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blockquote>「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錯誤的理解方式:君子不莊重,就不威嚴
? 這是宋儒理學家錯誤的理解方式。
? 他們以為「重」指外表的莊重,「威」指威嚴。于是便有了傳統的腐儒形象。
? 清代的老儒士雖然看起來德高望重,但私下聚起來,閑談的也不過是飲食男女。
? 但這些老頭一看到年輕人過來,就會不由自主地掛起臉上的肉,裝作一副高高在上的儒者形象,實則道貌岸然,迂腐至極。
? 并且這樣的理解方式與「學則不固」完全沒有邏輯關系。
合理的理解方式:君子不自重,則不篤定,學習則不穩固
? (此句合理的理解方式有很多,但我只寫自己最贊同的。)
? 「自重」這個詞,在詞條中解釋為「謹言慎行,尊重自己的人格」
? 我認為,這個詞放在現代應理解為「自律」與「自信」。「謹言慎行」四個字,難免會令人聯想到社交生活中的謹慎,但我認為君子的自重,側重于內在的修養,無關外在事物的是非。如此,這就包含了「自律」?!缸鹬刈约旱娜烁瘛?,正因為足夠自律,才能有勇氣尊重自己的人格,正因為自律,自己對人格的堅守才有了實踐,有了實踐,才能有自信的底氣。這種底氣,最終就會使得內心變得篤定。
? 我不太贊同把「威」理解成「威望」、「威信」。因為君子的修養無關外在的評價,只在內在的磨礪。威望何來?外界給予的。威信何來?外界給予的。因此「威」應該是「自性之威」。
? 當有了最本質的內在自信,我們才能對外在的「學習成果」有信心,否則學習成果終究只是一種概念存在于身外,而無法轉化成智慧。
本文的討論空間很大,筆者整合了其他讀者的觀點,并融入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 「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 愿你我皆能力行,愿你我皆去浮華。
?
?
《論語》札記(2)——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
最后編輯于 :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怎么了?”我有些...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