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在朋友圈看到這么一篇文章:一位9歲的女孩因忘記作業,被母親剃光頭發,還拍照發在朋友圈示眾。
據說:這位母親糾正孩子忘記作業三年了,仍然沒有效果,其中一次還把孩子的作業本也給撕毀了。
看完后的第一感覺就是這位母親瘋了。
01
杜月笙說:末等人,沒本事,大脾氣。
有位父親在公司被領導指責,回家后看到孩子在沙發上跳來跳去,把孩子臭罵了一頓。孩子就狠狠去踹貓。貓逃到街上,司機趕緊避讓,卻把孩子撞傷了。
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踢貓效應:根據適應性原則,人們斷定將原始憤怒發泄到領導身上或是比自己強大的人身上會對自己很不利,可能會從此得罪了領導,于是會選擇低于自己或比自己弱小的對象發泄不滿情緒。
浮躁的社會,人們生存壓力山大,心累疲乏,負能量爆棚,遇到不順或受氣,就很容易把自己的情緒遷怒于家人或年幼的孩子,拿他們撒氣,當出氣筒。
這樣的父母其實是對自己無能、無助的憤怒。
02
還有的父母把自己的理想投射到孩子身上。
自己當年不努力讀書或是無錢讀書,做了藍領工人,就一定要孩子考上名牌大學,光宗耀祖。
自己想當棒球手,因各種原因未能如愿,就一定逼著孩子去當棒球手,不管孩子有沒有這方面的興趣、這方面的天賦;自己想當作家,就一定要孩子完成作家夢想。
一位父親小A覺得孩子遠不如自己當年那么優秀,經常訓斥、打罵孩子小B。孩子在一篇作文里寫道:“最難忘的是爸爸打我。最親的家人是毛毛狗。”
這樣的父母其實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孩子考試好,家長就有了面子,孩子考得不好,家長就覺得丟人,頭都抬不起來。
這樣的家長控制孩子按照自己方式生活,稍有不同意見,就懲罰孩子。他們無法處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成了自己不良情緒的替罪羊,讓孩子為自己的不良情緒買單。
03
心理學認為:9歲的孩子,處于童年期,這一階段的主要發展任務是獲得勤奮感,克服自卑感。這一階段孩子自我意識的發展主要是自我評價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父母一定要積極努力為兒童形成良好自我評價提供最有效的社會支持。
孩子對自我價值的評價與情感密切聯系。喜歡自己的兒童,情緒最快樂;對自己評價不良的兒童,經常產生悲哀、沮喪的消極情緒。
那位媽媽給9歲的女兒剃光頭發還發到朋友圈,弄得世人皆知。9歲的女孩子已經知道穿衣打扮、已經開始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已經到了自尊自愛、自我評價、自我認知的年齡。這樣的孩子會低自尊甚至自卑,悲觀孤僻、冷酷暴躁,影響孩子的一生。
上文的父親小A不反省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對,反而懷疑孩子小B有精神病。
曹植說:家不僅是愛與溫暖的傳遞通道,而且也是恨與傷害的傳遞通道。
父母的情緒化,也是一種欺負。經常受欺負的兒童通常會導致情緒抑郁、注意力渙散、孤獨、學習成績下降、逃學、失眠、嚴重者甚至出現自殺行為。經常欺負他人者,可能造成以后的行為失調或暴力犯罪。
經常受傷害的孩子缺乏安全感,缺乏尊嚴,容易抑郁、焦慮、甚至有暴力傾向,他們缺乏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缺乏愛的能力,缺乏幸福的能力。
04
心理學認為:父母注重培養兒童的獨立自主性的、寬松而又民主的教育類型,可使兒童形成抗拒誘惑的自我控制能力。獨裁型、懲罰型的家庭教育方式,會剝奪兒童練習自我控制的機會和動力,而使之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對兒童攻擊行為的控制需要多方面的措施:改善兒童所處的環境條件,教給兒童減少沖突的有效策略;增加對攻擊行為有害后果的了解;發揮榜樣的作用。
心理學上有個術語叫:強迫性重復。一個人在經歷了一件痛苦或快樂的事件之后,會在以后不自覺地反復制造同樣的機會,重復感情的傷害,重復體驗痛苦的情感,好象在重復一種痛苦的輪回。
在經常打罵孩子的家庭中,在父母榜樣的作用下,孩子也會陷入重蹈覆轍的惡性循環中,復制上一輩的教育模式。
曾看過一則笑話:一位爸爸打了兒子屁股一巴掌。兒子氣哄哄的說:以后我也要這樣揍我的兒子。
一位網友在結婚后情不自禁地模仿母親虐待自己的方式去虐待自己的愛人。
上文的小B對同學小C經常施暴。小C出身于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有修養,但性格比較內向,依賴性強。小B見小C軟弱柔順,就經常欺負他。這其實也是自己從小受到父親欺負的一種投射。
在拳頭下長大的孩子,要么用拳頭,要么挨拳頭。
我們不要情緒化的漫延,我們要讓傷害戛然而止,而不是一代一代的機械復制,我們要建立自己正確的愛的體系,把愛和溫暖祖祖輩輩的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