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章將關注人們在理解知識時的復雜認知過程。理解不同于記憶,也不僅僅是用自己的話重述記憶內容。理解涉及知識、技能及觀點的恰當遷移與使用。在目前普遍使用的教育目標系統中,這樣的理解被認為是“高水平的認知目標”
? ? ? ? 一、元認知
? ? ? ?1、元認知知識與調節。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或者對思維的思維,它是知道自身思維過程的知識以及運用這種高水平的知識調節理解、問題解決等認知過程的能力。由于人們的元認知知識和技能不同,因此,個體在學習的效果和速度方面也就存在差異。
? ? ? ?元認知包括我們前面討論過的三種知識:(1)作為一個學習者所具有的陳述性知識,即知道做什么;(2)程序性知識或知道如何運用策略;即知道怎么做;(3)保證任務完成的自我調節知識——知道條件以及何時、為何應用程序和策略。而元認知就是策略性地運用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以及自我調節知識以達到目標和解決問題。元認知調節著思維和學習,它包括有三個基本技能:計劃、監控和評價。當任務具有挑戰性,但又不是特別難時,元認知最為有效。
? ? ? ?2、元認知的個體差異。元認知能力的一些差異時發展的結果。一般在5—7歲開始發展,并在整個中小學期間都在提高。不過,并不是所有元認知能力的差異都與年齡和成熟有關,元認知的一些個體差異可能是由生理差異或學習經驗的差異而引起的,如注意失調。因此,致力于改進學生的元認知技能,對于那些存在學業困難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
? ? ? ?3、元認知的發展與促進。和所有的知識和技能一樣,元認知技能也可以學會并得以提高。如設定目標、進行計劃、評估成績和自我反思,以此來幫助學生養成“向內”審視自己思維過程的習慣。對于年長的中學生和大學生,可以把元認知的問題整合進教學、講座和作業中,如要幫助學生更好的進行自我反思,可以設置下列問題:學習中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是什么?如何能激勵自己去學習?如何很好地判斷自己是否理解了?怎樣中的關注新信息的意義和價值?在任務開始之前,如何設定具體的目標?在學習開始之前,應該就教學材料問些什么問題?在完成這部分學業時,自己學習目標完成得怎么樣?在完成學習任務時,自己學到了所能學到的東西了嗎?在問題解決后,自己考慮到所有可能的解決方法了嗎?
? ? ? ? 二、學習策略
? ? ? ? 為了學習,學生必須進行認知投入——把注意力集中在于材料相關的或重要的方面;其次,為了思考和深層加工,他們必須付出努力、建立聯系、精細加工、轉換、創造、組織和再認識——練習和加工得越多,學習效果就越鞏固。最后,學生必須調節和監控自己的學習——知道什么是有意義的,以及什么時候需要使用新方法,也就是元認知。
? ? ? ? 1、有策略地學習。學習策略是一種特殊的程序性知識——知道如何去做的知識。它可以是認知的、元認知的或行為的。所有這些學習策略都是在非常規方法不起作用而需要付出意志努力時,有目的地加以運用以完成學習任務的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對策略的使用將更加老到,也就更少需要有意志的努力了,最終將自如地運用這些策略。
? ? ? ? 2、視覺化組織工具。研究表明,與朗讀課文段落、聽講座以及參加討論等活動相比,制作概念圖(觀點之間關系的制圖)的活動對于知識的保持與遷移更加有效。在實際教學中,還有一些其他的視覺化組織工具可供使用,如韋恩圖,樹形圖、時間軸等。
? ? ? ? 3、閱讀策略。在閱讀過程中,有幾個策略可以支持這些建立聯結、精細加工、轉換信息、組織材料、進行概括等加工過程,如五步閱讀策略,CAPS策略,這是因為按照這幾個步驟進行閱讀,能使學生更清楚地意識到所讀的章節是如何組織的,其次,這些步驟要求學生分步學習新內容,而不是立即學習所有內容,可以讓學生進行分散聯系,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更深層次、更精細的信息加工上。當然,不管使用什么策略,都必須教會學生怎樣使用這些策略,直接的教導、解釋、示范和右反饋的練習都是必須的。
