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未曾有》是安妮寶貝改名慶山后的首部作品,一部采訪集。四位被訪者。一位是堅持自己飲食方式的廚師,一位是熱愛故鄉的攝影師,一位是極具智慧的年輕僧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琴人。
讀罷,無數疑問涌入腦海,心緒繁雜,才知道原來自己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尚未踏踏實實的確立下來,有些東西尚待清楚定義。但仿佛失去思考能力似的,腦海里有問無答,至今不能理清思緒。
但有個聲音一直在說:不行,必須得理清自己的想法,這關乎內心能否飽有力量繼續前行。就像在黑漆漆的洞穴里爬行,后路也被封死,必須爬下去,必須摸索著才有見到光亮的可能。那個聲音說:你已經二十多了,你必須想清楚,必須知道什么對你是最為重要的,你要學會自己思考,這些疑問必須解決。
我們需要的其實很少。
一直堅持認為人要活得強硬一點,要想守護好自己的理想,就要有與現實誓死力爭的倔強,要有不撞南墻不回頭的決心與破釜沉舟的魄力。可是,越來越發覺這樣的自己很別扭,身在喧囂處總是倍感荒涼,說著不孤獨卻渴望著溫暖,經常不知道該對一句話回以怎樣的表情,對話都是在心里完成。得到了什么嗎?沒有,只剩一個越來越困惑、越來越不可愛的僵硬的人兒了。
都希望遇到一個能溫暖自己時光的人,因為我們的時光太僵硬、呆板、死氣,于是希求著他人的光芒來驅逐黑暗。殊不知,自己心里都渴望自己是個溫暖的人。驅逐夢想里的渣滓,讓內心回歸安詳平靜,外面再是喧囂,眼睛也可以看到歲月靜好。因為“其實生活可以自由自在。不需要每天大魚大肉,簡單的食物就可以滿足人體的需求。正如我們的快樂和享受也不需要那么奢侈,完全可以來自微小的食物。”
像文中的廚子那樣,熱愛做飯便愛到極致,形成自己的特色,可以為了朋友專門從海南飛到北京做一頓飯,生活里又是個隨順、自由的人,做瓷器送人,買石頭造園子。同時也對社會抱有一份責任:“引導公眾的飲食觀念很重要。需要一群真正有心得的人去影響。如果觀念慢慢轉換,文化和品位慢慢影響,經過幾代人或更長時間的作用,大家會追求自然的生活。”懂得夢想的珍貴與不易更懂得一日三餐最重要。
命運有時完全不由自主。
我們的夢想往往裹挾著這個社會的主流觀念,往往受到時代的局限,時常把旁人希望我們做的變成我們渴望做的,被時代的洪流沖著踉踉蹌蹌的往前走。很少有時間空閑下來,靜下心好好觀看自己是否開心,了解一下自己的內心是否充實,問問自己為何焦慮。時代的價值觀早已根深蒂固根植于億萬社會成員心中,無需自己動手,它的一切需求自有無暇自顧的人類幫它完成。因為人類的渴望太強了,對房子、車子等各種物質的需求是巨大的蒙蔽物,它激勵著人類的欲望,比荷爾蒙張揚在青春里更甚。偶爾的迷茫,偶爾的對安逸生活的向往被一陣陣霧霾淹沒,被對未來的不確定遮蓋,容不得你半分質疑。今日又如昨,明日又如今。周而復始。
命運主宰著一切,但“心的承受力和對其接受的態度,卻是重要的。”文中的攝影師看透了城市生活使人失去自我,相互消耗,對內在的精神發展和自由不利,毅然回到故鄉,力所能及的“活回自己”。攝影的對象追求的是平實再平實,“哪些東西有光輝,用不著修飾。有時候修飾是一種剝削。”因為“物質解決不了人的空虛。”“只有釋懷了,打開了,才有可能看到一些別的東西。”
問題都是自己的。
只有自己才能完成自己、實現自己。物質、科技總是能讓人產生錯覺,以為必須占有它們才能實現成就自己,于是它們成了夢想清單里的常客。有時一顆通透的心也被時代熏染的同化了,堅守的夢想也可推遲,卻忘了生命短暫。數年后回首,還能安慰自己,我掙到了錢、我買了房、我很幸福。可內心的不甘蠢蠢欲動,但生命已經垂暮,再也體會不到年輕時的豪情萬丈。繁忙的生活一天又一天的麻痹著我們的神經,因此我們需要時常自觀內心。可以帶著疑問與好奇探查這個世界,但要能保持初心。
“欲望產生習性,習性會變成命運或者說生活和生命的狀態。”那個戴過時髦的鏡面有飛機造型的太陽鏡,看過美劇《行尸走肉》,還曾穿著僧服進酒吧的年輕僧人對外面的世界好奇的同時,仍然堅持“盡量過一種簡單的生活,分清楚主次,避開不必要的麻煩。”明白“有些事情的發生也許是好的,但不擁有那樣經歷,同樣也是好的。它是另一種經歷。”更是相信“如果人感知不到自己的痛苦,就很容易在種種世俗享受中得到滿足。”潛心修行與學習,于是能“總是以一種微妙速度成長”。
“技”之后,是“心性的修行”
習慣了奔波與忙碌,最難的便是對心性的關照與修行了。“是時心境閑”是極難遇到的了,于是“素琴”也沒有合適的時候來撥弄了。但我們仍要明白,心性的修行與學歷無關,文中的老人雖然只有中學的學歷,仍能彈得一手好琴;彈得一手好琴,卻仍84歲高齡教授彈琴,享受著平平淡淡的快樂,這大抵是修了“心”。
練習技能,也是對心性的修煉。一首琴曲需要琴者全身心的投入,透過樂譜看到另一個時空的浩瀚與壯闊,卻對自己的事情盡量不說,但一切又都記在了心上,因為“真正達到了某個境界,覺得事情就是這樣,該怎樣就怎樣。”對彈琴像佛家弟子般虔誠。
他們都是生命里的虔誠者,不求世人所知,只是獨自尋找著自我,而又成就著自我。
佛經里說:得未曾有,心凈踴躍
慶山說:心里所有的,本身也不容易闡釋
我想:要從嘈雜里找到自己的聲音,找到最真、最純的本心,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