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今早起來,再次在Sleepscore讀到佛陀的名句:What we think,we become.
百度翻譯為:我們如何認為,我們就會成為如何。
佛學的解讀:一切法由心生。
老何的理解是:我們怎么想,就會成為怎么的人。
很多年前,老何有緣學習了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以下的名言:Your attitude will change following the altering of your heart; then your habit will be varied; followed by the transformation of your own character which will eventually make a difference to your life.
老何的理解為:
你的內心決定你的態度;
你的態度決定你的習慣;
你的習慣決定你的性格;
你的性格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然而,老何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東西決定我們的內心呢?最近,老何在費勇老師的《佛學修心課》中學習到“業力”這個重要的佛學概念。
老何對“業力”的理解為:人的一生的行為(包括身體的行為、語言表達的行為、心念、意識和思維的習慣等等)都會記錄在我們內心底層的無意識中(佛學稱之為阿賴耶識),這些不斷積累的業力,我們通常不會覺知或意識到,但一定會很大程度地影響或決定我們的內心和態度,從而很大程度影響或決定我們的思維與行為習慣,從而很大程度影響或決定我們的的性格,從而很大程度影響或決定我們一生的命運。
百度知道的解釋為:(佛學的)業力,一種認為一個人的行為在道德上所產生的結果會影響其未來命運的學說(印度傳統宗教包括印度教、錫克教、佛教、耆那教都有業力的觀念)。其作為直接推動生命延續的力量,業力在我們的生命歷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甚至可配合緣起論與無始無明化世界。
今天早上,老何在邏輯思維.啟發俱樂部的課程中有緣學習了羅振宇老師的《現狀即未來》,覺得非常精彩。很受啟發,我們每個人現在的一切行為,包括身體的行為、語言表達的行為、心念、意識和思維的習慣等等,都會決定我們每個人的未來。
《現狀即未來》
下文來源:邏輯思維.啟發俱樂部
作者:羅振宇
過去一年,有一件事,我想通了很多。如果用一句話來表達的話,就是——現狀即未來。
未來好像是和現狀截然不同的東西。但是,我歲數越大,越能看到一個事實:未來是現狀中長出來的東西。現在沒有的東西,在未來也不可能有。
這個感受本來很難描述。正好最近看到兩個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來自徐棄郁老師的《全球智庫報告》這門課。
1、印度會是下一個世界工廠嗎?
本月的這份報告,討論了一個問題:印度會成為下一個世界工廠嗎?會成為一個全球供應鏈中心嗎?或者說得更露骨一點,印度會替代中國制造的位置嗎?
表面上的理由好像很充分。印度的人口數量龐大,人口還年輕,勞動力還便宜,美國還會利用印度來制衡中國。這像不像40年前的中國?所以,你別看中印之間現在的差距大得很。我們這代人都經歷過一個制造業大國崛起的全過程。假以時日,你還真別說,印度真的有可能。
未來的事誰也說不好。但是,我們總得有一個觀察這個事的角度。
徐棄郁老師就提供了一個角度,來自美國的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這個研究所最近出的一份報告,就給美國人潑涼水,說別那么看好制造業向印度轉移。為什么?看現實就知道了。
它的角度很有意思:你看,過去這些年,已經有一部分制造業的供應鏈從中國轉出去了啊。中國相當于在這部分國際出口貿易上留出了一些真空,那填補真空的到底是不是印度?換句話說,不是說看好印度替代中國嗎?那現在這替代進行得怎么樣呢?
報告說,從2008年到2018年,中國制造業出口的全球市場份額從12.8%上升到17.5%。但這是總量,在某些制造業部門,中國的份額是在下降的,用報告的話來說就是在“騰出空間”。那到底騰出了多少?1400億美元的貿易額。這個量非常大,相當于印度制造業出口總額的57%。可以這么說,印度只要填補其中的一部分,對它制造業出口的拉動就很厲害。問題是印度抓住機會了沒有?
你會發現,中國騰出這些空間以后,真正填補真空的并不是印度,而是越南、孟加拉國這些國家。在這幾個行業中,印度的增長份額基本上都小于1%,只有在珍珠寶石加工這一項提升比較明顯,達到3.5%。
所以報告就說中國在一些行業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行業的競爭力下降,已經騰出了部分空間,但印度沒能抓住機會。
印度很奇怪,勞動力這么富余,勞動密集型的制造業并沒有發展起來,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在它總體出口當中的份額是下降的:1995年占印度總出口的三分之一,到2018年只占總出口的五分之一。
中國適齡勞動力占世界的19.7%,勞動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占了22.8%;印度的勞動力占世界的比例很高,達到18.3%,僅次于中國,但它在世界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占了多少?才3.5%。報告就說,這個差距就太大了。那結論是什么?報告的結論是,印度在利用自己的人口優勢方面是失敗的,制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是印度經濟的一個結構性短板。
那問題來了,為什么會這樣?這就見仁見智了。制度的原因、文化的原因等等,我們都摁下不表。
但是,我覺得這個洞察非常非常牛。你說這個條件也具備那個條件也具備,但是事實俱在啊,過去10年,小的機會都沒有抓住,未來就算中國供應鏈要發生國際大轉移,憑什么說印度就能抓住機會呢?
