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次的月考名篇名句默寫,最后一句是這樣:
杏花是一個意蘊豐富的美學意象,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和象征意義,在古詩詞中較為常見,比如:——
這是一道沒有標準答案的題目,很多同學填了杜牧的一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結(jié)果呢?沒分!
為什么杏花村不給分呢?因為杏花村是一個村名,不是審美意象。
這么想,似乎有道理。然后我把杏花村換個名字——“張家村”“李家村”“王老村”……也說得通吧!如果純粹只是一個名字,只要是村名,叫什么都是一樣的。
可是,帶給讀者的感覺一樣嗎?
我們回到杜牧的這首《清明》詩: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寫這首詩時,正值清明,漂泊在異鄉(xiāng)途中,他孤身行路,凄楚傷懷,紛紛細雨打亂了思緒,迷茫了前方的路。
在這料峭春寒里,有什么能驅(qū)趕身上心中的寒意呢?大概就是一兩杯小酒吧。
在牧童的指引里,我們隨著詩人的目光眺望過去,似乎看到了十里杏花,杏花中隱藏的村莊,村莊前挑出的酒簾……那若即若離的風景,那白中帶紅的胭脂萬點,安慰著詩人,皺皺巴巴的心漸漸舒展;勾引著詩人,迫不及待地走近杏花酒莊中。
杏花村之名,不僅對于詩人有著誘惑力,于后代的讀者們,也喚起了繽紛想象——到底是什么樣的杏花?杏花深處,是怎樣的一個美麗村莊?總之,杏花村散發(fā)的酒香,悠遠綿長。
大家說,這羈旅途中的杏花村,怎不具備審美意蘊?又怎能算是錯誤的答案呢?
再吐槽幾句吧,身為語文老師,我有時真的是茫茫然不知所之,很想尊重常識,但有時我們的考題又是違背常識的。當圍繞著考試這根指揮棒來聽令時,我像是如來佛手中的孫猴子,被耍得團團轉(zhuǎn)。
就拿這次的考試作文來說:
最好的相處之道,是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也有人說,相處時,守住自己的立場最重要。
這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明確立場觀點,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說實話,我在考場中寫了下水文。在我的認知里,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問題和守住自己的立場都是必不可少的,因為這不是一個非此即彼的關系,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哪個人在和別人相處時能夠只選擇一種立場呢?生活中,難道我們不是在隨時切換的過程中嗎?
然后看一下評分標準,我又傻了:
評分標準明確指出,確定立場觀點,就是要2選1。我去看了一類卷的標桿卷,作者全都是表了態(tài),要么選擇“站在對方立場上”,要么選擇“站在自己立場上”。
我暈!你材料談最好的相處之道,我肯定兩者都選擇啊!你題目又要求我站一立場,這不是矛盾的嗎?如果我說我的立場就是二者都兼?zhèn)?,又被視作沒立場,模棱兩可。真難!不是我難,是學生難??!
唉,越來越不會教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