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奧德曼在倫敦主持的一場拍賣會一如從前獲得成功后,電影《最佳出價》已經接近2個小時,結局就要來了。聯想到臨來倫敦時奧德曼先生高調宣布這將是他生平最后一場拍賣會,再聯想到為了那一密室女子肖像奧德曼藏著掖著地生活了幾乎一輩子,我感覺電影的結局肯定是一屋子價值連城的肖像將不翼而飛,可是,等到奧德曼先生回到家里高聲喊叫克萊爾得不到回應后,等到奧德曼先生熟練地打開寬大得令人咋舌的鞋柜的門再將兩壁鞋子排開,按動密碼走進密室時我們觀眾比他更早地看到,墻上已是白茫茫一片,驚愕然后跟著奧德曼先生再驚愕一遍。
從奧德曼先生丟失了嘔心瀝血收集了一輩子的女子肖像起,回溯《最佳出價》,發現盜畫行動的策劃、那位追隨奧德曼先生一輩子的托兒比利先生,真的是步步為營。
先讓克萊爾患有一個廣場恐懼癥。為什么是一個廣場恐懼癥患者?因為,貴為出色的拍賣師,奧德曼先生自己患有社交恐懼癥,尤其與女人交往時,這種始于少年時因為被孤兒院里的嬤嬤欺負而生根在內心深處的心理疾患,讓奧德曼先生沒法婚娶,更是只能戴著手套觸摸外面的世界。與奧德曼先生相處太久,比利深知,這樣的心理病患者雖拒絕與外界深層交往,卻很容易同病相憐,所謂同理心。可不是嗎?你看,因為總是在業界獲得大成功奧德曼先生已經錯把天下當成了自己可以輕松把控的拍賣界,稍一猶豫比利沒能幫奧德曼先生拍下他向往已久的那幅肖像,比利被奧德曼先生鄙夷成什么樣了!動輒就怒不可遏,奧德曼卻能夠原諒克萊爾一而再再而三的爽約,為什么?因為克萊爾患有廣場恐懼癥,同病相憐之下奧德曼不出比利所料地將自己與克萊爾互為投射,幫助克萊爾等于幫助自己,奧德曼先生一次次地俯就克萊爾,邏輯上太講得通的,有道是,要打敗一個人,就要把自己變成他,《最佳出價》再一次言之鑿鑿地證明了這一點。
僅就這一條線,就足以支撐起奧德曼先生這一形象,然而,影片的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想要塑造一個多面的奧德曼先生。也是,你不能用一個“社交恐懼癥”就歸類奧德曼先生,不然,這是一個扁平的角色,電影講出來的也是一個勉為其難的故事。那么,以拍賣師作為一輩子職業的奧德曼先生,性格中又粗又濃的那一縷,叫什么?據為己有,只要那件東西能激發起奧德曼先生的好奇心。那好,比利就一口一口地將你的好奇心越喂越大,總有一個銹蝕了的金屬零件適時地出現在奧德曼先生的眼前腳邊。如此安排,奧德曼先生對比利的搭檔羅伯特的信任越來越穩固,更讓克萊爾對奧德曼先生欲擒故縱的把手,越來越趁手。
由克萊爾緊追奧德曼先生的關系成功倒轉,成為奧德曼先生一天不見克萊爾就如隔三秋,兩個人相愛并用一場大雨,徹底剝去了克萊爾廣場綜合征的外衣,于是,就有了這樣的故事結局。當失去所有女子肖像的奧德曼先生走進所謂的克萊爾家對面的那家咖啡館時,對數字有著特別天賦的小矮人(她才叫克萊爾呀)將真相告訴奧德曼先生時,我曾疑惑過:比利難道沒有害怕過,他們的騙局進行時假如奧德曼先生向小矮人詢問真相呢?還是因為將奧德曼先生研究透了的比利,深知顢頇過了頭的奧德曼先生,絕不會躬身下問。你看,一生的收藏不翼而飛后,奧德曼先生在警察局門前徘徊復徘徊就是沒有走進去報案嗎?
瘋了一樣的奧德曼先生只能在醫院里度過余生了。比利、克萊爾和羅伯特也隨著那批女子肖像走到了電影以外走到了天涯海角。電影結束了,故事也戛然而止了。可是,故事又怎么能夠戛然而止呢?真實的世界里,遠在天邊的比利、克萊爾和羅伯特遙望瘋了的奧德曼先生,會這樣?
上帝拯救人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