? ? ? ? 4、學習策略的應用。有關學習策略的研究由一個共同的發現,就是產生缺陷。即學生習得了策略,但他們在能夠或應該使用時卻沒有應用。因此,要確保學生真正使用策略。必須滿足以下幾個條件:(1)學習任務必須恰當;(2)學生必須關注學習和理解;(3)學生必須相信使用學習策略所需要的努力和投入是合理的,是有可能得到回報的。
? ? ? ? 三、問題解決
? ? ? ? 1、關于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可以是一般領域的,也可以是專門領域的。另外,根據目標的清晰程度和能提供用來解決問題的途徑的多少,問題可以從結構良好到結構不良進行分級。一般問題解決策略通常包括五個階段:明確問題、設定目標、采取問題解決步驟,解決問題,直至最后評價結果。一般領域和專門領域的問題解決都是有價值和必要的。
? ? ? ??2、問題解決的表征。為準確表征問題,你必須既要理解整個問題,又要理解它的各個部分。而圖式訓練可以提高這個能力。問題解決過程有完全不同的路徑,這取決于表征和目標的選擇。當學生對問題的表征提出了一個即刻的解決方案,也就意味著任務的完成。
? ? ? ? 3、阻礙問題解決的因素以及特定領域專家與新手的區別。阻礙問題解決的因素包括功能固著或僵化(反映定勢)。他們往往排斥精確表征問題和頓悟解決問題所必需的靈活性。此外,在做出判斷或決定時,可能會忽略重要信息,例如可能基于一個類別的典型代表性或可利用的記憶來做出判斷。一般而言,專家問題解決著儲備了豐富的陳述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和條件性知識。他們圍繞用于問題解決的一般原理或模式來組織這些知識。他們往往比新手能更好地進入工作狀態、記住相關信息并監控整個過程。
? ? ? ? 四、創造性
? ? ? ??1、何謂創造性?如何評估?創造性是獨立地重組問題,用新的、有想象力的方式看待事物的過程。創造性很難測量,但是發散性思維測驗可以從新穎性、流暢性和變通性等角度進行評估。新穎性通常從統計角度進行確定,流暢性是不同答案的數量,變通性一般通過不同種類的答案的數量來測量。
? ? ? ? 2、教師如何在課堂來支持創造性?多元文化經歷有助于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和創造性。教師可以在與學生的課堂互動中鼓勵學生的創造性,在互動過程中接受不同尋常的、有想象力的答案,示范發散性思維,使用頭腦風暴,并包容不一致的意見。
? ? ? ?五、批判性思維與論證
? ? ? ?批判性思維就是通過邏輯、系統地考察問題,證據以及解決方案而對結論進行評估。包括界定和闡述問題,判斷與問題相關的信息是否一致且恰當,以及得出結論。不管你用什么方法來發展批判性思維,額外練習活動的跟進都是很重要的。僅僅一堂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不夠的。
? ? ? ? 論證的核心(與其他人爭辯觀點的過程)是用證據和理智來支持你的觀點和立場,并能反駁對方的觀點和證據。論證技能不是天生的,需要花費時間進行有效教學才能學會。對兒童和青少年更是如此,因為他們很難注意、理解并用證據反駁對方的觀點和立場。
? ? ? ? 六、為遷移而教
? ? ? ?所謂遷移,就是先前材料的學習經驗對新材料學習的影響;認知工具與動機的創造性使用。先前在一個情境中學習到的規則、事實及技能應用到另一個情境中時,就發生了遷移。信息可以跨越多種情境進行遷移。如從一個學科遷移到另一個學科,從一個地點遷移到另一個地點,或從一個作用遷移到另一個作用。正因為有這些不同類型的遷移,我們才能把在一個領域中學到的技能應用到許多其他的任務之中。
? ? ? ? 受到良好訓練的知識和技能的自發運用,叫自動的遷移。而有意識、有意圖的遷移涉及把在一個情境中學習到的抽象知識反思式和有意識地運用到新的情境中。學習情境會支持積極的建構學習、自我調節、合作意識、認知和動機過程。另外,學生應該處理他們生活有意義的問題。還有,教師可以直接教授策略、提供有反饋的練習,然后把策略的應用擴展到新的、不熟悉的情境中,以此來幫助學生遷移他們的學習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