備至,在幾十年忠君愛國孝敬長輩思想的浸淫洗腦下,曹操養成的精神羈絆和道德約束時刻警醒著他不可突破君臣大防行僭越之事,這種精神層面的力量是極為強大的。
更重要的是,曹操的天下,是以自己二十多年興兵平滅四方為主、以漢獻帝名義收攬人才、招降納叛為輔,才辛苦掙來的,若稱帝了,曹操便是個忘恩負義、不忠不孝的喪德之人,便是個欺騙世人、欺騙祖宗的不孝子孫,到那時,曹操再想以不忠之名要求臣子們對他盡忠,以不孝之名要求兒子們對他盡孝,這可能嗎?
所以為保住自己統治臣民、教育兒子們的忠孝節義之操守,曹操絕不能稱帝。
其二,當個沒有統一天下的皇帝,不符合曹操長久以來的志向。
從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詩句中,我們可得知,曹操是個想統一四海,想招攬天下賢才盡為己用,想如周公般匡扶天下的能臣。
所以曹操若想當皇帝,他也是想當個統一天下、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完美皇帝。然而,現實情況卻是,在外部,孫權割據于江東和荊州,劉備霸占著西蜀和漢中,天下還沒統一;于內部,在陳群、司馬懿等世家大族的不斷崛起下,曹操的唯才是舉政策也越來越難以推行下去,所以,曹操當然不愿意做個殘缺天下的瑕疵皇帝,更不愿意做個不能人盡其才、不能物盡其用的悲催皇帝。
其三,稱帝對曹操的名聲、位份均有不利影響。
浸淫官場四十余年、征戰沙場三十余年,久歷宦海沉浮,跋涉過尸山血海的曹操,已經在天下建立起了絕對的權威:在廟堂,他可以勢壓群臣一呼百應;在戰場,他可以威壓諸將令行禁止,可以說,曹操已經是無需稱帝的皇帝了,若再名副其實地稱帝,就會有畫蛇添足的多此一舉之隱患。
因為曹操若稱帝,便會如袁術稱帝那般招來后世史官的痛罵,招來東吳孫權和西蜀劉備的聲討和攻伐。即便曹操能夠痛殺史官篡改歷史記載,即便曹操能夠擊敗劉備、孫權的討伐,然后世史筆如鐵,謀朝篡位的惡名仍將伴隨曹操及其家族一生一世,劉備、孫權敗退回去后,也會有樣學樣地稱帝自重。
要曹操身兼“篡位國賊”的罵名登基稱帝,要曹操與占據彈丸小國的劉備和低自己一級輩分的孫權同以帝王之尊逐鹿天下,頗有自毀名聲、自降身份之嫌,這讓睥睨天下的曹操怎么可能愿意?
其四,曹操想將此害虛名卻有實惠的僭越事交給兒子去做。
臨死之前,曹操曾向天下人聲明:“若天命在孤,孤愿為周文王”,此舉既表示他會如周文王即使天下三分有其二,也仍會服事商朝那樣尊奉漢室,又暗示他兒子曹丕可以如周武王伐紂那般顛覆漢室取而代之。
從曹操大半生的行為作風中,我們可知,他既喜歡爭實利,又喜歡躲避壞名聲,如利用郗慮殺孔融以爭殺政敵之實利、逃害賢之虛名,如利用空食盒逼令荀彧自殺以爭殺天子忠臣之實利、逃害自己功臣之虛名,如利用張魯殺馬超兒子以爭殺仇人子孫之實利、逃戕害幼子之虛名,而稱帝這種只能爭得實利、難以爭得好名聲的腌臜事,曹操肯定是不愿意干的,所以他只能暗示兒子曹丕稱帝以爭保護曹家之利、逃喪德虧法之虛名了。
那么,相比功高蓋主的父王而言,為什么功勞不大的曹丕繼位后就立刻稱帝呢?
