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欠我很多很多的幸福。”
“有些債,欠的心安理得才好。”
我滿是調(diào)皮又得意的回答老張。像小時候外公送了我一盒芭比娃娃一樣的得意。
在一段空氣中都充滿幸福的灰塵的關(guān)系里,想要慵慵懶懶的讓陽光照進每個細胞,好像是構(gòu)圖,綠油油的草坪,有味道的空氣,清甜的草莓和溫柔的老張。
暖的很入心。
我欠老張某些情侶間的默認打趣很多次,欠的心安理得。哪天或許我倆會吵,我還會像個孩子一樣,叉著腰,提醒他,“我還欠你很多親親!”
我想老張哪怕是拿好了行李下定決心要給這個女人點顏色,也馬上會要哭笑不得了。老張會抱抱我。然后,留下。
然后我再繼續(xù)心安理得“欠著”老張。
微信消息震動了下。我的蜜友告訴我她的一些不愉快體驗。大概是,有的人,心安理得的欠著別人。把別人的“付出”看做是理所當然。這些人,善于“道德綁架”。給自己受用最為松弛的標準,卻為旁人打造最嚴格的標準。如果留心,你會發(fā)現(xiàn)在這樣一個社會上,其實這種現(xiàn)象已經(jīng)扎堆到發(fā)出腐臭了。而與之相對,有的人,善于被“綁架”。在他們的認知里,傳統(tǒng)的意識里,是無論如何也要留個好名聲,落下一個“好”。人都小心翼翼在這個社會上生存著,唯恐稍有不慎,得罪他人,日后留下口舌。這樣意識的驅(qū)動下,我們會不自覺的為自己造成很多不必要的麻煩。會覺得拒絕別人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會覺得哪怕只是普通的關(guān)系也得在給自己造成巨大的麻煩下幫助他人。在前二十年里,我也一直被這樣的家庭思想所教育,可是漸漸的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這群人”,不愿麻煩別人,盡力幫助他人,卻并不一定留下了所謂的“好名聲”。因為,在對方看來,一切“理所當然”。
就像是我朋友媽媽的鄰居,在自己家房子被淹的情況下,受到朋友媽媽的邀請留宿朋友家。鄰居的本能反應(yīng)不是感恩,盡量少點添麻煩。而且理所當然,毫無節(jié)制。即使朋友家人被折騰的很累,但依舊笑臉相迎。只有朋友還有些道德上過不去的告訴我,“自私也好,我就是不開心。”其實真的不是這樣,這不是自私,這是人心感知回應(yīng)。一定不要自己吃盡虧還得做濫好人。
還有之前有聽過有則新聞,一對年輕情侶在地鐵低頭看手機,旁邊的老人居然為了情侶沒有看到他們而立即讓座,甚至對年輕情侶爆粗口。真的很駭人聽聞。永遠不要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或者老人小孩,去做一些毫無道德底線的事情。先生而為人,而后弱勢。
對于普通的陌生人,“理所當然”是件惡心的事情。而對于真情也同樣。
說到真情,也只是作為調(diào)侃的說有些債,心安理得的欠著才好。是作為親密關(guān)系的一種小特權(quán)小調(diào)解。但這并不代表,可以把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付出看做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愛需要回應(yīng),需要被重視。電影《十二夜》中張柏芝與陳奕迅分手時的爭吵讓人有些心疼,“是不是我越緊張你,對你越好,你越是囂張啊。”
把別人的好當作理所當然,不僅對愛情會消耗很多,同樣,親情也是。
尤其是親情,從小到大,我們總會聽到這樣一個訊息,父母對子女的好,是天經(jīng)地義。所以,中國家庭的孩子,從很小很小的時候就開始認為,我們應(yīng)該拍拍胸脯很有底氣并心安理得的接受父母給予的一切。或許父母不會輕易對子女失去耐心并且失望。但是這并不代表,父母心在長長久久的平淡日子里得不到子女任何回應(yīng)的情況下,還能保持最初的溫度。同時,就像《歡樂頌》的樊勝美一樣,她工作后,無論是精力財力,家庭就像是一個資本家一樣榨干她身上每滴血。并且得不到任何理解和回應(yīng)。或許一開始,她也是快樂的,認為自己終于有能力有機會為父母分擔生活,可是當一切演變成“理所當然”,量積累多了,這中間不正在悄悄變質(zhì)嗎?我也見過有的朋友,為了讓父母喜顏悅色些,活生生將自己拉到了高處,最后被父母要求。甚至也漸漸只問結(jié)果,不在意過程。不曾試圖去理解了,只是一味地認為,你優(yōu)秀是應(yīng)該的嘛。朋友開始失望。也對于這件事變得無精打采。所以,即便是母子親情,血濃于水,再熱的心也會冷掉。
真正成熟而又舒服的關(guān)系,是相處不累自然親切。無論是陌生人,普通朋友,戀人,親人,都別再認為這個世界上存在“理所當然”。唯有這樣,失去才不會輕易走進生活。