這是一個特別樸素的道理,也符合我們的日常人生經驗:如果現實中的小機會都沒有抓住的人,永遠不會抓住任何未來的大機會。
這就是我說的:現狀即未來。
2、張藝謀為什么70歲還在一線干活?
對于未來,我們通常都會采取一種態度,叫“謀劃”。但是2020年,我有一個感受特別深,未來不是謀劃出來的,而是在自己手頭的現實中,長出來的。
正好這兩天,張藝謀的新片子《一秒鐘》上映了。有朋友提醒我說,張藝謀70了。這個數字把我嚇了一跳,張藝謀算是陪著我們這代人一起長大的,他都70了。更重要的是,這個歲數的人大多都在頤養天年,而張藝謀居然還在一線干活。
我看到一些材料說,70歲的張藝謀,每天要工作到后半夜,五六點鐘睡覺,上午十點起床,如果正在拍攝,每天就睡三個小時。每天只有一頓飯,就是早午餐。然后就是各種會。他同時會運行很多個項目,一部片子上映,一部片子在后期,一部片子已經籌備開拍,同時還有冬奧會、舞臺表演、大型演出這樣的項目,最多的時候,同時推進9個項目。
老天爺,我感覺自己就是一個精力值還不錯的人,在張藝謀面前簡直就是個渣。何況,他70了。
我今天在這里,其實不是想夸贊一個我們普通人達不到的境界。我想說的,是一個傳聞。據說,張藝謀曾經和一位很近的朋友說過,我自己不是那種特別有天賦的人,電影就是個手藝,所以,不能停,停了,手就生了。我的機會就是從手頭的這點活兒里一點點長出來的。別的機會我也不要。
張藝謀曾經說,“我要把自己迅速地工具化。工具化,你就會對別人有用,人有了用,有些東西就不會找到你身上。你就會有空隙生存。工具不是個壞詞兒,有用也是我們這代人深入骨髓的價值感。”這段話說得真好。人的社會地位高了,年紀大了,特別容易活成位置、活成立場。但其實,最踏實的活法,還是有用啊。看到今天的張藝謀,我突然有了一種強烈的渴望,非常期待自己,70歲的羅胖,還能有用。
我在上一期啟發俱樂部里,其實就講過這樣的話,升斗小民,手腳莫停。其實就是這個意思。
3、如何回答領導不經意的提問?
我們往往自負對未來有遠大理想,有理性規劃的能力。但是2020年,對這種能力是啪啪打臉的。唯一靠譜的,就是我們手頭正在做的事。未來會從這里面長出來。
脫不花最近在做她的《溝通訓練營》。我們倆就聊到很多溝通的事。
很多人都以為,溝通的成敗,就是要在具體的溝通情境里面贏。其實不然,日常小事,和你的目標、未來看起來沒有一毛錢關系的事,才決定我們的未來。
舉個例子。
領導走到你工位的旁邊說了一句話,哎?小張不在啊?一個人說,啊,對,小張不在。你看,這就是沒聽懂領導在說什么。他這句話到底啥意思?他又不瞎。他當然看得見小張不在啊,他這句話其實是給所有周圍聽見的人布置了一個任務,我找小張有事,但他不在,怎么辦?所以,正確的回答當然就是:小張不在,一會他回來,我讓他找您去。
那你說,就是這么一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瞬間,兩個人,兩種反應,在領導日后的任用和提拔中,你說哪個人會占得先機?
再比如說,領導走到飲水機面前,一看沒水了,嘟囔了一句,沒水了。職場里的很多人,聽見了也跟沒聽見一樣,這種人就不去說他了。那想給領導好印象的人呢,會積極一點,說,啊,我去找一桶新的水裝上。那有沒有更好的溝通方式呢?有。他會說,把杯子給我吧,隔壁茶水間有水,我去打滿,回頭我再來這里把新桶換上。你看,這是先用權宜之計解決緊迫的問題,然后再主動擔當解決長遠問題。這么做事的人,顯然更有章法。請注意,領導不會因為你為他打了一次水,而是會因為你做事有章法,對你有好印象。不要小看這種好印象,它會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里給你加分啊。
未來,是從我們手頭這點事一點點長出來的,是我們現在做的事的基因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