其一,立刻稱帝可以將曹氏家族置于絕對安全的地位。
前漢權臣霍光死后,掌權的漢宣帝族滅霍家,而曹操死后,曹丕面對的也是漢獻帝欲重掌大權族滅曹家的險惡境況。
從公元196年曹操迎接漢獻帝到許昌繼而作威作福開始,到199年玉帶詔事件案發時曹操殘害獻帝董貴妃、國舅董承,再到曹操殺害伏皇后、立自己女兒為皇后監視皇帝,直至他稱公稱王加九錫……
以上種種皆表明,曹操已經將漢獻帝得罪透了,所以,如果曹操、曹丕讓出大權歸政皇帝,那曹家就會如霍光家那樣被漢獻帝滅族。因此,要想絕對安全地保護曹氏家族,曹丕只有盡快謀朝篡位成為皇帝,以避免夜長夢多地胡亂擔憂或防止在曹家父子權力交接之際生出其他變故。
其二,立刻稱帝可以水漲船高地借提拔文臣武將之機盡快收買朝野人心。
對于文臣武將們,曹丕由于儲君之位確立得晚,再加上曹操的猜忌防范,所以雖然也是魏王的他,卻只與司馬懿、陳群、吳質、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少數人關系密切,這導致剛接掌大權的曹丕在官場上的權力基礎極為薄弱。
而在至關重要的軍中,曹丕更是毫無威望,他與統兵諸將也沒有如曹操與諸將那樣肝膽相照的關系,尤其是曹操死后,青州軍沒經允許就隨意遷徙,這已經顯示出,曹丕約束軍隊沒有曹操那么一言九鼎令行禁止。
所以曹操死后初掌大權的曹丕,在官場上統治基礎非常薄弱,在軍中又毫無威望,這些,對于手握大權的人來說,是非常危險的。
所以要想如臂使指一呼百應地統領文臣武將們,要想使文臣武將們死心塌地地效忠于自己,曹丕只能通過稱帝來做到恩威并施:稱帝以后,曹丕才可以通過皇帝之位的崇高威望來懾服群臣,才可以水漲船高地封賞眾將士來獲取將士們的忠君愛戴之心,才可以將整個魏國的人才選拔制度(九品中正制)授予陳群、司馬懿等世家大族,以掌握選拔人才的權力為交易條件,來獲取那些實力強大的世家大族的鼎力支持。
其三,立刻稱帝能夠盡快統一官制禮法,盡快明確隸屬關系,提高魏國行政效率,解除曹魏征討吳蜀時漢帝從中作梗的內憂。
曹丕繼承父位時,時值34歲,春秋鼎盛正值壯年的他也想繼承父親統一天下的志向,進而對吳蜀兩國用兵。
而要想南征東吳西征偽蜀,與武將調派、后勤供應、情報管理有關的行政效率就顯得至關重要了。
然而,曹操生前,魏王臣僚多在鄴城,天子家臣多在許昌,還有很多臣子既是魏國臣僚,又是漢朝天子家臣,官職的重疊帶來了職業權限的模糊和禮法官制的混亂,同一官員多重身份的矛盾處境帶來了官員們的無所適從和迷茫難定,這大大降低了魏國與漢室支持對外作戰的行政效率。
同時,曹操時代的南征北戰,許都的漢獻帝曾多次從中作梗想要收回大權,這對曹丕來說也是個不小的隱憂。
因此,為了打破這種混亂局面,迅速明定官制禮法和隸屬關系,穩定官場人心浮動無所適從的人心,提高魏國官場的行政效率,解除漢帝從中作梗的內憂,曹丕必須迅速稱帝。
其四,立刻稱帝可以迅速明確自己與親兄弟的君臣關系,徹底掐滅弟弟曹彰、曹植企圖奪位的不臣之心,并能盡快將他們分封出去軟禁起來。
從公元208年曹操愛子曹沖病死到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四弟曹植與二哥曹丕,已圍繞著曹操的繼承權進行了長達十余年的明爭暗斗,期間,正是因為曹操的偏愛曹植,使得曹丕對曹植產生了異常深刻的嫉恨防范之心。
而公元218年,曹彰借平定烏桓叛亂的意外崛起,以及父王曹操死后曹彰對魏王璽綬的蠻橫索取,均讓曹丕對這位強悍難制的三弟疑懼不已,曹彰不死,魏難未已……
在這種尷尬背景下,無論曹丕是繼承父位之前的五官中郎將、魏王世子,還是繼承父位之后的丞相、魏王,他與這兩位不太臣服自己的弟弟都是漢臣,是同事,是一家人,彼此之間沒有太大的尊卑之別和君臣之防,這自然讓曹丕心憂不已,這當然會讓曹植、曹彰對曹操遺產也心動不已。
所以,為了建立最大的尊卑之別和難以逾越的君臣之防,曹丕必須立刻稱帝,以迅速明確自己與兩位親兄弟的君臣關系,徹底掐滅兩位弟弟企圖奪位的不臣之心,并盡快將他們分封出去軟禁起來。
綜上所述,曹操征戰天下三十多年可謂功勛卓著,卻至死都不稱帝,其原因如下:
其一,在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種種窒礙導致曹操不能稱帝;
其二,當個沒有統一天下的皇帝,不符合曹操長久以來的志向;
其三,稱帝對曹操的名聲、位份均有不利影響;
其四,曹操想將此害虛名卻有實惠的僭越事交給兒子去做。
而次子曹丕在老爹死后不到一年,就在無開疆拓土之功時立刻稱帝,原因在于:
其一,立刻稱帝可以將曹氏家族置于絕對安全的地位;
其二,立刻稱帝可以水漲船高地借提拔文臣武將之機盡快收買朝野人心;
其三,立刻稱帝能夠盡快統一官制禮法,盡快明確隸屬關系,提高魏國行政效率,解除曹魏征討吳蜀時漢帝從中作梗的內憂;
其四,立刻稱帝可以迅速明確自己與親兄弟的君臣關系,徹底掐滅弟弟曹彰、曹植企圖奪位的不臣之心,并能盡快將他們分封出去軟禁起來。
總之,無論曹操、曹丕父子行事如何矛盾、秉性如何迥異,他們的初衷都是怎么對自己最有利,自己就順應時勢地怎么去行動。他們爺倆至死都不稱帝和立刻稱帝的原因和明智行事的這一原則,我們可以認真思考后謹慎效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