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不想動筆,沒有準備好到底要寫什么,是那些值得回憶,溫馨的時刻,還是更具有價值的實際操作。
隨著年齡增長,生活的磨練以及工作和家庭的壓力,已經不再有記錄瞬間感動的沖動。直到有一天在“赤兔”聽到“小六”的一節課,大致是講如何在6個月就可以出書之類的,平靜的心開始騷動了,盡管我向來對速成的東西都不感冒。
后來又在微信群遇到一個高中的同學,她記憶中我應該是一個文藝青年,而且在她個人公眾號中“奇葩說”寫了一篇關于我的文章,就連我自己都已不記得的細節,她的文字仿如昨日,文字的奧妙莫過于此。
再后來又聽說我的高中語文班主任6年患上4種癌癥,經歷6次手術,經歷13次化療,這種病痛我們盡管不曾經歷,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他的堅強。從照片上看到原來身高一米八幾的樂觀大叔,現在只有100斤,仍然伏案疾書。
說人生,或許過于沉重,時光流逝,人生有幾個20年。同學聚會未能成行于我的遺憾已經不能言表。用緣分寬慰自己,但是看到同學們一個個鮮活的,歡樂的場景,讓我的遺憾深深地加重。有一位同學在前期策劃、組織和安排中傾心付出,讓我有感于我們的生命值的敬重、珍重。
這也是我重新拾筆的初衷:記錄生命,為鮮活的人生;分享經驗,給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